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端子。该连接器端子具有包括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联接端子单元,该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一个分别在两个或更多个触点处接触连接端子单元和连接体端子单元。该两个或更多触点包括:至少两个内侧触点,其形成在联接端子单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一个处使得该至少两个内侧触点向联接端子单元的内侧突出;和至少两个外侧触点,其形成在联接端子单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一个处使得该至少两个外侧触点向联接端子单元的外侧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且更具体而言,涉及连接器端子,其中分别在两个或更多个触点处实现联接端子単元的各联接端子部与连接端子単元之间以及联接端子単元的各联接端子部与连接体端子単元之间的接触,以分散在联接端子単元与连接端子単元之间以及联接端子単元与连接体端子単元之间的电气连接期间生成的热。
技术介绍
混合动カ汽车采用两个或更多个功率源。一般而言,混合动カ汽车采用发动机和电动机。在混合动カ汽车中,发动机通常在郊区或能够使混合动カ汽车高速行驶的地区采用,而效率高的电动机在交通拥挤时或者在无论由于什么原因低速行驶时采用。在停车时,燃烧发动机并不自由空转,而是改为用于对电池进行充电。由此,混合动カ汽车表现出高燃 料经济性,从而提供高能效,反过来減少了化石燃料的消耗。因此,混合动カ汽车在降低能耗和环保方面作为环境友好的汽车受到公众关注。由于混合动カ汽车由如上所述的电动机驱动,所以混合动カ汽车设置有多个电气装置。由此,经常采用电气连接器来连接电气装置的多条电线。电气连接器中的ー个具有连接到电线上的多个电气端子,且电气连接器中的对应ー个具有连接到电线上的多个电气端子。因此,在电气连接器的电气端子之间的联接后实现电气连接器的电气端子之间的电气连接。也就是说,触点在连接器的联接端子与另ー连接器的对应连接端子之间形成,以实现连接器之间的电气连接。然而,如果对端子施加高电流,则当联接端子和连接端子经触点彼此电气连接时电流流经单个触点,结果从触点生成的热的量増加。如果从触点生成大量热,则可能从触点出现火花,这可能引起爆炸。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 因此,鉴于以上问题作出本专利技术,且本专利技术的ー个目的是提供连接端子,其中,在两个或更多个触点处实现联接端子単元的各联接端子部与连接端子単元之间的接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连接端子,其中在两个或更多个触点处实现联接端子单元的各联接端子部与插入联接端子単元中的连接端子単元之间的接触,并且在两个或更多个触点处实现联接端子単元的各联接端子部与配合在联接端子単元上的连接体端子単元之间的接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连接端子,其中联接端子単元的各联接端子部的触点(联接端子単元在这些触点处与连接端子単元和连接体端子単元相接触)成之字形布置,从而实现在联接端子単元与连接端子単元之间以及在联接端子単元与连接体端子単元之间的正确接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连接端子,其中使将连接端子単元插入联接端子単元中所需的插入力最小化。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连接端子,其中ー个触点在连接端子单元处形成,并且另ー触点在连接体端子单元处形成,从而在两个触点处实现联接端子単元与连接体端子单元之间的接触。技术方案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面,以上和其它目的能够通过提供连接器端子来达到,该连接器端子包括联接端子単元,其用于将从其前部插入该联接端子単元中的连接端子単元和从其后部插入该联接端子単元中的连接体端子単元彼此电气连接,该联接端子単元包括以对称方式布置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其中该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ー个均在其一侧设置有固定端,该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ー个均在其另ー侧设置有可移动的自由端,并且该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ー个均在固定端与自由端之间 设置有弯曲部分,并且其中在两个或更多个触点处实现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ー个的自由端与连接端子単元之间的接触,并且在两个或更多个触点处实现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ー个的自由端与连接体端子単元之间的接触。该两个或更多个触点可包括至少两个内侧触点,其在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ー个处形成,使得该至少两个内侧触点向联接端子単元的内侧突出以便与连接端子単元相接触;至少ー个外侧触点,其在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ー个处形成,使得该至少一个外侧触点向联接端子単元的外侧突出以便与连接体端子単元相接触,该至少一个外侧触点位于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ー个的自由端的后部处;和前触点,其在连接体端子単元的前部处形成使得前触点朝联接端子単元突出。该两个或更多个触点可包括至少两个内侧触点,其在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ー个处形成,使得该至少两个内侧触点向联接端子単元的内侧突出以便与连接端子単元相接触;和至少两个外侧触点,其在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ー个处形成,使得该至少两个外侧触点向联接端子単元的外侧突出以便与连接体端子単元相接触。内侧触点和外侧触点可从联接端子単元的前部依次在联接端子处形成,连接端子単元经该前部插入联接端子単元中。定位在其前部处的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内侧触点之间的距离可等于定位在其后部处的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内侧触点之间的距离。有利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两个或更多个触点处实现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ー个与连接端子単元之间的接触。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有效地分散在联接端子単元与连接端子单元之间的电气连接期间从触点生成的热的效果。同样,在两个或更多个触点处实现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ー个与连接体端子単元之间的接触。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有效地分散在联接端子単元与连接体端子単元之间的电气连接期间从触点生成的热的效果。如上所述,分散了从触点生成的热。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防止由于过度发热而在触点处产生火花的效果,从而消除爆炸的风险。此外,定位在其前部处的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内侧触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定位在其后部处的联接端子単元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内侧触点之间的距离。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使将连接端子単元插入联接端子単元中所需的插入力最小化的效果。附图说明根据以下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将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其它优点,在附图中 图I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 图2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端子的一个实施例的局部视 图3、图4和图5是图示了根据图2中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联接端子単元与连接端子単元之间以及联接端子単元与连接器端子的连接体端子単元之间的电气连接的顺序视 图6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端子的另ー实施例的局部视 图7是图示了根据图6中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联接端子単元与连接端子単元之间以及联接端子単元与连接器端子的连接体端子単元之间的电气连接的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将參照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下文中,并入本文的公知的功能和构型的详细描述在其可使本专利技术的主题反而不清楚时将予以省略。图I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且图2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端子的实施例的局部视图。如图I所示,连接器端子30构造成使得连接体端子単元50插入联接端子単元10的ー侧,该联接端子単元10形成为呈在其相对两端开ロ的管道形状,并且连接端子単元40插入联接端子单元10的另ー侧以便形成触点15、16、17和18,且连接体端子单元50和连接端子単元40经由联接端子単元10彼此电气连接。參照图2,联接端子単元10包括上联接端子部和下联接端子部,各联接端子部均由金属部件制成。如前文所述,联接端子単元10形成为呈在其相对两端开ロ的管道形状。联接端子単元10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每ー个在其前部处设置有具有通气部分12的固定端13。联接端子単元10的上与下联接端子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喆燮,金振光,
申请(专利权)人:安普泰科电子韩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