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接管式机械伸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35888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1 23:12
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三连接管式机械伸缩装置,包括:进气管、压气机、发动机、排气管、涡轮、容积腔、连接管、移动体、移动板和弹簧,移动体的一端伸入第一连接管内,移动体的另一端与移动板的左壁面固接为一体,移动板的右壁面通过弹簧与容积腔右壁面相连接。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移动板向着靠近容积腔左壁面的方向移动,排气管容积相对较小,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进气压力较高,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移动板向着靠近容积腔右壁面的方向移动,排气管容积相对较大,泵气损失较小,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涡轮单入口的涡轮增压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领域的涡轮增压系统,特别是一种三连接管式机械伸缩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发动机增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大功率的发动机大都采用涡轮增压技术,以提高功率和降低燃油消耗率。涡轮增压系统的两种基本型式为定压增压系统和脉冲增压系统。定压增压系统,各缸共用一根容积较大的排气管,排气管系结构比较简单,排气管内压力基本上保持恒定,压力大小仅与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有关,不同缸数柴油机的增压系统可以进行统一设计。定压增压系统在高速工况时,泵气损失较小,涡轮效率较高,性能较优;但是在低速工况时,不能充分利用排气脉冲能量。脉冲增压系统,依据各缸发火顺序,将排气不发生干扰的两个气缸或三个气缸和同一根排 气管相连接,排气管系管径较小,排气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低速工况和瞬态工况性能较好;但是在高速工况时,泵气损失较大。由此可见,如果一台发动机的排气管容积可以随着工况的变换而变化,高速工况时使排气管容积变大,低速工况时使排气管容积变小,这是较为理想的。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ZL200410050996.,专利名称一种涡轮增压柴油机可变模件式脉冲转换增压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容积连续可变的装置,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但是其排气管容积的变化是通过移动杆的上下移动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增加一套专门的控制机构来控制移动杆的移动,从而使增压系统结构变的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三连接管式机械伸缩装置,使其排气管容积可以自我调节,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而且结构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控制机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包括压气机进气管、压气机、发动机进气管、发动机、排气支管、排气管、涡轮、涡轮排气管、连接轴、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容积腔、容积腔上壁面、容积腔下壁面、容积腔左壁面、容积腔右壁面、容积腔前壁面、容积腔后壁面、弹簧、移动体、移动板和第三连接管,压气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的进气口与发动机进气管的出气口相连接,发动机的各缸排气出口分别通过排气支管与排气管相连接,涡轮的进出气口分别与排气管的出气口、涡轮排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压气机与涡轮通过连接轴相连接,容积腔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积腔上壁面、容积腔下壁面、容积腔左壁面、容积腔右壁面、容积腔前壁面、容积腔后壁面固接为一体,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排气管的尾部、容积腔左壁面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容积腔左壁面相连通,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排气管、容积腔右壁面相连通,移动板安装在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密封接触,移动体的一端伸入第一连接管内,移动体的另一端与移动板的左壁面固接为一体,移动板的右壁面通过弹簧与容积腔右壁面相连接。第一连接管为圆管,移动体为圆柱。在本专利技术中,移动体与移动板二者固接为一体,可以同时移动。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低,移动板左侧的容积腔内压力也较低,在弹簧的弹性作用下,移动板向左移动并推动移动体也向左移动,从而使涡轮前排气所占的容积较小,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进气压力较大,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高,移动板左侧的容积腔内压力也较高,移动板向右移动并压缩弹簧,移动体也跟着向右移动,从而使涡轮前排气所占的容积较大,泵气损失较小,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通过第三连接管,把排气管内的排气引入到移动板右侧的容积腔内,在高速工况时,可以防止移动体过多的向右移动,从而防止发动机进气管内的气体进入排气管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既能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又能使增压系统不需要专门的排气管容积控制机构。 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三连接管式机械伸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I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压气机进气管,2、压气机,3、发动机进气管,4、发动机,5、排气支管,6、排气管,7、涡轮,8、涡轮排气管,9、连接轴,10、第一连接管,11、第二连接管,12、容积腔,13、容积腔上壁面,14、容积腔下壁面,15、容积腔左壁面,16、容积腔右壁面,17、容积腔前壁面,18、容积腔后壁面,19、弹簧,20、移动体,21、移动板,22、第三连接管。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如图I、图2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压气机进气管I、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发动机4、排气支管5、排气管6、涡轮7、涡轮排气管8、连接轴9、第一连接管10、第二连接管11、容积腔12、容积腔上壁面13、容积腔下壁面14、容积腔左壁面15、容积腔右壁面16、容积腔前壁面17、容积腔后壁面18、弹簧19、移动体20、移动板21和第三连接管22,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I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4的进气口与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相连接,发动机4的各缸排气出口分别通过排气支管5与排气管6相连接,涡轮7的进出气口分别与排气管6的出气口、涡轮排气管8的进气口相连接,压气机2与涡轮7通过连接轴9相连接,容积腔12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积腔上壁面13、容积腔下壁面14、容积腔左壁面15、容积腔右壁面16、容积腔前壁面17、容积腔后壁面18固接为一体,第一连接管10的两端分别与排气管6的尾部、容积腔左壁面15相连通,第二连接管11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容积腔左壁面15相连通,第三连接管22的两端分别与排气管6、容积腔右壁面16相连通,移动板21安装在容积腔12内并与容积腔12的内壁面密封接触,移动体20的一端伸入第一连接管10内,移动体20的另一端与移动板21的左壁面固接为一体,移动板21的右壁面通过弹簧19与容积腔右壁面16相连接,第一连接管10为圆管,移动体20为圆柱。在本专利技术中,移动体20与移动板21 二者固接为一体,可以同时移动。当发动机4处于低速工况时,发动机进气管3内压力较低,移动板21左侧的容积腔12内压力也较低,在弹簧19的弹性作用下,移动板21向左移动并推动移动体20也向左移动,从而使涡轮7前排气所占的容积较小,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进气压力较大,发动机4整机性能较优;当发动机4处于高速工况时,发动机进气管3内压力较高,移动板21左侧的容积腔12内压力也较高,移动板21向右移动并压缩弹簧19,移动体20也跟着向右移动,从而使涡轮前排气所占的容积较大,泵气损失较小,发动机4整机性能较优。通过第三连接管22,把排气管6内的排气引入到移动板21右侧的容积腔12内,在高速工况时,可以防止移动体20过多的向右移动,从而防止发动机进气管3内的气体进入排气管6内。因此,本专利技术可以较好的兼顾发动机4的高低转速工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连接管式机械伸缩装置,包括压气机进气管(I)、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发动机(4)、排气支管(5)、排气管(6)、涡轮(7)、涡轮排气管(8)和连接轴(9),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I)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4)的进气口与发动机进气管(3 )的出气口相连接,发动机(4)的各缸排气出口分别通过排气支管(5)与排气管(6)相连接,涡轮(7)的进出气口分别与排气管(6)的出气口、涡轮排气管(8)的进气口相连接,压气机(2)与涡轮(7)通过连接轴(9)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管(10)、第二连接管(11)、容积腔(12)、容积腔上壁面(13)、容积腔下壁面(14)、容积腔左壁面(15)、容积腔右壁面(16)、容积腔前壁面(17)、容积腔后壁面(18)、弹簧(19)、移动体(20)、移动板(2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昊东吴卓琦赵相晖李雪松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