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18293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8 06:03
一种能够在传递动力时分担并减轻卡合部的负载的负担的动力传递装置。在小径圆筒部(3b)上旋转自如且沿半径方向移动自如的一对卡合构件(10)的第二引导突起(10c)卡入引导构件(7)的第一引导槽(7c)。一对卡合构件(10)的头部(10b)插入在电动机的驱动下旋转的蜗轮(5)的卡合部(5a)上所设置的卡合槽(5b)。当通过卡合部(5a)旋转而借助与卡合槽(5b)卡合的头部(10b)使卡合构件(10)旋转时,头部(10b)借助被第一引导槽(7c)引导的第二引导突起(10c)而从卡合槽(5b)突出。头部(10b)与传感器转子(12)的动力传递用卡止部(12d)啮合且头部(10b)的卡合部(10d)与相对位移防止用卡止部(12e)卡合而使传感器转子(12)旋转。(*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动カ传递装置,该动カ传递装置最适合传递使通过相对于车体沿前后方向滑动来开闭的滑动门产生滑动的动力。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动カ传递装置,在专利文献I中有所公开。根据图8A、图SB对其进行说明。在此示出的滑动门用动カ滑动装置具备架设固定在基板101和罩板102上的辊筒轴103、在该辊筒轴103上经由内套筒104和外套筒105被支承成旋转自如的线辊筒106,在线辊筒106的空间107之中具备带离合器机构的传递机构108。动カ传递机构108包括经由减速机构而传递电动机的旋转的齿轮109、隔着加强板110通过连结销111与该齿轮109—体固定的旋转板112、在该旋转板112上通过销113、114支承成摆动自如的ー对摆动臂115、116、固定在各摆动臂115、116上的卡合销117、118、形成有供这些卡合销117、118插入的引导槽119、120的引导板121、设置在该引导板121和外套筒105的凸缘122之间且对引导板121进行制动的弹簧123。另外,在动カ传递机构108的摆动臂115、116上形成有离合爪126、127,该离合爪126、127与形成在线棍筒106的内周面上的棍筒芯(drum inner) 124的卡合凸部125相卡合。另外,在引导槽119、120上形成有圆弧槽128、129和顶出槽130、131。如此构成的动カ传递机构108通过电动机的旋转而使在旋转板112上被支承成摆动自如的摆动臂115、116转动。另外,由于各摆动臂115、116的卡合销117、118在引导槽119、120内移动,所以一个摆动臂115向外侧摆动,而其离合爪126与辊筒芯124的卡合凸部125相啮合。当所述离合爪126与卡合凸部125啮合吋,电动机的旋转被传递给线辊筒106,使线向滑动门打开方向或滑动门关闭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动カ滑动单元132上设置有光传感器単元133,其检测线辊筒106的旋转速度、旋转量、旋转方向,并向控制部输出脉冲信号。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第3195737号公报在上述的以往的动カ传递装置中,在辊筒轴103上支承成旋转自如的旋转板112的外周侧通过销113、114将摆动臂115、116安装成旋转自如,并且固定在摆动臂115、116上的卡合销117、118插入到引导板121的引导槽119、120内,所述引导板121被制动支承在辊筒轴103上。因此,相对于电动机的右、左旋转,仅摆动臂115的离合爪113与摆动臂116的离合爪114中的任意一方与棍筒芯124的卡合凸部125相哨合而传递动力。因此,对于动カ传递机构108而言,存在作用于离合爪113、114与卡合凸部125的啮合部的负载的负担变 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分担并减轻传递动カ时作用在卡合部的负载的负担。为了达成这种目的,本技术的动カ传递装置具备第一旋转构件,其被支承成以固定构件的支承部为旋转中心而旋转自如,并且设置有在旋转方向上空出间隔的多个卡合槽;引导构件,其以固定构件的支承部为旋转中心而旋转自如,且被按压构件按压到固定构件侧而被施加制动,并且设置有多个第一引导部;多个卡合构件,其被支承成以固定构件的支承部为旋转中心而旋转自如且沿半径方向移动自如,并且设置有与第一引导部卡合的第二引导部、以及与卡合槽卡合且能 够自如地从该卡合槽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及返回该卡合槽的头部;第二旋转构件,其被支承成以固定构件的支承部为旋转中心而旋转自如,并且设置有多个与从卡合槽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头部啮合的动カ传递用卡止部,多个第一引导部及第ニ引导部使多个卡合构件的头部同步地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另外,在本技术中,第一引导部是第一引导槽或第一引导突起,第二引导部是与第一引导槽卡合的第二引导突起或者与第一引导突起卡合的第二引导槽。另外,在本技术中,在第二旋转构件的旋转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动カ传递用卡止部,在相邻的动力传递用卡止部间设置有相对位移防止用卡止部,在卡合构件的头部设置有通过该头部与动カ传递用卡止部啮合而与相对位移防止用卡止部卡合的卡合部。