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闪光灯装置及摄像装置。所述闪光灯装置中,配置在放电管的光透过部的前面的光学构件具有:使从光透过部向前方射出的主光线入射的第一入射面;使从放电管的光透过部向斜前方射出的补充光线入射的一对第二入射面;使来自第二入射面的补充光线向前方全反射的一对全反射面;使主光线和补充光线向外部射出的射出面,各全反射面由曲面构成,从各曲面的位于放电管侧的起点延伸的两个切线形成为彼此在放电管的中心的后方侧且在玻璃管的外周面的前方侧交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闪光灯装置及具备该闪光灯装置的摄像装置,其中所述闪光灯装置具备在玻璃管的外周面上形成反射膜且在前面侧形成由反射膜的非形成区域构成的光透过部的放电管、以及用于将从放电管的光透过部放射的光向被拍摄体等照射对象照射的光学构件。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为在照片摄影或动画摄影等中使用的闪光灯装置,广泛普及有具备使放电管所放射出的光向照射对象侧反射的反射伞的闪光灯装置。反射伞为了将从放电管(玻璃管)的中心向四面八方放射的光(从放电管的周向整周放射的光)聚集在照射范围内而需要将开ロ设定得大,从而制约了闪光灯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并且,在利用反射伞使放电管放射出的光反射的情况下,从放电管向照射对象(前方)侧的相反侧放射出的光被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的玻璃管、反射伞多次反复透射、反射,光量会相应地降低。并且,还提出有除设置反射伞之外还设置光导等光学构件来提高集光效率的闪光灯装置。这种闪光灯装置将因反射伞的反射而光量降低了的光利用折射率不同的光学构件聚集,因此存在使光量进ー步降低的可能性(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因此,申请人(专利技术人)提出了具备在玻璃管的外周面上形成反射膜且在玻璃管的外周面的前面侧形成由反射膜的非形成区域构成的光透过部的放电管的闪光灯装置,来实现闪光灯装置的小型化且防止因光向照射范围外放射而引起的光量降低。并且,专利技术人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为了使从上述结构的放电管的光透过部放射出的发散光聚集而提高发光效率,放电管的光透过部、光学构件内部的反射曲面、放电管的中心(玻璃管的轴心)的位置关系至关重要。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平8-26253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闪光灯装置具备放电管,其在圆筒状的玻璃管的外周面上形成反射膜且在玻璃管的外周面的前面侧形成由反射膜的非形成区域构成的光透过部;以及配置在光透过部的前方的光学构件,所述闪光灯装置的特征在于,光学构件具有第一入射面,其形成为在放电管的光透过部的前方与该光透过部相面对,使从光透过部朝向前方放射出的主光线入射;ー对第二入射面,其形成为在与放电管的轴心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且从放电管侧向第一入射面侧延伸,使从放电管的光透过部向斜前方放射出的补充光线入射;ー对全反射面,其形成为在与放电管的轴心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且在第二入射面的外侧朝向前方延伸,使来自第二入射面的补充光线向前方全反射;射出面,其形成在第一入射面的前方,使主光线和补充光线向外部射出,ー对全反射面分别由随着从放电管侧朝向前方而彼此的间隔扩大的曲面构成,从各曲面的位于放电管侧的起点延伸而与各曲面相切的两个切线形成为彼此在放电管的中心的后方侧且在玻璃管的外周面的前方侧交叉。 根据 上述结构的闪光灯装置,从放电管的光透过部向前方放射出的主光线通过第一入射面及射出面而向前方射出。即,透过了光透过部的主光线相对于闪光灯装置的光轴的角度为零或为小角度,因此即使透过位于光透过部的前方的第一透过部及射出面,也会在不大幅扩展的情况下照射前方侧的照射范围。相对于此,从放电管的光透过部向斜前方发射出的补充光线与主光线相比相对于闪光灯装置的光轴的角度大,因此不向第一入射面入射而向位于第一入射面两侧的第二入射面入射。这样,向各第二入射面入射的补充光线通过第二入射面而被向全反射面上引导。此时,补充光线因相对于第二入射面的入射而引起的折射,相对于闪光灯装置的光轴的角度变得比从放电管的光透过部放射时大,而被向全反射面弓丨导,在全反射面的反射的作用下改变方向而朝向闪光灯装置的光轴侧。尤其在上述结构的闪光灯装置中,各全反射面由随着从放电管侧朝向前方而彼此的间隔扩大的曲面构成,以各曲面的位于放电管侧的起点为切点而与各曲面相切的两个切线形成为彼此在放电管的中心的后方侧且在玻璃管的外周面的前方侧交叉,因此通过第二入射面而被全反射面反射出的补充光线成为反射位置越靠放电管侧(曲面的起点侧)越立起的状态(接近与闪光灯装置的光轴平行的状态)。从而,上述结构的闪光灯装置能够不使来自放电管的光轻易向照射范围以外射出,而使主光线及补充光线向位于前方的照射范围内有效地射出。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ー实施方式涉及的闪光灯装置的简要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ー实施方式涉及的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部的简要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ー实施方式涉及的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部的简要剖面图。图4A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部与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路的不同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部的简要剖面图。