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78930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0 0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确保跨车身与动力单元之间配设的挠性条构件在侧倾接头周围的规定的离地高度,并能够抑制挠性条构件的过度的挠曲的跨骑型车辆。跨骑型车辆具备将车身(B)与动力单元(P)之间连结的侧倾接头(Jr),侧倾接头包括与车身连结的前部接头构件(24)、由动力单元(P)支承且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前部接头构件(24)嵌合的后部接头构件(25),跨车身(B)与动力单元(P)之间配设有挠性条构件(121),其中,在前部接头构件(24)的侧部附设具有供挠性条构件穿过的前部引导孔(128)的前部引导构件(125、125′),在前部引导孔(128)设有允许挠性条构件(121)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沿着向上的倾斜方向的游动的第一游动量(13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改良,该跨骑型车辆具备对前轮进行支承且具备操纵者用座椅的车身;对左右一对的后轮进行支承且对它们进行驱动的动力单元;将所述车身与所述动力单元之间连结成能够使该车身绕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倾轴线侧倾的侧倾接头,其中,该侧倾接头包括与所述车身连结的前部接头构件、由所述动力单元支承且在所述侧倾轴线上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前部接头构件嵌合的后部接头构件,跨所述车身与所述动力单元之间配设挠性条构件。
技术介绍
所述跨骑型车辆例如下述专利文献I所公开那样而公知。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第4546352号公报在所述跨骑型车辆中,跨车身与动力单元之间配设有制动拉索等挠性条构件,其将附设于车身侧的制动操作构件的操作力向动力单元所具备的后轮的制动器传递。在此种挠性条构件上设有允许车身绕侧倾接头进行侧倾的松弛,但优选该松弛部确保挠性条构件的规定的离地高度并同时对其有效地进行支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此种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跨车身与动力单元之间配设的挠性条构件在侧倾接头周围的规定的离地高度,并能够抑制挠性条构件的过度的挠曲的跨骑型车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备车身,其对前轮进行支承且具备操纵者用座椅;动力单元,其对左右一对的后轮进行支承并对它们进行驱动;侧倾接头,其将所述车身与所述动力单元之间连结成能够使该车身绕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倾轴线侧倾,其中,该侧倾接头包括与所述车身连结的前部接头构件、由所述动力单元支承且在所述侧倾轴线上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前部接头构件嵌合的后部接头构件,跨所述车身与所述动力单元之间配设有挠性条构件,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第一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部接头构件的侧部附设前部引导构件,所述前部引导构件具有供所述挠性条构件穿过的前部引导孔,在所述前部引导孔设有允许所述挠性条构件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沿着向上的倾斜方向的游动的第一游动量。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前部接头构件及后部接头构件分别对应于后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接头壳体24及接头轴25,另外,挠性条构件对应于制动拉索124。另外,本专利技术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在所述后部接头构件的与所述前部引导构件的相同侧部附设后部引导构件,该后部引导构件具有供所述挠性条构件穿过的后部引导孔,在所述后部引导孔设有允许所述挠性条构件沿着车宽方向的游动的第二游动量。而且,本专利技术在第二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三特征在于,所述挠性条构件为将附设在所述车身上的制动操作构件的操作力向用于对所述后轮进行制动的后轮制动器传递的制动拉索,所述前部引导构件比所述后部引导构件靠车宽方向内侧配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制动操作构件对应于后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制动杆120。此外,本专利技术在第三特征的基础上,其第四特征在于,供节气门拉索穿过的辅助引导孔与所述前部引导孔相邻而设置在所述前部引导构件上,该节气门拉索将附设在所述车身上的节气门操作构件的操作力向所述动力单元所具备的发动机的节气门阀传递。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特征,在车身侧倾时,前部引导构件与前部接头构件一起侧倾,相对于此,前部引导孔内的制动拉索受到不侧倾的动力单元侧的制动拉索的影响,因此侧倾少,但由于在前部引导孔设有允许制动拉索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沿着向上的倾斜方向的 游动的第一游动量,因此,前部引导孔在上述第一游动量的范围内相对于制动拉索相对地移动,从而不会强制使制动拉索产生过度的挠曲。