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卡的插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03104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4 23:52
一种薄卡的插头连接器,包括电路板,于一侧平行排列间隔地设有至少二第一焊点,与其间隔预定距离处设有至少三第二焊点,各第一焊点的轴向位置位于二个第二焊点间;至少二第一导电端子构成的第一端子组,各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焊接部相对应各第一焊点设置,并与L形连接臂连接;及至少三第二导电端子构成的第二端子组,其固定部为T形结构,其弹性臂自固定部尾端先向上并向后弯折再向下呈阶梯状弯折,第二焊接部的两端分别与弹性臂呈阶梯状弯折的一端连接及与相对应各第二焊点电连接;借此以T形双边结构的固定部进行固定,延长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插头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薄卡的插头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一般现有的连接器的端子布局结构,其连接器设有电路板,并于电路板上焊接有第一组端子及第二组端子,其中第一、二组端子分别具有多数端子,令各端子分别设有一搭接部及一焊接部,并令由第一、二组端子的各搭接部所构成的区域,形成一信号搭接区,其改良在于,第一组端子的各端子的焊接部与该电路板的焊接接点,位于信号搭接区的第一 侦U,而第二组端子的各端子的焊接部与该电路板的焊接接点,位于信号搭接区的第二侧(即第一侧的相对侧),以增加第一、二组端子焊接在电路板上的焊接接点间的距离,达到降低信号的相互干扰。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搭接部为单边预压结构,导致让使用者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造成被翻翘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卡的插头连接器,其第二导电端子具有T形的双边结构,与固定座结合固定时,可改善让使用者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被翻翘的缺点,借此延长使用寿命。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薄卡的插头连接器,包括一个电路板,具有一个第一侧及一个第二侧,邻近该第一侧并与该第一侧平行排列间隔地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焊点,与各该第一焊点朝该第二侧方向间隔预定距离处设置有至少三个第二焊点,各该第一焊点的轴向位置位于两个第二焊点之间;一个第一端子组,由至少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并排所构成,各该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一个第一焊接部及一个连接臂,该第一焊接部相对应各该第一焊点设置并电连接,该连接臂呈L形结构;及一个第二端子组,由至少三个第二导电端子并排所构成,各该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一个固定部、一个弹性臂及一个第二焊接部,该固定部呈T形结构,该弹性臂自该固定部尾端先向上并向后弯折再向下呈阶梯状弯折而形成,该第二焊接部的一端与该弹性臂呈阶梯状弯折的一端连接,该第二焊接部的另一端相对应各该第二焊点设置且电连接。优选的,所述的薄卡的插头连接器还包括一个底座、一个固定座及一个顶座,该顶座设置在该固定座上方并具有一个容置槽,供该电路板及该固定座容设,该固定座相对应各该第一导电端子及各该第二导电端子分别设置有相对应数量的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供相对应的各该第一导电端子及各该第二导电端子设置在其中;其中,各该第一导电端子的该焊接部部分凸伸出该固定座外并位于该固定座下方,各该第一导电端子的该连接臂埋置在相对应的该第一凹槽内,而各该第二导电端子的该固定部固定在相对应的该第二凹槽内,且该固定座相对应该顶座的一侧部分地穿经该顶座的一个开口,该底座设置在该电路板下方。优选的,该固定部为T形结构,为双边结构。优选的,该第一端子组的各该第一导电端子,包含有一对低频信号端子、一个电源端子及一个接地端子,而该第二端子组的各该第二导电端子,包含有两对高频信号端子及一个接地端子。优选的,该第一端子组与该第二端子组的焊接部以SMT方式分别焊接于该电路板上的相对应的各该第一焊点及各该第二焊点。优选的,该底座远离该电路板的一侧设置有一个下枢轴,该顶座远离该电路板的一侧设置有一个上枢轴。优选的,所述的薄卡的插头连接器还包括一个结合件,大致为U形板体结构,具有一个上板段、一个中间段及一个下板段,该中间段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该上板段及该下板段,且该上板段与该下板段大致平行,该上板段相对应该上枢轴处设置有一个上枢孔,该下板段相对应该下枢轴处设置有一个下枢孔,该上枢孔供该上枢轴可枢转地插置,该下枢孔 供该下枢轴可枢转地插置。优选的,该中间段朝远离该上板段的一侧往外延伸设置有一个凸柱,该凸柱垂直其轴向方向穿设有一个穿孔。优选的,该上枢孔及该下枢孔较远离该中间段设置。优选的,该第一端子组及该第二端子组于使用状态时外露在该结合件外;该第一端子组及该第二端子组于收合状态时完全在该结合件内。本技术由于第二导电端子的固定部为T形结构,为双边结构,因此与固定座的第二凹槽结合固定时,可改善让使用者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被翻翘的缺点,借此延长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I表示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图2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3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于一使用状态时的结合图。图4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于一收合状态时的结合图。图5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一剖视图。