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糊化搅拌装置,所述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容器和搅拌机构,所述的搅拌机构位于搅拌容器中,所述的搅拌装置还包括对搅拌容器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加热单元提供粗粮糊化工序所需要的温度以及压力,同时通过搅拌机构搅拌使得糊化反应过程更彻底,该设计替代了传统工艺中费时费力的手工操作,其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生产加工效率高、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搅 拌装置,具体是涉及ー种糊化搅拌装置。
技术介绍
粗粮在加工成即食产品时需要在加工エ艺过程中经过糊化阶段,糊化后的粗粮经搅拌后包装就可以得到成品,人们在食用经过这样处理的成品粗粮时用热开水冲泡即可食用了。糊化是指淀粉与水共热后,在一定条件下淀粉变成半透明状胶体的现象。传统的糊化操作都是靠人工手动操作来进行,由于粗粮的加工量大,传统的糊化操作又费时费力,所以这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エ厂食品快速加工的要求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ー种糊化搅拌装置。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ー种糊化搅拌装置,其特征在干所述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容器和搅拌机构,所述的搅拌机构位于搅拌容器中,所述的搅拌装置还包括对搅拌容器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利用加热单元提供粗粮糊化工序所需要的温度以及压力,同时通过搅拌机构搅拌使得糊化反应过程更彻底,该设计替代了传统エ艺中费时费カ的手工操作,其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生产加工效率高、利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右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顶盖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ー种糊化搅拌装置,所述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容器10和搅拌机构20,所述的搅拌机构20位于搅拌容器10中,所述的搅拌装置还包括对搅拌容器10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本专利技术利用加热单元提供粗粮糊化工序所需要的温度以及压力,同时通过搅拌机构搅拌使得糊化反应过程更彻底,该设计替代了传统エ艺中费时费カ的手工操作,其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生产加工效率高、利于推广使用。所述的搅拌容器10包括由内、外壁10a、10b构成的夹层空腔11,所述的夹层空腔11与对搅拌容器10进行加热的管路30相通,所述的管路30与蒸汽源相通。也就是说对搅拌容器10进行加热的方式是利用蒸汽对搅拌容器进行加热,结合夹层空腔11的结构设计,使得搅拌容器被加热得更为均匀,使得粗粮的糊化反应更为均匀彻底。所述搅拌容器10的开ロ向上且搅拌容器10外侧壁上设置有两同芯布置的耳轴12,所述的耳轴12通过轴承组件转动连接在机架15上,所述的搅拌容器10上方设置有顶盖16,所述的顶盖16包括用干支撑电机21的第一板面31,所述第一板面31沿耳轴12轴向布置的两侧边上设有向上凸起的翻边结构165,所述的顶盖16还包括第二板面162,所述的第二板面162呈小半圆形,所述的第一板面161向上卷起的翻边结构165所在的侧边与第二板面162的直边侧铰接连接构成顶盖16。众所周知,为了保证电机的工作寿命,电机在运转时一般需要机油的润滑,那么机油就可能在使用时滴漏在顶盖的第一板面161上,因此由顶盖16的结构可以看出第一板面161设置成具有一定槽状的结构,这样主要是为了防止搅拌容器10在糊化结束后的卸料过程中,即使搅拌容器10倾斜一定角度进行卸料,第一板面161上滴漏的机油也不会顺延第一板面161和第二板面162之间的铰接缝隙处滴落到搅拌容器10内,因此解决了机油可能会带给粗粮物料的污染问题。所述的搅拌容器10外侧壁上设置 的ー耳轴12为空心轴且与夹层空腔11相通,同时与所述的管路30通过套管34套设配合相通,另ー侧的耳轴12与旋转手柄13相连且实现搅拌容器10绕耳轴12的旋转卸料运动,所述的搅拌容器10两侧耳轴12通过轴承14设置在支撑架15上。该结构中管路30是不动的,管路30通过套管34实现与夹层空腔11相通,套管34 —端与耳轴12相通,二者之间通过塑胶带紧密配合形成一体,套管34另一端与管路30形成密封可转动的配合,即搅拌容器10在沿耳轴12转动过程中,套管34可相对管路30转动,并且不影响蒸汽的传输。轴承14设置在耳轴12处,主要是为了保证搅拌容器10在沿耳轴12转动过程中,套管34与管路30之间的密封转动配合不会因转动外力的作用而发生密封性被破坏的问题。