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包括:后减震器加强板,其具有:平面形第一基座面板,第一基座面板形成有第一安装孔,从第一基座面板的至少一部分边缘向第一基座面板所在平面之外延伸的第一侧板;后减震器座,其安装在后减震器加强板上,后减震器座具有:平面形第二基座面板,第二基座面板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准的第二安装孔,第二基座面板与第一基座面板相面对,并且通过点焊连接,从所述第二基座面板的至少一部分边缘向第二基座面板所在平面之外延伸的第二侧板,第二侧板与第一侧板相面对,且第二侧板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侧板通过点焊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能够有效避免因应力集中导致的后减震器座和后减震器加强板焊点开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
技术介绍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通常包括后减震器加强板以及后减震器座,其中后减震器加强板焊接至汽车的后轮罩内板,后减震器座焊接在后减震器加强板上。现有的后减震座与后减震器加强板之间的接触面或者说安装面一般为平面,并且通过点焊相互连接。当汽车在路况较差的道路上行驶时,尽管后减震器会吸收路面传递过来的大部分载荷,但是后减震器座和后减震器加强板在复杂的变幅变频载荷下容易出现焊点开裂和隐裂的问题,给安全带来隐患。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减震器座与后减震器加强板接触面积小,在竖直方向上受力集中,不能有效地将地面传递过来的载荷合理分散到车身的其他部 位所致。一般的解决办法是加厚减震器座和减震器加强板的厚度,以提高此处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该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可以有效解决应力集中导致后减震器座和后减震器座加强板焊点开裂和隐裂的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包括后减震器加强板,其用于安装至汽车的后轮罩内板,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具有平面形第一基座面板,所述第一基座面板形成有第一安装孔;和从所述第一基座面板的至少一部分边缘向第一基座面板所在平面之外延伸的第一侧板;后减震器座,其安装在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上,所述后减震器座具有平面形第二基座面板,所述第二基座面板形成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基座面板与所述第一基座面板相面对,并且通过点焊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准;和从所述第二基座面板的至少一部分边缘向第二基座面板所在平面之外延伸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面对,并且,所述第二侧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侧板通过点焊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后减震器座的第二侧板的一部分与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的第一侧板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一侧板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一基座面板的后侧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一背板,所述第二侧板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二基座面板的后侧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二背板,所述第二背板与所述第一背板相面对,并且,所述第二背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背板可以通过点焊连接。所述第二背板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背板之间可以留有间隙。所述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可以分别包括由左平面背板、中平面背板和右平面背板顺序连接构成的U型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的一对中平面背板之间可以通过点焊相互连接,所述第一背板和所述第二背板的一对左平面背板和一对右平面背板中的一对平面背板之间可以通过点焊相互连接,另一对平面背板之间可以留有间隙。所述第一背板和所述第二背板的留有间隙的一对平面背板可以分别与一外翻的侧翼连接,所述侧翼之间可以通过点焊相互连接。所述第一侧板还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一基座面板的前侧边缘向下延伸的第一前板,所述第二侧板还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二基座面板的前侧边缘向下延伸的第二前板,所述第二前板与所述第一前板相面对,并且所述第二前板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通过点焊连接至所述第一前板。 作为优选,对于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在所述第一背板与所述第一基座面板之间、所述第一前板与所述第一基座面板之间、和/或第一背板的所述左平面背板和所述右平面背板与所述中平面背板之间,可以分别通过第一弧形过渡面板连接;对于所述后减震器座,在所述第二背板与所述第二基座面板之间、所述第二前板与所述第二基座面板之间、和/或第二背板的所述左平面背板和所述右平面背板与所述中平面背板之间,可以分别通过第二弧形过渡面板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的第一弧形过渡面板与所述后减震器座的第二弧形过渡面板的相面对的部分之间可以留有间隙。作为优选,所述后减震器座与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所留有的所述间隙至少为2_。