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状电机的制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70668 阅读:3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5 06: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状电机的制动结构,包括与电机减速装置的摩擦部件径向抵靠的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两个末端形成向内部径向延伸的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使得所述螺旋弹簧趋向于径向收缩以减小与所述摩擦部件的摩擦力的输入部件,所述输入部件能与所述螺旋弹簧的至少一个凸耳抵靠;使得所述螺旋弹簧趋向于径向扩大以增大与所述摩擦部件的摩擦力的输出部件,所述输出部件能与所述螺旋弹簧的至少一个凸耳抵靠;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和所述螺旋弹簧同轴设置,同时对所述螺旋弹簧在两个径向方向上限位的输入部件和所述限位件分别位于所述螺旋弹簧两侧。在螺旋弹簧一侧设置限位件,与输入部件配合,限定其在径向方向上的运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管状电机,尤其是ー种管状电机的制动结构。技术背景现有的管状电机包括行程、电机、刹车、減速及输出轴。行程头部通过支架固定于建筑墙壁。其中,減速装置通过设置若干行星齿轮组实现减速制动功能,目前已知的減速装置包括第一变速箱,第二变速箱以及位于中间的制动器,在制动器上加载螺旋弹簧,安装在摩擦部件中,螺旋弹簧受到摩擦部件的力径向向内压缩。螺旋弹簧的两个末端上形成向着螺旋弹簧的内侧径向延伸的凸耳,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分别抵靠在凸耳的相对侧,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的转动使得螺旋弹簧分别沿两个方向转动。输入部件使得螺旋弹簧的内径趋向于减小,从而降低与摩擦部件的摩擦力,以允许螺旋弹簧和输出部件旋转;而输出部件的旋转使得螺旋弹簧的内径趋向于扩大,从而增加与摩擦部件的摩擦力,以使得螺旋弹簧停止转动而固定。螺旋弹簧在径向上收缩和扩大,有可能形变过大而导致螺旋弹簧变形,无法与摩擦部件配合起到制动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结构简单、制动性能稳定的管状电机的制动结构。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ー种管状电机的制动结构,包括与电机減速装置的摩擦部件径向抵靠的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两个末端形成向内部径向延伸的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使得所述螺旋弹簧趋向于径向收缩以减小与所述摩擦部件的摩擦カ的输入部件,所述输入部件能与所述螺旋弹簧的至少ー个凸耳抵靠;使得所述螺旋弹簧趋向于径向扩大以増大与所述摩擦部件的摩擦力的输出部件,所述输出部件能与所述螺旋弹簧的至少ー个凸耳抵靠;其特征在干,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和所述螺旋弹簧同轴设置,对所述螺旋弹簧在两个径向方向上均进行限位的所述输入部件和所述限位件分别位于所述螺旋弹簧两侧。进ー步地,所述限位件的圆周上设有轴向宽度大于其他部分的第一限位部和轴向突出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径向抵靠在所述螺旋弹簧外侧,所述第二限位部径向抵靠在所述螺旋弹簧内側。第一限位部限定了螺旋弹簧在径向上最大形变位置,第二限位部限定了螺旋弹簧在径向上最小形变位置,以避免螺旋弹簧形变过度而变形。进ー步地,所述输入部件上设有轴向宽度大于其他部分的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径向抵靠在所述螺旋弹簧外側。进ー步限定了螺旋弹簧在径向上最大形变位置,避免螺旋弹簧变形。所述输入部件的一端设有轴向延伸有突起,所述突起径向抵靠在所述螺旋弹簧内侦U。与限位件的第二限位部一起限定了螺旋弹簧径向形变的最小位置。所述突起上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抵靠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输出部件的一端设有延伸入所述螺旋弹簧内的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二凸缘内分别设有用于容置所述螺旋弹簧的凸耳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二凸缘上分別设有轴向延伸的第一突出部分和第二突出部分,所述输入部件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突出部分的槽I,和用于容纳所述第二突出部分的槽II。当负载提升或下降时,突起分别与凸缘或凸耳抵靠,减小或增大螺旋弹簧与摩擦部件的摩擦力。