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的气体排出过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77057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9 2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尘器的气体排出过滤结构,属于吸尘器的过滤器。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顶边具有弹性卡件,底边具备插脚,前面具有网状格栅的前体框,以及前体框背面具有四周壁的外套架,而特点是:前体框背面的外套架内形成由内环棱卡装过滤纸架的卡装框架。这样设计的本发明专利技术,当需要更换或安装新的过滤纸架时,将陈旧或损坏的过滤纸架直接从卡装框架取出、损毁丢弃,另将新的过滤纸架在卡装在卡装框架的内环棱内即可。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简化了排气格栅的整体结构,组装拆卸非常便利,省时省力,降低了制作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吸尘器的过 滤器,具体是ー种吸尘器的气体排出过滤结构
技术介绍
吸尘器是一种用于清洁卫生的电器装置,用于清除地面、地毯、墙壁、家具、衣物及各种缝隙中的灰尘。按照吸尘器的外形分类,可以分为立式吸尘器、卧式(罐式)吸尘器和便携式吸尘取坐-nfr サ O吸尘器的结构大体上包括导入电源后生成负压吸力的吸尘电机,形成风路系统的吸嘴,吸尘刚管,吸尘软管,过滤、分离、集聚吸入物的集尘装置等。图I是卧式吸尘器的后斜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吸尘器机体的底壳I前部是设有前盖2的集尘筒3,具有进风ロ并连接吸尘软管(未图示)的集尘筒3是分离、过滤、收集灰尘的容器,底壳I的后部是安装了后盖4的电藏室5。电藏室5内设置有吸尘电机和卷线器(未图示)等电器部件。后盖4顶部设有按键6控制的手柄7,电源开关8、卷线器按键9。底壳I后部设置有便于机体移动的ー对脚轮10,以及除尘后排出洁净空气的排气格栅11,底壳I后部还设有与卷线器上电源线连接的插头12。 图2是现有技术气体排出的前视分解结构立体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气体排出的后视分解结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现有技术的排气格栅11包括具有网状格栅13a的前体框14a和具有网状格栅13b后体框15。前体框14a顶边中部形成有与底壳I的安置槽(未图示)结合的“ ”形弹性卡件16,前体框14a底边形成有ー对与安置槽(未图示)插接的插脚17,前体框14a的背面向后突出形成具有四周壁的外套架18,外套架18是供插入后体框15的框架结构。所述后体框15前面形成有网状格栅13b,后体框15顶部中央形成有插入外套架18内的插板19,从而使前体框14a与后体框15同向嵌合为一体。后体框15的后部周边同一平面外翻形成边沿20,便于使后体框15从外套架18内整体拖出。而在后体框15内经热熔胶粘合具有横版21与纵板22结合一体的百叶状过滤纸架23。下面简述现有技术吸尘器气体排出过滤结构的工作过程。进行吸尘作业时,吸尘器导通电源,吸尘电机运转,电机进气ロ形成负压,含有灰尘等异物质的空气在吸尘电机产生的负压吸力的作用下,经刷头、刚性吸尘管、吸尘软管进入吸尘器机体内集尘桶的进风ロ,集尘桶收集通过旋风分离出的灰尘和较大体积的异物质,并聚集在集尘桶下部内的集尘空间,经过旋风分离、除尘、滤过后的洁净空气,通过吸尘电机进气ロ的过滤装置,以及安置在底壳I后部安置槽(未图示)上的热熔胶粘合在后体框15内的百叶状过滤纸架23,后体框15前面的网状格栅13b,再经前体框14a上的网状格栅13a排出到吸尘器机体外部。但是,现有技术中具有网状格栅13a的前体框14a和具有网状格栅13b后体框15拆卸不便;而且,过滤纸架23且与后体框15热熔胶粘合,一旦过滤纸架23损坏,只好将其废弃后重新更换。另外,用户在作业时,也容易遗忘安装前体框14a或后体框15。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释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旦过滤纸架损坏,只好将其废弃后,重新更换ー套新的排气格柵,以及用户在作业时,因排气格栅拆装不便,而出现遗忘安装前体框或后体框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吸尘器的气体排出过滤结构。本专利技术是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吸尘器的气体排出过滤结构,包括顶边具有弹性卡件,底边具备插脚,前面具有网状格栅的前体框,以及前体框背面具有四周壁的外套架,而特点是前体框背面的外套架内形成由内环棱卡装过滤纸架的卡装框架。