另外,在本技术中,在第二旋转构件的外周部设置有在圆周方向交替改变极性的环状的永磁铁,在固定构件侧设置有具备与永磁铁对置的霍尔传感器的电子控制装置。(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通过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而使多个卡合构件的头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在第二旋转构件上设置有突出的多个头部分别卡合的多个动カ传递用卡止部,由此,第一旋转构件对第二旋转构件的动カ传递得到分散。另外,根据本技术,当卡合构件的头部与第二旋转构件的动カ传递用卡止部哨合时,卡合构件的头部的卡合部与第二旋转构件的相对位移防止用卡止部卡合。因此,即使第二旋转构件比第一旋转构件更快地旋转,卡合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的相对位置关系也不会变化,从而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间的旋转晃动减小,从而能够顺滑且肃静地进行滑动门的开闭动作。另外,根据本技术,由于构成为在检测旋转的第二旋转构件自身的外周部设置有旋转检测用的永磁铁,所以能够使动カ传递装置整体紧凑化。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动カ传递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图I的II-II线剖视图。图3A、图3B是本技术的动カ传递装置的卡合构件的侧视图及主视图。图4A、图4B、图4C是用于说明在本技术的动カ传递装置中,在卡合构件的作用下第二旋转构件向打开门的方向旋转的动作的主视图,图4A表示第一旋转构件与卡合构件开始卡合的状态,图4B表示卡合构件边转动边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的状态,图4C表示卡合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卡合的状态。图5A、图5B、图5C是用于说明在本技术的动カ传递装置中,在卡合构件的作用下第二旋转构件向关闭门的方向旋转的动作的主视图,图5A表示第一旋转构件与卡合构件开始卡合的状态,图5B表示卡合构件边转动边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的状态,图5C表示卡合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卡合的状态。图6A、图6B是用于说明在本技术的动カ传递装置中第二旋转构件比第一旋转构件更快地旋转的情况的主视图,图6A表示第二旋转构件开始比第一旋转构件更快地旋转的状态,图6B表示第一旋转构件开始与第二旋转构件一体地旋转的状态。图7A、图7B是用于说明在本技术的未设有相对位移防止用卡止部的动カ传递装置中,第二旋转构件比第一旋转构件更快地旋转的情况的主视图,图7A表示第二旋转构件开始比第一旋转构件更快地旋转的状态,图7B表示第一旋转构件开始与第二旋转构 件一体旋转的状态。图8A、图SB是以往的动カ传递装置的剖视图及线辊筒的剖视图。符号说明Ia圆筒部(固定构件的支承部)、3支承构件(固定构件的支承部)、5蜗轮(第一旋转构件)、5b卡合槽、7引导构件、7c第一引导槽(第一引导部)、9波形弹簧(按压构件)、10卡合构件、IOb头部、IOc第二引导突起(第二引导部)、10d卡合部、IOd卡合部、12传感器转子(第二旋转构件)、12d动カ传递用卡止部、12e相对位移防止用卡止部、14旋转轴、15永磁铁、16电子控制装置(ECV)、16a霍尔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參照图I至图7B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图I中,符号I所表的构件为电动机壳体,该电动机壳体装入有电动机(未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2010.11.01 JP 2010-2453231.ー种动カ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旋转构件,其被支承成以固定构件的支承部为旋转中心而旋转自如,并且设置有在旋转方向上空出间隔的多个卡合槽; 引导构件,其以所述固定构件的支承部为旋转中心而旋转自如,且被按压构件按压到所述固定构件侧而被施加制动,并且设置有多个第一引导部; 多个卡合构件,其被支承成以所述固定构件的支承部为旋转中心而旋转自如且沿半径方向移动自如,并且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引导部卡合的第二引导部、以及与所述卡合槽卡合且能够自如地从该卡合槽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及返回该卡合槽的头部; 第二旋转构件,其被支承成以所述固定构件的支承部为旋转中心而旋转自如,并且设置有多个与从所述卡合槽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所述头部啮合的动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诚一大竹亘小内宏泰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小仓离合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