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753582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1 2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过滤池、储水池和至少一个回灌井;所述过滤池顶部设有进水口,该进水口上设有水箅子;所述过滤池的池壁上设有与所述储水池贯通的过水口,所述过水口处设有过滤网;所述储水池上部设有阀门室,所述回灌井通过输水管道与所述储水池下部连通,所述的输水管道上设有阀门,该阀门的操控开关设置于所述储水池上部所设的阀门室内;所述回灌井下部的井壁上设有渗透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实用,应用广泛,对收集后的雨水进行过滤后,就地利用下渗后回补地下水的优点;扩大了雨水的使用范围,使雨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地利用,实现了对雨水收集并进行综合利用的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雨水收集再利用
,特别涉及一种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雨水资源利用将是城市开发水资源、节约用水、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缓解排水管道负担、减少污染负荷、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的重要措施。有的城市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沉降漏斗范围不断扩大,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严重的地面沉降和断裂带。如果地下水长期得不到补充,地面沉降和断裂将不断增大,从而导致建筑物倾斜甚至倒塌。所以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汛期雨水进行合理的地下回灌,势在必行。利用雨水进行地下水回灌是补充地下水的一个有效途径,不仅可以增加地下水的存储量,而且可以减少洪水径流量,起到防洪排涝的作用。国外雨水利用技术发展较快,利用范围也从生活用水向城市用水等多方面发展。日本在楼前屋后因地制宜发展雨水利用技术,如利用雨水的回渗井、回渗沟和回渗池等。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将地面雨水径流就地入渗地下,即可控制径流汇集、减小洪峰流量,又可补给地下水,起到了阻止地面沉降的作用,保护和恢复水环境系统。美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与法规,限制雨水直接排放与流失,控制雨水径流的污染,要求或鼓励雨水的截流、贮存、利用或回灌地下,改善城市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德国先后制定了雨水利用施工和运行管理、过滤、调蓄、控制与监测等方面的标准。德国城市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雨水采用简单的处理后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我国逐步重视雨水利用和水资源持续发展,雨水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也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了我国雨水利用的发展。现有公知技术中,如中国专利“将雨水收集并渗入地下的水井系统”(申请号200520089861. 8,授权公告号CN2806567Y);其公开了一种水井系统,具体为该系统设有排水井,排水井与渗水井连通,渗水井位于地下,侧壁的下半部由砖或石垒成,侧壁的上半部分及井盖为混凝土。虽然该技术可将雨水收集储存,并渗入地下,既防止了地面塌陷,又形成良性循环用水。但是该项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回灌效率不高、回灌水水质没有被充分考虑,对所收集的雨水利用方法单一,当降雨量大时,多余的储存不了的雨水资源只能白白地流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改进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该系统克服了现有公知技术中的不足,具有结构简单实用,应用广泛,对收集后的雨水进行过滤后,就地利用下渗后回补地下水;扩大了雨水的使用范围,使雨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地利用,实现了对雨水收集并进行综合利用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过、滤池、储水池和至少一个回灌井; 所述过滤池顶部设有进水口,该进水口上设有水箅子;所述过滤池的池壁上设有与所述储水池贯通的过水口,所述过水口处设有过滤网;所述储水池上部设有阀门室,所述回灌井通过输水管道与所述储水池下部连通,所述的输水管道上设有阀门,该阀门的操控开关设置于所述储水池上部所设的阀门室内;所述回灌井下部的井壁上设有渗透孔。进一步的,所述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回灌井,所述回灌井为封口井,且各回灌井之间通过管道连通。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池池内底部设有用于固定过滤网的底座。进一步的,所述的储水池内设有水泵。进一步的,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上连接设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第一端管口与水泵的出水口密封连通,第二端管口和第三端管口为用水出水口 ;所述三通管的第二端管口和第三端管口上分别设有阀门。进一步的,所述储水池上部设有溢流口,该溢流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回灌井连通。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池和储水池的顶部分别设有检查孔。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池顶部所设检查孔的位置在所述过滤网的上端。进一步的,所述回灌井采用无砂混凝土滤水管或PVC开孔塑料管。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中,可将屋面、地面等作为集雨面,集雨面汇流的雨水径流进入到过滤池中,先通过过滤池进水口上所设的水箅子对雨水进行初次过滤,再通过过滤池中所设的过滤网对雨水进行二次过滤,经过两次过滤后的雨水进入到储水池中;在储水池中装置有水泵,水泵的出水口设置了三通管,可对不同的用水设施进行供水;回灌井通过输水管道与储水池下部连通,并在输水管道中安装阀门进行控制,当地面的用水设施不需要用水时,就可打开输水管道的阀门,将储水池中的雨水注入回灌井中,并通过回灌井回灌到地下,对地下水进行补充,回灌井可以是一个,也可以设置成多个,多个回灌井之间通过管道连通。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实用,应用广泛,对收集后的雨水进行过滤后,就地利用下渗后回补地下水,实现了对雨水收集并进行综合利用的目的,并具有显著的节水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A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一种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包括过滤池I、储水池2和回灌井3 ;所述回灌井3为封口井,回灌井3下部的井壁上设有渗透孔31,各回灌井3之间通过管道32连通。所述的回灌井3采用大孔径的PVC开孔塑料管,塑料管下部周围均匀开有条缝孔或圆孔,回灌井3的井底深度应距地下水位有一定的距离,目的是通过土壤对回灌地下的水进行再一次过滤,PVC开孔塑料管的孔隙率或开孔率应尽量大,一般孔隙率或开孔率为20%-30%。过滤池I顶部设有进水口 11,该进水口 11上设有水箅子111 ;所述过滤池I的池壁上设有与所述储水池2贯通的过水口 12,所述过水口 12处设有过滤网121,过滤池I池内底部设有用于固定过滤网121的底座13。储水池2的上部设有阀门室21,内部设有水泵22 ;所述水泵22的出水口 221上还连接设有三通管23 ;所述三通管23的第一端管口 231与水泵22的出水口 221密封连通,第二端管口 232和第三端管口 233为用水出水口 ;所述三通管23的第二端管口 232和第三端管口 233上分别设有阀门2321、2331。所述回灌井3通过输水管道4与所述储水池2下部连通,该输水管道4上设有阀门41,所述阀门41的操控开关411设置于所述储水池2上部所设的阀门室21内;所述储水池2上部设有溢流口 24,该溢流口 24通过管道241与所述回灌井3连通。过滤池I和储水池2的顶部分别设有检查孔14、25 ;过滤池I顶部检查孔14的位·置设置在过滤网121的上端,目的是对过滤池I内部进行清洗和取出过滤网121清理。综上所述,本技术所述的实施方式仅提供一种最佳的实施方式,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项技术的人士仍可能基于本技术所揭示的内容而作各种不背离本专利技术创作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故凡依本技术的形状、构造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过滤池、储水池和至少一个回灌井; 所述过滤池顶部设有进水口,该进水口上设有水箅子;所述过滤池的池壁上设有与所述储水池贯通的过水口,所述过水口处设有过滤网; 所述储水池上部设有阀门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树龙温季郭冬冬姜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