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转子装配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36012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1 2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转子装配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及大型液力透平装置中转子部件安装与拆卸的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转子装配工装。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用于托撑泵壳体的托撑单元,所述泵壳体的轴线方向与水平线平行或相交设置,所述装配工装还包括用于支撑及驱动转子沿其轴线方向作直线动作的行走单元,所述转子轴线方向与泵壳体轴线方向重合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转子与泵壳体间的一次同轴调节即可在同类型泵体装配时一直使用,装卸效率极高,尤其适用于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及大型液力透平装置中转子部件的快捷安装与拆卸,工作稳定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转子装配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及大型液力透平装置中转子部件安装与拆卸的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转子装配工装
技术介绍
离心泵是流动介质从叶片转轴根部(进口)进入,介质依靠高速转动叶片获得离心力,从而产生一个高压,并最终从泄压口(出口)流出的介质输送设备。多级离心泵则是将具有同样功能的上述两个以上的泵集合在一起;在流体通道结构上则表现为第一级的介质泄压口与第二级的进口相通,第二级的介质泄压口与第三级的进口相通,如此串联起来以形成了多级离心泵;多级离心泵的意义在于提高设定压力。目前,离心泵结构如图I所示,主 要即包括转子20及离心泵壳体10。对于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转子的组装,则多采用吊装形式;主要装配步骤为当完成转子部件装配后,首先将离心泵壳体10竖立放置,再采用大型吊装设备将转子20吊起并对准离心泵壳体内腔以便下放并装配到壳体中;上述装配方式往往存在以下缺陷首先,装配效率低下,其装配需要大型吊装设备,并需要焊接大型的吊装架,仅仅前期准备工作就需耗费大量时间,同时,在装配时还需要不断的目视校正吊装状态下的转子部件的下落方向以进行准确对中,费时费力;其次,转子部件与离心泵壳体间的的吊装定位仅依靠工作人员的视觉定位,而泵壳体体积往往较大,在转子吊装时更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工作人员的视觉观察,从而经常造成观察出现偏差及两部件间的磕碰错装现象,不但劳动强度较大,其组装操作也极为不便,从而给工作人员带来极大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转子装配工装,其结构简单,尤其适用于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及大型液力透平装置中转子部件的快捷安装与拆卸,其装卸效率极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转子装配工装,包括用于托撑泵壳体的托撑单元,所述泵壳体的轴线方向与水平线平行或相交设置,所述装配工装还包括用于支撑及驱动转子沿其轴线方向作直线动作的行走单元,所述转子轴线方向与泵壳体轴线方向重合设置。本专利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摒弃了传统的转子与泵壳体的上下垂直吊装装配方式,通过采用将泵壳体水平放置,并使用行走机构来架设并驱动转子沿其轴线方向产生动作;使用时,在校正转子与泵壳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后,或机器或人工来对转子施加外力,转子在外力作用下沿行走单元动作并逐渐产生靠近或远离泵壳体动作,最终实现其便捷的装配及拆卸效果;由于采用了水平装配方式,工作人员在装配时可直接目视转子与泵壳体间的装配偏差并自行校正,同时,由于并无传统吊装装配所产生的来回摇摆等装配不确定性,本专利技术甚至可直接通过调节行走机构,从而实现其上转子与泵壳体间的相对位置调节;其转子与泵壳体间的一次同轴调节即可在同类型泵体装配时一直使用,装卸效率极高,尤其适用于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及大型液力透平装置中转子部件的快捷安装与拆卸,工作稳定可靠。附图说明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动作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I的左视图;图4为图I的右视图;图5为图2的I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6为泵壳体出液端滚轮部及其配合部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转子装配工装,包括用于托撑泵壳体10的托撑单元,所述泵壳体10的轴线方向与水平线平行或相交设置,所述装配工装还包括用于支撑及驱动转子20沿其轴线方向作直线动作的行走单元,所述转子20轴线方向与泵壳体10轴线方向重合设置。