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包含气缸盖冷却的发动机总成。具体地,一种发动机总成包括发动机缸体、连接到该发动机缸体的气缸盖,有冷却系统贯穿这两者。该发动机缸体限定出第一气缸孔和在该第一气缸孔的外周边的第一气缸冷却套管。该气缸盖限定出用于与该第一气缸孔相通的第一组气道的第一气道冷却套管。该冷却剂源与该第一气缸冷却套管和该第一气道冷却套管相通。该第一气道冷却套管限定出第一气缸盖冷却剂流动路径,其流动布置的方式平行于该第一气缸冷却套管限定出的冷却剂流动路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气缸盖冷却布置。
技术介绍
本节提供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背景资料,其未必是现有技木。内燃机可以在气缸中燃烧空气和燃料的混合物并由此产生驱动转矩。空气燃料混合物的燃烧产生热量以移动活塞而产生转矩。一些未用的能量被发动机结构吸收,然后传递给发动机冷却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ー种发动机总成可以包括发动机缸体、连接到该发动机缸体的气缸盖和冷却剂源。该发动机缸体可以限定出第一气缸孔和在该第一气缸孔的外周边的第一气缸冷却套管。该气缸盖可以限定出用于与该第一气缸孔相通的第一组气道的第一气道冷却套管。该冷却剂源可以与该第一气缸冷却套管和该第一气道冷却套管相通。该第一气道冷却套管可以限定出第一气缸盖冷却剂流动路径,其流动布置的方式平行于该第一气缸冷却套管限定出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在另一布置中,ー种发动机总成可以包括发动机缸体、连接到该发动机缸体的气缸盖和冷却剂源。该发动机缸体可以限定出第一气缸孔和在该第一气缸孔的外周边的第一气缸冷却套管。该气缸盖可以连接到该发动机缸体并且可以限定出用于与该第一气缸孔相通的第一组气道的第一气道冷却套管。该第一组气道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气道。该第一气道冷却套管可以包括围绕该第一气道延伸的第一区域、围绕该第二气道延伸的第二区域、延伸到该第一区域的第一冷却剂输送通道和延伸到该第二区域的第二冷却剂输送通道。该冷却剂源可以与该第一气缸冷却套管、该第一冷却剂输送通道和该第二冷却剂输送通道相通。通过本文提供的描述将更明显看到更多适用领域。
技术实现思路
中的描述和特定例子仅仅意图用于说明并且不意图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以下方案 I.ー种发动机总成,其包括发动机缸体,其限定出第一气缸孔和在所述第一气缸孔的外周边的第一气缸冷却套管; 气缸盖,其连接到所述发动机缸体并且限定出用于第一组气道的第一气道冷却套管,所述第一组气道与所述第一气缸孔相通;和 冷却剂源,其与所述第一气缸冷却套管和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相通,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限定出第一气缸盖冷却剂流动路径,其流动布置的方式为平行于所述第一气缸冷却套管限定出的冷却剂流动路径。2.如方案I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缸体限定出邻近所述第一气缸孔的第二气缸孔和在所述第二气缸孔的外周边的第二气缸冷却套管,并且,所述气缸盖限定出用于第二组气道的第二气道冷却套管,所述第二组气道与所述第二气缸孔相通,所述第二气道冷却套管与所述冷却剂源相通并且限定出平行于所述第一气缸盖冷却剂流动路径的第二气缸盖冷却剂流动路径。3.如方案2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二气缸冷却套管与所述冷却剂源相通并且其流动布置的方式为平行于所述第二气缸盖冷却剂流动路径。4.如方案2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盖冷却剂流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气缸盖冷却剂流动路径横向穿过所述气缸盖延伸并且限定出穿过所述气缸盖的平行流动布置。5.如方案I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限定出从所述冷却剂源延伸到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的第一和第二冷却剂输送通道。6.如方案I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限定出从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延伸到冷却剂回流通道的第一和第二冷却剂排出通道。7.如方案I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干,限定在所述气缸盖中的所述第一组气道包括第一气道、第二气道、第三气道和第四气道,并且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围绕所述第一组气道的周边延伸。8.如方案7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限定出在所述冷却剂源与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的围绕所述第一气道延伸的第一区域之间延伸的第一冷却剂输送通道和在所述冷却剂源与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的围绕所述第二气道延伸的第二区域之间延伸的第二冷却剂输送通道。9.如方案8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限定出在冷却剂回流通道与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的围绕所述第三气道延伸的第三区域之间延伸的第一冷却剂排出通道和在所述冷却剂回流通道与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的围绕所述第四气道延伸的第四区域之间延伸的第二冷却剂排出通道。