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渍搅拌转筒及浸渍搅拌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14383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8 03:02
浸渍搅拌转筒,其筒体(101)的内壁面上设有用作搅拌叶片(102)的凸片,该搅拌叶片(102)包括叶片主体部(107)和边缘凸出部(106),该边缘凸出部(106)的横截面呈弧形。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安装有所述浸渍搅拌转筒的浸渍搅拌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筒体的内壁面上设有独特结构的搅拌叶片,这些搅拌叶片撞击并搅拌甩向筒体的内壁的浸渍物料,并通过其独特结构形成对浸渍物料形成有效的“刮蹭”作用,从而有效地对浸渍物料进行破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浸渍搅拌设备浸渍搅拌后的物料在浸渍后基本无花条,浸渍均匀性良好,破碎率优良,基本均小于1%,完全满足浸渍工艺所需达到的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浸溃设备,具体地,涉及ー种浸溃搅拌转筒。此外,本技术还涉及ー种安装有所述浸溃搅拌转筒的浸溃搅拌设备,其主要应用于化工行业以及其它适用的行业。
技术介绍
化工行业、食品加工行业等经常需要采用浸溃エ艺。浸溃エ艺一般是指将载体放入到含有活性成分的液体中进行浸滲,以使得载体吸附活性成分的エ艺方法,当然,本技术所指的“浸溃”并不限于上述浸溃エ艺的典型含义,而应当作广义层次的理解,即只要将ー种物质浸溃到液体中并进行搅拌以使得该物质充分吸收该液体中的成分,均属于“浸溃”。 例如,就加氢催化剂制造的而言,目前有饱和浸溃法和过饱和浸溃法两种方式,前者的浸溃设备主要为转鼓,后者的浸溃设备为吊篮和浸溃槽,装料、卸料基本依靠人工。其中,饱和浸溃法一般是采用预定量的浸溃溶液,通过搅拌载体来实现载体与浸溃溶液的充分结合,而过饱和浸溃法则是将载体浸泡到过量的浸溃溶液中,例如通过吊篮将载体浸泡到浸溃溶液中,为了实现载体与浸溃溶液的充分结合,通常需要使得吊篮实现一定的颠翻动作,以确保载体均能够与浸溃溶液充分接触。现有的浸溃设备往往依赖于工人的手工劳动,自动化程度不够,例如中国技术专利CN20188254U中公开的浸溃设备。现有技术的浸溃设备,例如转鼓或搅拌转筒,其筒内一般安装有旋转轴,该旋转轴上安装有搅拌叶片,搅拌的物料从筒体的上ロ进入,进过一段时间的浸溃、搅拌,再从下端出料。对于浸溃エ艺而言,要求浸溃搅拌后的物料(例如加氢催化剂)在浸溃后无花条,浸溃均匀性良好,破碎率小于1%。但是,现有浸溃设备由于搅拌叶片与筒体的筒壁之间以及各节搅拌叶片相互不可避免地存在间隙,同时这种传统浸溃设备在搅拌过程中并不能充分地实现物料的搅拌,其在搅拌过程中依靠旋转轴带动搅拌叶片旋转来实现破碎,为了提高破碎率以满足要求,必然需要延长浸溃搅拌时间,这导致单台设备产能不高,浸溃均匀性较差,破碎率不稳定,大多时候不满足破碎率小于I %的要求。此外,浸溃采用的浸溃液体一般为具有较强挥发性的酸性或碱性液体,再加上浸溃过程中浸溃液体与接触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使得在作业过程中工作エ件内常常充满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典型地,例如采用浸溃法制造加氢催化剂的过程中,公知地浸溃液体一般采用氨水,而氨水易于挥发形成氨气,众所周知地,氨气是ー种对人体的上呼吸道有较强刺激和腐蚀作用的气体,对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但是现有的加氢催化剂生产线的操作工人仍然仅采取ロ罩、手套等简单的防护措施。如上所述,现有浸溃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高,装料、卸料基本依靠人工,劳动强度大,尤其是,现有技术的浸溃设备的浸溃搅拌的破碎率难以满足上述加工要求,并且由于浸溃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酸性或碱性的容易挥发的浸溃液体,例如氨水,在作业过程中尤其是卸料时,这些浸溃液体易挥发至空气中污染工作现场,严重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鉴于此,需要设计ー种新型的浸溃设备,以提高浸漬物料的破碎率,在此基础上,还应当避免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提高浸溃设备的远程操作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首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浸溃搅拌转筒,该浸溃搅拌转筒能够用于形成浸溃搅拌设备以有效地提高浸漬物料的破碎率。在此基础上,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浸溃搅拌设备,该浸溃搅拌设备能够用于实现浸溃エ艺,井能够有效地提高浸漬物料的破碎率。本技术进ー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浸溃搅拌设备,该浸溃搅拌设备不仅能够提高浸溃物料的破碎率,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善操作安全性。本技术另外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浸溃搅拌设备,该浸溃搅拌设备除了能够实现上述功能之外,在安装完成还具有相对较好的远程操纵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浸溃搅拌转筒,包括中空的筒体,该筒体上形成有物料ロ,其中,所述筒体具有回转轴线并能够安装为绕该回转轴线旋转,所述筒体的内壁面上设有用作搅拌叶片的凸片,该搅拌叶片包括叶片主体部和朝向所述回转轴线的边缘凸出部,该边缘凸出部的横截面呈弧形。在上述浸溃搅拌转筒中,优选地,所述边缘凸出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叶片主体部的厚度。