这样设计的本专利技术,当需要更换或安装新的过滤纸架时,将陈旧或损坏的过滤纸架直接从卡装框架取出、损毁丢弃,另将新的过滤纸架在卡装在卡装框架的内环棱内即可。因此,本专利技术简化了排气格栅的整体结构,组装拆卸非常便利,省时省力,降低了制作成本。附图说明图I是卧式吸尘器的后斜视的立体结构示意 图2是现有技术气体排出的前视分解结构立体示意 图3是现有技术气体排出的后视分解结构立体示意 图4是本专利技术气体排出的前视分解结构立体示意 图5是本专利技术气体排出的后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壳2.前盖 3.集尘筒 4.后盖 5.电藏室6.按键 7.手柄8.电源开关 9.卷线器按键10.脚轮 11.排气格栅12.插头 13a. 13b.网状格栅 14a. 14b.前体框 15.后体框16.卡件 17a. 17b.插脚18.外套架 19.插板20.边沿 21.横版22.纵板 23.过滤纸架24.卡装框架 25内环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图I是卧式吸尘器的后斜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吸尘器机体的底壳I前部是设有前盖2的集尘筒3,具有进风ロ并连接吸尘软管(未图示)的集尘筒3是分离、过滤、收集灰尘的容器,底壳I的后部是安装了后盖4的电藏室5。电藏室5内设置有吸尘电机和卷线器(未图示)等电器部件。后盖4顶部设有按键6控制的手柄7,电源开关8、卷线器按键9。底壳I后部设置有便于机体移动的ー对脚轮10,以及除尘后排出洁净空气的排气格栅11,底壳I后部还设有与卷线器上电源线连接的插头12。图4是本专利技术气体排出的前视分解结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气体排出的后视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吸尘器的气体排出过滤结构,包括顶边具有弹性卡件16,底边具备插脚17,前面具有网状格栅13a的前体框14b,以及前体框14b背面具有四周壁的外套架18,其前体框14b背面的外套架18内形成由内环棱25卡装过滤纸架23的卡装框架24。所述吸尘器的气体排出过滤结构,其外套架18内形成的卡装框架24四周封闭,卡装框架24前ロ通向前体框14b的网状格栅13a,后ロ通向底壳I内。所述吸尘器的气体排出过滤结构,其卡装框架24内的内环棱25形成在卡装框架24后ロ内壁上,避免过滤纸架23从卡装框架24后ロ脱出。所述吸尘器的气体排出过滤结构,其卡装框架24内的内环棱25与前体框14b背面间距与过滤纸架23的厚度相对应。 所述吸尘器的气体排出过滤结构,其卡装框架24内的高度和长度与过滤纸架23的高度和长度相适应。所述吸尘器的气体排出过滤结构,其外套架18与其内的卡装框架24是一体形成的,即外套架18向后延伸为,在内壁形成由内环棱25卡装过滤纸架23的卡装框架24 ;而在外周四壁上形成有与底壳I结合的阶梯部(未图示)。具有横版21与纵板22且按一定间距结合为一体的过滤纸架23呈百叶窗格栅状。这样设计的本专利技术进行吸尘作业时,吸尘器导通电源,吸尘电机运转,电机进气ロ形成负压,含有灰尘等异物质的空气在吸尘电机产生的负压吸力的作用下,经刷头、刚性吸尘管、吸尘软管进入吸尘器机体内集尘桶的进风ロ,集尘桶收集通过旋风分离出的灰尘和较大体积的异物质,并聚集在集尘桶下部内的集尘空间,经过旋风分离、除尘、滤过后的洁净空气,通过吸尘电机进气ロ的过滤装置,以及安置在底壳I后部安置槽(未图示)上的本专利技术,即除尘后的洁净空气百叶状过滤纸架23,以及前体框14a上的网状格栅13a排出到吸尘器机体外部。当需要更换或安装新的过滤纸架23时,将陈旧或损坏的过滤纸架23直接从卡装框架24取出、损毁丢弃,另将新的过滤纸架23在卡装在卡装框架24的内环棱25内即可。因此,本专利技术将现有技术中的前体框14a与后框体15合ニ为一,从而简化了排气格栅11的整体结构,使用中组装拆卸非常便利,省时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尘器的气体排出过滤结构,包括顶边具有弹性卡件(16),底边具备插脚(17),前面具有网状格栅(13a)的前体框(14b),以及前体框(14b)背面具有四周壁的外套架(18),其特征在于前体框(14b)背面的外套架(18)内形成由内环棱(25)卡装过滤纸架(23)的卡装框架(24)。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吸尘器的气体排出过滤结构,其特征在于外套架(18)内形成的卡装框架(24)四周封闭,卡装框架(24)前口通向前体框(14b)的网状格栅(13a),后口通向底壳(I)。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国巍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