所述后减震器座和/或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可以通过一体冲压成型而成。本专利技术的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焊接方便。由于增大了后减震器座与后减震器加强板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了减震器安装面处的强度。在本专利技术中,后减震器座与后减震器加强板在非水平面上通过点焊连接,可以很好地将后减震器在运动中产生的力分散出去,避免应力过于集中。本专利技术的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可以降低现有的后减震器加强板的厚度,从而降低整车质量。本专利技术的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可以有效解决由应力集中导致后减震器座和后减震器加强板焊点开裂和隐裂的问题,对车身结构强度和轻量化设计都有积极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安装在汽车后轮罩内板上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后减震器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后减震器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沿图2中A-A方向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包括后减震器加强板I和后减震器座2。后减震器加强板I可以通过点焊连接在汽车的后轮罩内板3上,后减震器座2可以通过点焊连接在后减震器加强板2上。参见图2,后减震器加强板I可以具有平面形第一基座面板101,在第一基座面板101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安装孔102。从第一基座面板101的后侧边缘向上可以延伸有第一背板。第一背板与第一基座面板101之间可以通过弧形过渡面板109连接。第一背板可以包括由左平面背板103、中平面背板104和右平面背板105顺序连接构成的U型结构。右平面背板105可以连接一外翻的侧翼106。左平面背板103和右平面背板105与中平面背板104之间、侧翼106与右平面背板105之间可以分别通过弧形过渡面板108连接。后减震器加强板I还可以包括从第一基座面板101的前侧边缘向下延伸的第一前板107。第一前板107与第一基座面板101之间可以通过弧形过渡面板110连接。在本申请中,后减震器加强板I中的第一背板和/或第一前板均可称为第一侧板,后减震器加强板I中用于相邻面板之间的弧形过渡面板108、109、110可统称为第一弧形过渡面板。后减震器加强板I可以通过一体冲压成型而成。后减震器座2的结构具体可参见图3。该后减震器座2具有平面形第二基座面板 201,在第二基座面板201上形成有第二安装孔202。从第二基座面板201的后侧边缘向上延伸有第二背板,第二背板与第二基座面板201之间可以通过弧形过渡面板209连接。第二背板也可以包括由左平面背板203、中平面背板204和右平面背板205顺序连接构成的U型结构。后减震器座2的右平面背板205也可以连接一外翻的侧翼206。左平面背板203和右平面背板205与中平面背板204之间、右平面背板205与侧翼206之间可以分别通过弧形过渡面板208连接。后减震器座2也还可以包括从第二基座面板201的前侧边缘向下延伸的第二前板207,第二前板207与第二基座面板201之间可以通过弧形过渡面板210连接。在本申请中,后减震器座2中的第二背板和/或第二前板均可称为第二侧板,后减震器座2中用于相邻面板之间的弧形过渡面板208、209、210可统称为第二弧形过渡面板。后减震器座2也可以通过一体冲压成型而成。如图4所示(图中黑点示意为点焊标识),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包括 后减震器加强板,其用于安装至汽车的后轮罩内板,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具有 平面形第一基座面板,所述第一基座面板形成有第一安装孔;和 从所述第一基座面板的至少一部分边缘向第一基座面板所在平面之外延伸的第一侧板; 后减震器座,其安装在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上,所述后减震器座具有 平面形第二基座面板,所述第二基座面板形成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基座面板与所述第一基座面板相面对,并且通过点焊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准;和 从所述第二基座面板的至少一部分边缘向第二基座面板所在平面之外延伸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面对,并且,所述第二侧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侧板通过点焊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震器座的第二侧板的一部分与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的第一侧板之间留有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包括从所述第一基座面板的后侧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一背板,所述第二侧板包括从所述第二基座面板的后侧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二背板,所述第二背板与所述第一背板相面对,并且,所述第二背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背板通过点焊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背板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背板之间留有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分别包括由左平面背板、中平面背板和右平面背板顺序连接构成的U型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的一对中平面背板之间通过点焊相互连接,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军,吴霞,金爱君,李国林,李宏华,李功赋,吴成明,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