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庚专利>正文

醇基液体燃料专用炉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36358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1 23:52
一种醇基液体燃料专用炉头,包括进油管、汽化头、燃烧碗、进风碗、炉膛壁和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送风口经进风碗侧壁以向上斜切线方向与进风碗的风腔相连通;在所述炉膛壁的周向设有一圈具有蜂窝状通孔、向着所述燃烧碗燃烧口倾斜的聚能板,该聚能板的背面与所述炉膛壁形成一个回风腔;在该回风腔内设有连通外界的下排式出风管;所述炉膛壁的锅体口在使用时与锅底壁为接触式密封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改底进风为侧进风、在炉膛内设置聚能板、在回风腔内设置下排式出风管,并采用接触式密封的炉膛壁锅体口组合结构后,使整体热效率大幅度得以提高,经实测热效率可提高20%以上,从而特别适合醇基液体燃料的燃烧烹饪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醇基液体燃料专用炉头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炉头,特别是属于一种适合醇基液体燃料燃烧的专用炉头。技术背景 醇基燃料是以醇类(例如甲醇、乙醇、丁醇)等物质为主而配置的燃料,燃烧后排出CO2和水,由于其具有可再生性、环保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特点,因此,被公认为是今后餐饮业所应用的主要燃料之一,大有逐步替代现有燃料油气之势。但是,醇基燃料的致命缺陷是热值较低,实践证明,利用现有炉头燃烧醇基液体燃料,由于热效率低,即使醇基液体燃料充分燃烧,也仍然达不到烹饪的火力要求,因此,炉头结构业已成为制约醇基液体燃料进一步推广的瓶颈问题。现有燃油炉头的结构通常由进油管、汽化头、燃烧碗、进风碗、炉膛壁和进风管等构成。进油管的出油端安置在汽化头内腔中,工作时,燃料油从进油管端部的喷油嘴喷出,汽化后经汽化头侧壁孔排入燃烧碗的燃烧室内,与进风管输送的助燃风混合燃烧,火焰随风向上升,冲向由炉膛壁围成的炉膛顶部的锅底,然后沿锅底向外散开并外溢。这种结构的炉头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热效率低,不但不适合采用热值较低的醇基液体作为燃料,而且还存在燃料油浪费、燃烧室易积碳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热效率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新型的醇基液体燃料专用炉头,该炉头具有热效率高,特别适合醇基液体燃料燃烧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这种醇基液体燃料专用炉头的结构,包括进油管、汽化头、燃烧碗、进风碗、炉膛壁和进风管,所述进风碗密封套置在所述燃烧碗的外围,所述汽化头容置在所述燃烧碗的内腔中,所述进油管的喷油嘴位于该汽化头的腔内,其特征是所述进风管沿向上斜切线方向与进风碗的风腔相连通;在所述炉膛壁的周向设有一圈具有蜂窝状通孔、向着所述燃烧碗燃烧口倾斜的聚能板,该聚能板的背面与所述炉膛壁形成回风腔;在该回风腔内设有连通外界的下排式出风管;所述炉膛壁的锅体口在使用时与锅底壁为接触式密封结构。作为优选具体实施时,所述沿向上斜切线方向的进风管的水平夹角最好为20 -25度。作为优选具体实施时,在所述炉膛壁锅体口接触式密封结构的口沿上,具有连通外界与炉膛的二段对置的细缝,该每条细缝的段长为口沿周长的十分之一。作为优选具体实施时,所述燃烧碗上的侧壁孔与进风碗侧壁上的风孔为径向对置式设置,且两者的数量、孔形及大小相匹配。作为优选具体实施时,在所述燃烧碗的端口面上设有一压火圈,该压火圈的内壁呈上拱内缩状;在所述燃烧碗的端口上均布有一排斜向风孔,这些斜向风孔的出口延长线与所述内壁的坡面相平行。 作为优选具体实施时,所述聚能板为整体式结构。作为优选具体实施时,所述聚能板为分体式结构,每块聚能板的形状呈扇形,所述蜂窝状通孔呈厚度向设置;所有聚能板搁置在一个整体式托架上,且每片聚能板的中心区域对应该托架上的一个开口。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底进风为向上斜进风、在炉膛内设置聚能板、增设回风腔并设置下排式出风管,采用接触式密封的炉膛壁锅体口组合结构后,作业时,从燃烧室燃烧口冲出的火焰被锅底阻挡后外溢,外溢的火焰在接触式密封的炉膛壁锅体口和回风腔的双重作用下,只能选择穿透聚能板冲向出风管这条路径,而将聚能板炽热并使热能滞留在聚能板上,形成多重汽化,使燃烧更为充分;向上斜进风既可避免燃烧油漏入进风管,还可使风力分布均匀,因此,这种炉头能获得锅底中部受燃烧室出火口火焰的冲击而得热,锅底外围则受聚能板的辐射而获得热能的效果,使整体热效率大幅度得以提高,经实测热效率可提闻20%以上。再则,经过下述几方面的进一步改进,对于提高热效率、减少燃烧室内积碳、操作方便等都有明显的效果。I、将燃烧室侧壁上的风孔路径由斜向改为径向设置后,有利于消除燃烧室壁的积碳现象。