图4B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部与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路的不同的第一比较例的发光部的简要剖面图。图4C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部与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路的不同的第二比较例的发光部的简要剖面图。图5A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部与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分布的不同的、表不第一实施例的发光部的光分布的图表。图5B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部与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分布的不同的、表示第一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分布的图表。图5C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部与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分布的不同的、表示第二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分布的图表。图6A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发光部与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路的不同的、第二实施例的发光部的简要剖面图。图6B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发光部与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路的不同的、第三比较例的发光部的简要剖面图。图6C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发光部与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路的不同的、第四比较例的发光部的简要剖面图。图7A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发光部与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分布的不同的、表不第二实施例的发光部的光分布的图表。图7B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发光部与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分布的不同的、表示第三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分布的图表。 图7C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发光部与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分布的不同的、表不第四比较例的发光部的光分布的图表。图8是搭载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闪光灯装置的摄像装置的ー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9是表示搭载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闪光灯装置的摄像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外观结构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ー实施方式涉及的闪光灯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闪光灯装置设置在数码相机或模拟相机、摄像机等摄像装置(未图示)中。并且,如图I所示,闪光灯装置具备发出朝向被拍摄体等照射对象而照射的光的发光部2、和保持发光部2的保持部3。如图2及图3所示,发光部2具备在圆筒状的玻璃管4的外周面上形成反射膜5且在玻璃管4的外周面的前面侧形成由反射膜5的非形成区域构成的光透过部6的放电管7;以及配置在光透过部6的前方的光学构件8。放电管7是所谓的闪光灯放电管,如图2所示,在筒状的玻璃管4的两端部封接有电极端子9a、9b。并且,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放电管7如上所述形成有反射膜5及光透过部6,反射膜5与放电管7的发光区域对应而沿玻璃管4的轴心C方向及周向扩展形成,光透过部6与放电管7的发光区域对应而沿玻璃管4的轴心C方向延伸形成。具体而言,反射膜5通过金属蒸镀形成,如图3所示,以玻璃管4的轴心C为中心而在玻璃管4的周向上的240° 270°的范围内形成。相伴于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放电管7中的玻璃管4的外周面上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9.12.16 JP 2009-2847021.一种闪光灯装置,其中, 具备 放电管,其在圆筒状的玻璃管的外周面形成反射膜且在所述玻璃管的外周面的前面侧形成由反射膜的非形成区域构成的光透过部;以及 光学构件,其配置在所述光透过部的前方, 所述光学构件具有 第一入射面,其形成为在所述放电管的所述光透过部的前方与所述光透过部相面对,使从所述光透过部朝向前方发射出的主光线入射; ー对第二入射面,其形成为在与所述放电管的轴心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且从所述放电管侧向所述第一入射面侧延伸,使从所述放电管的所述光透过部向斜前方发射出的补充光线入射; ー对全反射面,其形成为在与所述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井利彰,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