其实际结构可如图1-6所示,由图示可看出,本专利技术与传统的转子20与泵壳体10的上下吊装装配方式存在极大差异采用将泵壳体10通过托撑单元水平放置,并使用行走机构来架设并驱动转子20沿其轴线方向产生动作;实际使用时,其托撑单元可依据现有技术中的任何固定方式,或可通过设置托撑架对泵壳体10底部进行托撑,或可为悬吊梁由泵壳体10顶部对其进行吊装焊固等,只要能实现其空间位置的恒定性,保证其在装配时的稳固位置即可;之后,工作人员可依据现场情况进行转子20与泵壳体10的相对位置关系校正,以保证其两者间的有效装配;此后,通过行走单元或机器或人工来对转子20施加外力,转子20在外力作用下沿行走单元动作并产生靠近或远离泵壳体10的直线动作,当驱动行走单元使转子20产生靠近泵壳体10的动作时,即为泵体的装配操作,反之则为其拆卸操作,最终实现其便捷的装配及拆卸效果。由于采用了水平装配方式,一方面,工作人员在装配时可直接目视转子20与泵壳体10间的装配偏差并自行校正,也就避免了传统的垂直吊装装配方式所导致的难以甚至无法直接依靠用肉眼校正的缺陷;同时,由于并无传统吊装装配所导致的转子来回摆动等不确定性因素,本专利技术在实际运用时甚至可直接在行走机构另行设置调节装置,从而实现其上转子20与泵壳体10装配时的相对位置调节,从而实现其精确装配效果;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状态,可保证其转子20与泵壳体10间的一次同轴调节即可在同类型泵体装配时一直使用,其装卸效率极高,尤其适用于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及大型液力透平装置中转子20部件的快捷安装与拆卸,工作稳定可靠。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如图1-6所示,所述行走单元包括用于托撑并导向转子20的导轨,所述导轨的导向方向水平设置,转子20沿导轨的动作方向构成行走机构的驱动动作方向。进一步为所述导轨包括设置于泵壳体10进液端所在侧的第一导轨31以及设置于泵壳体10出液端所在侧的第二导轨32 ;所述第一导轨31与泵壳体10的进液端端面间构成固接配合,转子20该端转轴处固接有滚轮33,滚轮33与第一导轨31轨面间构成滚动配合;第二导轨32为管套状延伸管,所述第二导轨32套设于泵壳体10出液端所在侧的转子20转轴上且与转子20该端面间构成固接配合,泵壳体10出液端端面处固接有滚轮部34,滚轮部34托撑第二导轨32且与其构成滚动配合。上述结构的具体状态可参考图1-2所示,也即是说,本专利技术通过固定泵壳体10,从而依靠转子20沿导轨的往复直线动作来实现两者间的装配效果;泵壳体10进液端通过转子20上安置滚动轮而泵壳体10上安置导轨的结构方式,而泵壳体10的出液端则反之采用泵壳体10上安置滚动轮而在转子20上设置导轨的结构方式,从而实现其动作效果;转子20的装配动作方向则因泵壳体10的特殊内腔结构而定,具体为由其进液端向其出液端方向进行装配,表现在图1-2中即为由其右边向其左边进行装配操作,反之则为拆卸操作。其第二导轨32与转子20间的套设固定关系,可参考图1-2所示的直管加法兰盘的套设固定结构,此时,其法兰盘的直径则应当小于泵壳体10的小端直径,以便于后期取出,当然,实际使用时的固定方式可为螺栓固定或直接焊接等多种方式,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进一步的,第一导轨31与滚轮33为沿泵壳体10轴线对称布置的两组,所述行走单元还包括套设于转子20上的泵壳体10进液端所在侧转轴上的连接套筒35,所述连接套筒35外形呈阶梯套筒状,其大端径向向外顺延并与滚轮33轮轴间构成固接配合,其小端沿 转子20轴向向其端面处顺延并固接于端面处,实际如图1-2及图4所示。实际上,具体滚轮33与转子20的转轴的装配固接方式,可依据现有多种技术来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上述方式,仅为其中一种实现方式,以保证其两者间安装稳固性能满足实际需求。进一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型重载卧式多级离心泵转子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托撑泵壳体(10)的托撑单元,所述泵壳体(10)的轴线方向与水平线平行或相交设置,所述装配工装还包括用于支撑及驱动转子(20)沿其轴线方向作直线动作的行走单元,所述转子(20)轴线方向与泵壳体(10)轴线方向重合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单元包括用于托撑并导向转子(20)的导轨,所述导轨的导向方向水平设置,转子(20)沿导轨的动作方向构成行走机构的驱动动作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包括设置于泵壳体(10)进液端所在侧的第一导轨(31)以及设置于泵壳体(10)出液端所在侧的第二导轨(32);所述第一导轨(31)与泵壳体(10)的进液端端面间构成固接配合,转子(20)该端转轴处固接有滚轮(33),滚轮(33)与第一导轨(31)轨面间构成滚动配合;第二导轨(32)为管套状延伸管,所述第二导轨(32)套设于泵壳体(10)出液端所在侧的转子(20)转轴上且与转子(20)该端面间构成固接配合,泵壳体(10)出液端端面处固接有滚轮部(34),滚轮部(34)托撑第二导轨(32)且与其构成滚动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第一导轨(31)与滚轮(33)为沿泵壳体(10)轴线对称布置的两组,所述行走单元还包括套设于转子(20)上的泵壳体(10)进液端所在侧转轴上的连接套筒(35),所述连接套筒(35)外形呈阶梯套筒状,其大端径向向外顺延并与滚轮(33)轮轴间构成固接配合,其小端沿转子(20)轴向向其端面处顺延并固接于该端面处。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31)上的相对远离泵壳体(10)进液端的一端处设置有用于支撑该导轨的支撑立柱(36),所述第一导轨(3O的另一端端部则顺延并与泵壳体(10)进液端端面螺纹孔间构成螺纹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敬宁巫建波柴立平宫恩祥何玉杰石海峡吴进钱李强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华升泵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