优选地,所述搅拌叶片在所述筒体的内壁面上沿该筒体的纵向方向形成为螺旋形。更优选地,所述边缘凸出部的横截面呈圆弧形。在上述浸溃搅拌转筒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浸溃搅拌设备,包括可旋转支撑的浸溃搅拌转筒和用于驱动该浸溃搅拌转筒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其中,所述浸溃搅拌转筒为上述技术方案任一项所述的浸溃搅拌转筒,该浸溃搅拌转筒的物料ロ配设有用于选择性地使得所述筒体的内部空间封闭或者与该筒体的外部连通的操控装置。在上述浸溃搅拌设备中,优选地,,所述浸溃搅拌设备还设有用于对所述筒体的内部空间抽气的抽气阀门,该抽气阀门的进气ロ与所述筒体的内部空间连通,出气ロ能够连接于抽气装置。优选地,所述操控装置包括固定设置的转接箱体、进料阀门和进液装置,该进料阀门和进液装置分别安装在所述转接箱体上,所述物料ロ形成在所述筒体的具有所述物料ロ的一端端部密封性连接于所述转接箱体,并连接为使得所述筒体相对于该转接箱体能够旋转,以通过该转接箱体封闭所述筒体的内部空间并使得该筒体的内部空间与所述转接箱体的内部空间连通。进ー步优选地,所述抽气阀门安装在所述转接箱体上。所述进液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转接箱体上的进液阀门以及连接于该进液阀门的输出口的布液管,该布液管延伸经过所述转接箱体的内部空间、物料ロ而伸入到所述筒体的内部空间内,并且所述布液管上形成有多个出液孔。所述转接箱体的下部还设有出料阀门,该出料阀门的输入口与所述转接箱体的内部空间连通,输出口与外部连通。所述进料阀门、进液阀门和出料阀门均为能够远程控制的电控阀、液动阀或者气动阀。所述浸溃搅拌转筒的筒体沿该筒体的纵向方向可旋转地支撑为倾斜形式,以使得所述筒体的具有所述物料ロ的一端高于该筒体的相对端。所述筒体通过前支撑座和后支撑座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后支撑座的顶部安装有托轮,所述筒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托轮支撑凸缘,该托轮支撑凸缘支撑在所述托轮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浸溃搅拌转筒以及浸溃搅拌设备由于所述浸溃转筒能够安装为绕自身的回转轴线旋转,同时其筒体的内壁面上具有凸出在内壁面上的用作搅拌叶片的独特结构的凸片,这样,当本技术的浸溃搅拌转筒安装形成浸溃搅拌设备后,其内部无需安装旋转轴并在该旋转轴上安装搅拌叶片,在驱动该浸溃搅拌转筒旋转时,本技术可以巧妙地利用其旋转产生的离心カ使得浸漬物料向筒体的内壁连续不断的碰撞,同时由于筒体的内壁面上设有独特结构的异型搅拌叶片,这些异型搅拌叶片撞击并搅拌甩向筒体的内壁的浸漬物料,并通过其独特结构形成对浸溃物料形成有效的“刮蹭”作用,从而有效地对浸漬物料进行破碎。另外,本技术搅拌叶片使得边缘凸出部的横截面呈弧形,这种结构设计可以兼顾充分搅拌和破碎功能的独特结构设计有效地改善了浸溃搅拌物料的破碎率和浸溃均匀性。本技术的浸溃搅拌设备浸溃搅拌后的物料在浸溃后基本无花条,浸溃均匀性良好,破碎率优良,基本均小于I %,完全满足浸溃エ艺所需达到的要求。本技术的改善操作安全性和远程操纵性等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下列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ー步理解,并且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浸溃搅拌转筒,包括中空的筒体(101),该筒体(101)上形成有物料ロ(103),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01)具有回转轴线并能够安装为绕该回转轴线旋转,所述筒体(101)的内壁面上设有用作搅拌叶片(102)的凸片,该搅拌叶片(102)包括叶片主体部(107)和朝向所述回转轴线的边缘凸出部(106),该边缘凸出部(106)的横截面呈弧形。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浸溃搅拌转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凸出部(106)的厚度大于所述叶片主体部(107)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浸溃搅拌转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叶片(102)在所述筒体(101)的内壁面上沿该筒体(101)的纵向方向形成为螺旋形。4.浸溃搅拌设备,包括可旋转支撑的浸溃搅拌转筒和用于驱动该浸溃搅拌转筒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溃搅拌转筒为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浸溃搅拌转筒(I),该浸溃搅拌转筒(I)的物料ロ(103)配设有用于选择性地使得所述筒体(101)的内部空间封闭或者与该筒体(101)的外部连通的操控装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浸溃搅拌设备,其特征在干,所述浸溃搅拌设备还设有用于对所述筒体(101)的内部空间抽气的抽气阀门(11),该抽气阀门(11)的进气ロ与所述筒体(101)的内部空间连通,出气ロ能够连接于抽气装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浸溃搅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装置包括固定设置的转接箱体(8)、进料阀门(12)和进液装置(10),该进料阀门(12)和进液装置(10)分别安装在所述转接箱体(8)上,所述物料ロ(103)形成在所述筒体(101)的一端端面上并围绕所述回转轴线布置,该筒体(101)的具有所述物料ロ(103)的一端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金军陈健晖张国君龙技潘龙勋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