10如方案9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剂输送通道提供通过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的所述第一和第三区域横向穿过所述气缸盖到所述第一冷却剂排出通道的冷却剂流动,所述第二冷却剂输送通道提供通过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的所述第ニ和第四区域横向穿过所述气缸盖到所述第二冷却剂排出通道的冷却剂流动。11.如方案9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围绕所述第一气道的整个圆周延伸,所述第二区域围绕所述第二气道的整个圆周延伸,所述第三区域围绕所述第三气道的整个圆周延伸,所述第四区域围绕所述第四气道的整个圆周延伸。12.如方案11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干,从所述第一冷却剂输送通道到围绕所述第一气道的圆周的所述第一区域到围绕所述第三气道的圆周的所述第三区域到所述第一冷却剂排出通道限定出第一流动路径,从所述第二冷却剂输送通道到围绕所述第二气道的圆周的所述第二区域到围绕所述第四气道的圆周的所述第四区域到所述第二冷却剂排出通道限定出第二流动路径。13.如方案I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缸体限定出从所述冷却 剂源延伸到所述第一气缸冷却套管的气缸冷却套管输送通道并且所述气缸盖限定出从所述冷却剂源延伸到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的第一冷却剂输送通道,以形成所述平行流动布置。14. ー种发动机总成,其包括 发动机缸体,其限定出第一气缸孔和在所述第一气缸孔的外周边的第一气缸冷却套管; 气缸盖,其连接到所述发动机缸体并且限定出用于第一组气道的第一气道冷却套管,所述第一组气道与所述第一气缸孔相通,所述第一组气道包括第一和第二气道并且所述第ー气道冷却套管包括围绕所述第一气道延伸的第一区域、围绕所述第二气道延伸的第二区域、延伸到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冷却剂输送通道和延伸到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冷却剂输送通道;和 冷却剂源,其与所述第一气缸冷却套管、所述第一冷却剂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冷却剂输送通道相通。 15.如方案14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缸体限定出邻近所述第一气缸孔的第二气缸孔和在所述第二气缸孔的外周边且与所述冷却剂源相通的第二气缸冷却套管,并且,所述气缸盖限定出用于第二组气道的第二气道冷却套管,所述第二组气道与所述第二气缸孔相通,所述第二气道冷却套管围绕所述第二组气道延伸并且限定出与所述冷却剂源相通的第三冷却剂输送通道和第四冷却剂输送通道,所述第一和第二气道冷却套管限定出横向穿过所述气缸盖的平行冷却剂流动路径。16.如方案14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中的所述第一组气道包括第三气道和第四气道,并且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包括围绕所述第三气道延伸的第三区域、围绕所述第四气道延伸的第四区域、从所述第三区域延伸出的第一冷却剂排出通道和从所述第四区域延伸出的第二冷却剂排出通道。17.如方案16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冷却剂输送通道提供通过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的所述第一和第三区域横向穿过所述气缸盖到所述第一冷却剂排出通道的冷却剂流动,所述第二冷却剂输送通道提供通过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的所述第二和第四区域横向穿过所述气缸盖到所述第二冷却剂排出通道的冷却剂流动。18.如方案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3.21 US 13/052,1781.ー种发动机总成,其包括 发动机缸体,其限定出第一气缸孔和在所述第一气缸孔的外周边的第一气缸冷却套管; 气缸盖,其连接到所述发动机缸体并且限定出用于第一组气道的第一气道冷却套管,所述第一组气道与所述第一气缸孔相通;和 冷却剂源,其与所述第一气缸冷却套管和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相通,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限定出第一气缸盖冷却剂流动路径,其流动布置的方式为平行于所述第一气缸冷却套管限定出的冷却剂流动路径。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缸体限定出邻近所述第一气缸孔的第二气缸孔和在所述第二气缸孔的外周边的第二气缸冷却套管,并且,所述气缸盖限定出用于第二组气道的第二气道冷却套管,所述第二组气道与所述第二气缸孔相通,所述第二气道冷却套管与所述冷却剂源相通并且限定出平行于所述第一气缸盖冷却剂流动路径的第二气缸盖冷却剂流动路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缸冷却套管与所述冷却剂源相通并且其流动布置的方式为平行于所述第二气缸盖冷却剂流动路径。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盖冷却剂流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气缸盖冷却剂流动路径横向穿过所述气缸盖延伸并且限定出穿过所述气缸盖的平行流动布置。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限定出从所述冷却剂源延伸到所述第一气道冷却套管的第一和第二冷却剂输送通道。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动机总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R扎德,NI海内蒂,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