为了很好地对搅拌容器10卸料时的转动幅度进行控制,另ー侧耳轴12处可以通过涡轮18蜗杆19来实现,同时配合旋转手柄13即可简单方便地对卸料过程进行旋转以及限位控制。所述的管路30上从进气端开始依次设有控制阀31、安全阀32、蒸汽压カ表33。这里控制阀31主要是为了对蒸汽管道30整体输送情况进行控制,当管路30设定的蒸汽压超标时,安全阀32既可以实时对压カ进行调整,蒸汽压カ表33可帮助操作人员实时观察管内压力,以便于更好的控制蒸汽的输送情況。所述的顶盖16整体轮廓呈圆形,其中第二板面162的弧形侧边中部延伸设有突出面163,所述的突出面163与第二板面162的面部平行,所述的突出面163覆盖设置在搅拌容器10开ロ边沿处设置的锥形出料ロ处17。该突出面163为顶盖16的一部分,其主要是为了将搅拌容器10开ロ边沿处设置的锥形出料ロ处17进行遮盖住,以免灰尘或是杂质由此而进入搅拌容器10中。所述的第一板面161侧边向上卷起的翻边结构165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呈三角形且三角形底边与第一板面161平齐,第二板面162的直边侧铰接于所述三角形的翻边结构165外側。该结构的优点在于利于第二板面162与第一板面161之间的铰接以及第ニ板面162在掀起过程中不被第一板面161侧边干扰,另ー方面,搅拌容器10在转动卸料时,翻边结构165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呈三角形可以使得第一板面161上的机油呈ー定角度滑向外側,即使滑向外侧,也是直接滴在第二板面162上,其不会滴入到搅拌容器10内,利于顶盖16的擦洗和保养。所述的第二板面162的外侧面上设有把手164。把手164主要就是为了在卸料时掀开第二板面162时操作简便。所述的搅拌机构20包括搅拌桨21以及带动搅拌桨21搅动的电机22,所述的搅拌桨21包括直杆211和弧形杆212,所述的直杆211 —端与电机22相连,另一端与弧形杆212的中间部分相连,且弧形杆212的弧形开ロ朝上布置,所述的弧形杆212两端通过第一横杆215相连且第一横杆215中间部分固定于直杆211上,位于直杆211两侧所在的弧形杆212上设有搅拌铲213,所述的搅拌铲213与第二横杆214铰接且搅拌铲213通过第二横杆214连接在弧形杆212上,所述的搅拌铲213与第二横杆214活动铰接连接,所述的第二横杆214与所述的直杆211垂直。该搅拌浆21中,搅拌铲213顺延物料搅动的方向可适当调整位置,即可以沿铰接轴做微调以适用搅拌容器10内不同部位处的物料软硬程度,从而更好地保护搅拌桨21不被物料刮伤,或阻カ过大而变形。 所述内壁IOb的曲面与弧形杆212的回转面形状吻合,搅拌铲213的铲刃侧的曲线与内壁IOb的曲面吻合。这样在搅拌的过程中,就可以使得每ー处物料都得到充分的搅拌,同时也避免了卡料的现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糊化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容器(10)和搅拌机构(20),所述的搅拌机构(20)位于搅拌容器(10)中,所述的搅拌装置还包括对搅拌容器(10)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糊化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容器(10)包括由内、外壁(10a、IOb )构成的夹层空腔(11 ),所述的夹层空腔(11)与对搅拌容器(10)进行加热的管路(30)相通,所述的管路(30)与蒸汽源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糊化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容器(10)的开ロ向上且搅拌容器(10)外侧壁上设置有两同芯布置的耳轴(12),所述的耳轴(12)通过轴承组件转动连接在机架(15)上,所述的搅拌容器(10)上方设置有顶盖(16),所述的顶盖(16)包括用干支撑电机(21)的第一板面(31),所述第一板面(31)沿耳轴(12)轴向布置的两侧边上设有向上凸起的翻边结构(165),所述的顶盖(16)还包括第二板面(162),所述的第二板面(162)呈小半圆形,所述的第一板面(161)向上卷起的翻边结构(165)所在的侧边与第ニ板面(162)的直边侧铰接连接构成顶盖(1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ー种糊化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容器(10)外侧壁上设置的ー耳轴(12)为空心轴且与夹层空腔(11)相通,同时与所述的管路(30)通过套管(34)套设配合相通,另ー侧的耳轴(12)与旋转手柄(13)相连且实现搅拌容器(10)绕耳轴(12)的旋转卸料运动,所述的搅拌容器(10)两侧耳轴(12)通过轴承(14)设置在支撑架(15)上。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ー种糊化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路(30)上从进气端开始依次设有控制阀(31)、安全阀(32)、蒸汽压カ表(33)。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长明,
申请(专利权)人:黄山绿康保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