图6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另一剖视图。图7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顶座的仰视图。图8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固定座的俯视图。图9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固定座的仰视图。图10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固定座的一视图。其中I薄卡的插头连接器2电路板201 第一侧202 第二侧21第一焊点22第二焊点3第一端子组30第一导电端子301第一焊接部302连接臂4第二端子组40第二导电端子401固定部402弹性臂403第二焊接部5底座51下枢轴6固定座61第一凹槽62第二凹槽7顶座71容置槽 72开口73上枢轴8结合件81上板段811上枢孔82中间段821凸柱822穿孔83下板段831下枢孔D预定距离。具体实施方式关于本技术借此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手段,此以下列实施例配合附图于下文作详细说明,以令深入了解并认同之。请同时参考图I至图10,其中,图I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图2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3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于一使用状态时的结合图,图4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于一收合状态时的结合图,图5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一剖视图,图6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另一剖视图,图7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顶座的仰视图,图8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固定座的俯视图,图9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固定座的仰视图,图10表示本技术薄卡的插头连接器的固定座的一视图。本技术的薄卡的插头连接器I包括一电路板2、一第一端子组3及一第二端子组4。电路板2具有一第一侧201及一第二侧202,邻近第一侧201并与第一侧201平行排列间隔地设置有至少二个第一焊点21 (本技术以四个第一焊点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与各第一焊点21朝第二侧202方向间隔一预定距离D处设置有至少三个第二焊点22(本技术以五个第二焊点进行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各第一焊点21的轴向位置位于二个第二焊点22之间(如图I所示)。第一端子组3由至少二个第一导电端子30并排所构成(本技术以四个第一导电端子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各第一导电端子30具有一第一焊接部301及一连接臂302,第一焊接部301相对应各第一焊点21设置并电连接,302连接臂呈L形结构;而第一焊接部301与相对应各第一焊点21以SMT (表面组装技术或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Mounted Technology)方式进行焊接。第二端子组4由至少三个第二导电端子40并排所构成(本技术以五个第二导电端子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各第二导电端子40包括一固定部401、一弹性臂402及一第二焊接部403,固定部401呈T形结构,弹性臂402自固定部401尾端先向上并向后弯折再向下呈阶梯状弯折而形成,第二焊接部403的一端与弹性臂402呈阶梯状弯折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1.03 TW 1002207491.一种薄卡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电路板,具有一个第一侧及一个第二侧,邻近该第一侧并与该第一侧平行排列间隔地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焊点,与各该第一焊点朝该第二侧方向间隔预定距离处设置有至少三个第二焊点,各该第一焊点的轴向位置位于两个第二焊点之间; 一个第一端子组,由至少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并排所构成,各该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一个第一焊接部及一个连接臂,该第一焊接部相对应各该第一焊点设置并电连接,该连接臂呈L形结构;及 一个第二端子组,由至少三个第二导电端子并排所构成,各该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一个固定部、一个弹性臂及一个第二焊接部,该固定部呈T形结构,该弹性臂自该固定部尾端先向上并向后弯折再向下呈阶梯状弯折而形成,该第二焊接部的一端与该弹性臂呈阶梯状弯折的一端连接,该第二焊接部的另一端相对应各该第二焊点设置且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薄卡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底座、一个固定座及一个顶座,该顶座设置在该固定座上方并具有一个容置槽,供该电路板及该固定座容设,该固定座相对应各该第一导电端子及各该第二导电端子分别设置有相对应数量的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供相对应的各该第一导电端子及各该第二导电端子设置在其中; 其中,各该第一导电端子的该焊接部部分凸伸出该固定座外并位于该固定座下方,各该第一导电端子的该连接臂埋置在相对应的该第一凹槽内,而各该第二导电端子的该固定部固定在相对应的该第二凹槽内,且该固定座相对应该顶座的一侧部分地穿经该顶座的一个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永良
申请(专利权)人:和锲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