2、在径向设置风孔的基础上,使风孔和所述侧壁孔的数量、孔形及大小相匹配,则实现了下述目的风、气相对冲击,一则有利于均匀混合,再则,两者冲击后有助于形成向上的火力,既提高向上的冲力,又为回火奠定了基础。3、增设压火圈,并使压火圈的内壁呈上拱内缩状,从而使那些从均布斜向风孔出来的助燃风的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即火焰更为集中且垂直向上,从而使本机的工作机理更趋完善。4、在炉膛锅体口开设细缝后,一则有利于消除可能出现的窝火现象,二则便于操作者掌握火候。为加深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说明 图I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炉头上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移去二片聚能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块聚能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进油管10,喷油头101,喷油嘴102,进风碗20,风腔201,进风管202,回风腔30,炉膛壁301,上排风口 302,灶面板40,托架50,托架口 501,聚能板60,通孔601,下侧边602,汽化头70,汽化腔701,侧壁孔702,燃烧室703,压火圈80,出风管90,出风管入口 901,燃烧碗100,风孔1001,斜向风孔1002。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I。本专利技术的炉头结构从下往上,包括进油管10、汽化头70、燃烧碗100、进风碗20、炉膛壁301、进风管202和出风管90。进风碗20和燃烧碗100分别为两个密封套置在一起、不同直径的圆形筒体。汽化头70容置在所述燃烧碗100的内腔中部,其顶部为球形封闭体,筒身上开有多个侧壁孔702,作为液体汽化后的出汽孔。进油管10垂直向伸过进风碗20、燃烧碗100的底壁,端部到达汽化头70的内腔上部,喷油头101上开设喷油嘴102。汽化头70的外壁与燃烧碗100内壁间形成燃烧室703。在燃烧碗100的壁上设有一定数量、路径呈径向设置的风孔1001,具体实施时,这些风孔1001的数量、孔形及大小最好与所述燃烧碗100上的侧壁孔1001相匹配,呈径向对置式设置,以便达到风、气相对冲击的目的,这样既有利于风和气的均匀混合,也有助于形成向上的火力。燃烧碗100的外壁与进风碗20的内壁间形成环形的风腔201,特别之处,所述进风、管202沿向上斜切线方向与进风碗20的风腔201相连通,具体实施时,所述沿向上斜切线方向的进风管的水平夹角a最好为20 - 25度。该结构克服了原有底进风所存在的缺陷I、进入风腔201的风需先碰撞燃烧碗100的底壁,然后再扩散,致使风能损失,2、作业时,常有从燃烧室溢出的油进入进风管,因此存在安全隐患。改进后,由于进风管202移到了进风碗20的侧壁,从而克服了底进风所存在的问题。作业时,送入的助燃风首先在环形风腔201内回转加速,然后直接从风孔1001进入燃烧室703。为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在燃烧碗100的燃烧口口沿上还均布式设有一排斜向风孔1002,其作用是助推火焰高速冲出燃烧室703。为提高此效果,在燃烧碗100的端口面上设置压火圈80,并使该压火圈80的内壁呈上拱内缩状,上拱内缩后的坡面与斜向风孔1002的出口延长线相平行,从而进一步加速火焰高速冲出燃烧室703,获得集中火焰并使其垂直向上的效果。 结合图2、图3和图4。燃烧室703端口(即燃烧口)的上部由炉膛壁301围成炉膛,在炉膛壁301的周向设有一圈具有呈厚度向设置的蜂窝状通孔601、向着燃烧碗100燃烧口倾斜的聚能板60,该聚能板60的背面与炉膛壁301形成一个回风腔30。在该回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醇基液体燃料专用炉头,包括进油管(10)、汽化头(70)、燃烧碗(100)、进风碗(20)、炉膛壁(301)和进风管(202),所述进风碗(100)密封套置在所述燃烧碗(100)的外围,所述汽化头(70)容置在所述燃烧碗(70)的内腔中,所述进油管(10)的喷油嘴(101)位于该汽化头(70)的腔内,其特征是所述进风管(202)沿向上斜切线方向与进风碗(20)的风腔(201)相连通;在所述炉膛壁(301)的周向设有一圈具有蜂窝状通孔(601)、向着所述燃烧碗(100)燃烧口倾斜的聚能板 (60),该聚能板(60)的背面与所述炉膛壁(301)形成回风腔(30);在该回风腔(30)内设有连通外界的下排式出风管(90);所述炉膛壁(301)的锅体口在使用时与锅底壁为接触式密封结构。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专用炉头,其特征是所述沿向上斜切线方向的进风管(202)的水平夹角(a)最好为20 — 25度。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专用炉头,其特征是在所述炉膛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庚徐飞停李勇宏
申请(专利权)人:陈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