同时,能够通过前部引导孔来确保上述制动拉索的规定的离地高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在车身侧倾时,虽然存在前部引导孔使制动拉索沿车宽方向移动的情况,但由于在后部引导孔设有允许制动拉索沿着车宽方向的游动的第二游动量,因此动力单元侧的制动拉索能够在上述第二游动量的范围内不过度地沿车宽方向移动,同时,能够通过后部引导孔来确保上述制动拉索的规定的离地高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特征,能够通过前部引导构件在比较接近侧倾轴线的位置对左右的制动拉索进行引导,其结果是,能够将前部引导孔的第一游动量设定得比较小,因此能够实现前部引导构件的小型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特征,在前部引导构件上除了设有供制动拉索穿过的前部引导孔之外,还设有供节气门拉索穿过的辅助引导孔,因此不需要对于节气门拉索专用的引导构件,能够实现部件件数的削减。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三轮车的右侧图。图2是该机动三轮车的左侧图。图3是该机动二轮车的后视图。图4是图3的4-4线放大图。图5是图3的5-5线放大图。图6是图4的6向视图(动力单元的俯视图)。图7是图4的7-7线放大剖视图。图8是图4的8部放大图。图9是图8的9-9剖视图。图10是图8的10-10线剖视图。图11是图8的11-11线剖视图。图12是上述机动三轮车中的侧倾接头及侧倾减震器周围的立体图。图13是图12的13向视图。图14是图12的14向视图。图15是图13的15-15线剖视图。图16是表示立起状态的车身与侧倾减震器的关系的后视图。图17是表示向左方侧倾的车身与侧倾减震器的关系的后视图。图18是表示向右方侧倾的车身与侧倾减震器的关系的后视图。符号说明A 缓冲单元的中心轴线 P 动力单元Jr侧倾接头T 跨骑型车辆(机动三轮车)Wf 前轮Wr 后轮Y 侧倾轴线7 座椅24前部接头构件(接头壳体)25后部接头构件(接头轴)120制动操作构件(制动杆)121挠性条构件(制动拉索)122后轮制动器124节气门拉索125、125’前部引导构件126后部引导构件128前部引导构件129后部引导构件130辅助引导孔133第一游动量134第二游动量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专利技术的跨骑型车辆适用于机动三轮车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是以该机动三轮车为基准来说的。首先,在图I 图3中,机动三轮车T具有将单一的前轮Wf支承为能够转向的车身B、对左右一对的后轮Wr、Wr进行支承并对它们进行驱动的动力单元P,车身B经由能够使车身B向左右方向侧倾的侧倾接头Jr与动力单元P连结,另外,动力单元P经由能够使动力单元P上下摆动的摆动接头Js与车身B连结,并且在车身B与动力单元P之间夹设有悬架装置S。车身B具备底踏板I、前挡风玻璃2、后支柱3及车顶4,在由它们的内侧划分出的驾驶室5内配设有转向车把6及操纵者用座椅7。另外,车身B具有从上方覆盖动力单元P的车身后部Ba,在该车身后部Ba上安装行李箱8。在图4 图6中,动力单元P具备气缸部10以接近水平的前倾姿态连设在曲轴箱13的前部,且曲轴11沿左右方向水平地配置的水冷式发动机9 ;与该发动机9的曲轴箱13 —体地结合,且在内部收容自动变速装置及差动装置的传动箱14,在由该传动箱14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壁支承的左右的输出轴15、15的外端分别安装后轮Wr、Wr。从而,发动机9的动力经由传动箱14内的所述自动变速器及差动装置向后轮Wr、Wr传动。在曲轴箱13的底部利用螺栓结合向其前方突出的支承板16。如图4、图5、图8及图9所示,车身B具有向该车身B的后方水平地突出的左右一对的主框架17、17 ;分别在左右一对的主框架17、17的上方配置的左右一对的前部支架 18、18及后部支架19、19,由前部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3.14 JP 2011-055350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备 车身(B),其对前轮(Wf)进行支承且具备操纵者用座椅(7); 动力单元(P),其对左右一对的后轮(Wr、Wr)进行支承并对它们进行驱动; 侧倾接头(Jr),其将所述车身(B)与所述动力单元(P)之间连结成能够使该车身(B)绕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倾轴线(Y)侧倾, 该侧倾接头(Jr)包括与所述车身(B)连结的前部接头构件(24)、由所述动力单元(P)支承且在所述侧倾轴线(Y)上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前部接头构件(24)嵌合的后部接头构件(25),跨所述车身(B)与所述动力单元(P)之间配设有挠性条构件(121),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部接头构件(24)的侧部附设前部引导构件(125、125'),所述前部引导构件(125、125')具有供所述挠性条构件(121)穿过的前部引导孔(128),在所述前部引导孔(128)设有允许所述挠性条构件(121)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沿着向上的倾斜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崎洋平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