*所述输出部件的另一端设有传递齿轮,所述传递齿轮的中心固定有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一端闭锁在所述输入部件的对中内孔内,使得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实现中心对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螺旋弹簧的一侧设置一个限位件,与另ー侧的输入部件配合,通过在螺旋弹簧两侧都设置限位机构,限制螺旋弹簧在径向方向上的运动,不仅使得制动结构运行时较为稳定,也避免了螺旋弹簧形变过度而变形,确保了制动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減速装置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制动结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制动结构在降低负载时的截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摩擦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输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详细描述。參见图I,ー种管状电机的減速装置,包括第一变速箱I、制动器2和第二变速箱3。第一变速箱I上设有行星齿轮组11,包括三组均匀分布的齿轮,其一端设有连接到电机转子的转轴12,另ー端的中心设有多边形槽13。制动器2包括输入部件21、螺旋弹簧22和输出部件23,其中,输入部件21的一端设有多边形轴211,与第一变速箱I上的多边形槽13适配,从第一变速箱I接收和传输扭矩。第一变速箱I和制动器2之间设有摩擦部件4,摩擦部件4呈中空的圆柱形,面向第一变速箱I的一侧设有若干锯齿41,与第一变速箱I的行星齿轮组11啮合,參见图4 ;面向制动器2的ー侧内表面光滑,制动器2压靠在摩擦部件4的内表面,螺旋弹簧22的至少ー个弹簧圈与摩擦部件4内部的摩擦面接触。电机转子转动带动第一变速箱I的行星齿轮组11转动,由此驱动制动器2转动。第二变速箱3包括固定有三组前侧齿轮31的前座体32和固定三组后侧齿轮33的后座体34,前侧齿轮31转动带动前座体32转动,进而带动后侧齿轮33转动,从而使得后座体34转动。參见图2,制动器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螺旋弹簧22的两个末端形成向螺旋弹簧22内部径向延伸的第一凸耳221和第二凸耳222。输入部件21的一端设有与第一变速箱I上的多边形槽13适配多边形轴211,另ー端轴向延伸的突起212,其嵌入在第一凸耳221和第二凸耳222之间,突起212上具有分别与第一凸耳221和第二凸耳222抵靠的第一表面2121和第二表面2122。输入部件21的突起212和输出部件23的凸缘分别抵靠在其中一个凸耳的相对面。突起212使得螺旋弹簧22趋向于径向收缩,以减小与摩擦部件4的摩擦力。输出部件23的一端设有延伸入螺旋弹簧22内的第一凸缘231和第二凸缘232,第一凸缘231内设有容置凸耳的第一凹槽2311,第二凸缘232内设有容置凸耳的第二凹槽2321。第一凸缘231上设有轴向延伸的第一突出部分2312,第二凸缘232上设有轴向延伸 的第二突出部分2322,输入部件21上设有容纳第一突出部分2312的槽I 213,和容纳第二突出部分2322的槽II 214。当输入部件21的突起212和输出部件23的的凸缘接触吋,输出部件23的突出部分分别与输入部件21的槽的内表面接触。凸缘使得螺旋弹簧22趋向于径向扩大,以增大与摩擦部件4的摩擦力,从而制动。输出部件23的另一端设有传递齿轮233,传递齿轮233的中心固定有中心轴234,中心轴234轴向贯穿整个输出部件23。中心轴234的一端闭锁在输入部件21的对中内孔215内,參见图5,使得输入部件21和输出部件23实现中心对准,另一端插入到第二变速箱3内。制动器2还包括限位件24,其设置在螺旋弹簧22侧面,围绕螺旋弹簧22的轴线旋转,能够限制螺旋弹簧22在轴向方向上的移动。限位件24的圆周上设有轴向宽度大于其他部分的第一限位部241和位于螺旋弹簧22内轴向突出的第二限位部242,输入部件21的圆周上设有轴向宽度大于其他部分的第三限位部216,第一限位部241和第三限位部216相同。第一限位部241和第三限位部216径向抵靠在螺旋弹簧22タ卜侧,第二限位部242和输入部件21的突起212径向抵靠在螺旋弹簧22内側。限位件24呈圆环状并且和螺旋弹簧22同轴设置,限位件24的中心为通孔243,以供输入部件21的突起212和输出部件的凸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状电机的制动结构,包括 与电机減速装置的摩擦部件(4)径向抵靠的螺旋弹簧(22),所述螺旋弹簧(22)的两个末端形成向内部径向延伸的第一凸耳(221)和第二凸耳(222); 使得所述螺旋弹簧(22)趋向于径向收缩以减小与所述摩擦部件(4)的摩擦力的输入部件(21),所述输入部件(21)能与所述螺旋弹簧(22)的至少ー个凸耳抵靠; 使得所述螺旋弹簧(22)趋向于径向扩大以増大与所述摩擦部件(4)的摩擦力的输出部件(23),所述输出部件(23)能与所述螺旋弹簧(22)的至少ー个凸耳抵靠; 其特征在干, 还包括限位件(24),所述限位件(24)和所述螺旋弹簧(22)同轴设置,对所述螺旋弹簧(22)在两个径向方向上均进行限位的所述输入部件(21)和所述限位件(24)分别位于所述螺旋弹簧(22)两侧。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管状电机的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24)的圆周上设有轴向宽度大于其他部分的第一限位部(241)和轴向突出的第二限位部(242),所述第一限位部(241)径向抵靠在所述螺旋弹簧(22)外侧,所述第二限位部(242)径向抵靠在所述螺旋弹簧(242)内側。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管状电机的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部件(21)上设有轴向宽度大于其他部分的第三限位部(216),所述第三限位部(216)径向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勇俞锡鹏侯志成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杜亚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