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由于具有如下的特征,因此能够抑制噪声的产生,其特征在于,具备传递机构(80),所述传递机构(80)通过多个旋转部件(81)的卡合部分(82)而将电动机(MG2)所产生的动力传递至输出轴(61),所述输出轴(61)上被传递有内燃机(10)产生的动力,传递机构(80)在卡合部分(82)处沿着旋转部件(81)的旋转方向而具有如下的游隙(θt),所述游隙(θt)大于内燃机(10)与电动机(MG2)的旋转变动相位差为最大时的、内燃机(10)侧的旋转部件(81)与电动机(MG2)侧的旋转部件(81)之间的相对位移量(Δθma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被搭载在车辆等中的现有的动力传递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的动力传递装置,其应用于作为行驶用动力源而具备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双方的混合动力车辆中,并具有被输入有驱动力的第一齿轮、以及与该第一齿轮以保持有预定的轮齿侧向间隙的状态而啮合从而将驱动力向负载传递的第二齿轮。该动力传递装置在预测到关于设置有永久磁铁的第一齿轮与在来自该永久磁铁的磁通量交链的位置上配置有线圈的第二齿轮的啮合的、齿面彼此之间将产生碰撞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装置而对流入该线圈的电流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线圈产生对因齿面间相对距离的变化而导致的来自永久磁铁的磁链变化进行抑制的磁通量,由此在不会导致装置的大型化的条件下降低了因打齿冲击而造成的齿轮噪声。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5-6148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如上述的专利文献I中所记载的动力传递装置,例如,由于结构会变得复杂,或为了抑制打齿声而需要花费电力从而可能导致耗油率的恶化等,因而希望能够更加适当地抑制噪声。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噪声产生的动力传递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传递机构,上述传递机构通过多个旋转部件的卡合部分而将电动机所产生的动力传递至输出轴,上述输出轴上被传递有内燃机产生的动力,上述传递机构在上述卡合部分处沿着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而具有如下的游隙,上述游隙大于上述内燃机与上述电动机的旋转变动相位差为最大时的、上述内燃机侧的上述旋转部件与上述电动机侧的上述旋转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量。此外,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采取如下方式,S卩,上述传递机构被构成为,作为多个上述旋转部件而包括第一齿轮,上述第一齿轮被设置在上述输出轴上并被传递有上述内燃机产生的动力;中间旋转部件,上述中间旋转部件上设置有第二齿轮,上述第二齿轮与上述第一齿轮啮合并能够将上述电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至该第一齿轮;电动机侧旋 转部件,上述电动机侧旋转部件被设置于上述中间旋转部件与上述电动机之间,上述游隙包括轮齿侧向间隙,上述轮齿侧向间隙被形成在上述第一齿轮与上述第二齿轮的上述卡合部分上;旋转方向间隙,上述旋转方向间隙通过被设置在上述中间旋转部件与上述电动机侧旋转部件的上述卡合部分上的间隙形成部而形成,并沿着上述旋转方向形成。此外,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采取如下方式,S卩,具备阻力施加机构,上述阻力施加机构对上述中间旋转部件施加沿着上述旋转方向的阻力。此外,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采取如下方式,S卩,上述间隙形成部具有吸振部件,上述吸振部件相对于上述旋转方向被设置于上述中间旋转部件与上述电动机侧旋转部件之间。此外,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采取如下方式,S卩,具有弹性模量不同的多个上述吸振部件。此外,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采取如下结构,S卩,在多个上述吸振部件中,随着上述中间旋转部件与上述电动机侧旋转部件的相对角度的增加,弹性模量低的上述吸振部件先于弹性模量高的上述吸振部件而对该中间旋转部件以及该电动机侧旋转部件产生作用。此外,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优选为,上述中间旋转部件的惯性质量小于上述电动机侧旋转部件的惯性质量。此外,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采取如下方式,S卩,具备控制装置,当在不利用上述电动机的动力的条件下对作为行驶用动力源而搭载有上述电动机以及上述内燃机的车辆进行驱动时,上述控制装置对上述电动机进行控制以产生使该电动机与上述输出轴同步旋转的微小控制转矩。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由于在传递机构的卡合部分处沿着旋转方向具有如下的游隙,所述游隙大于内燃机与电动机的旋转变动相位差最大时的、内燃机侧的旋转部件与电动机侧的旋转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量,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在该卡合部分处因来自内燃机的动力的变动成分而产生噪声的情况。附图说明图I为表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间隙形成部周边的概要结构的部分剖视图。图2为图I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的Al-Al的剖视图。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车辆的概要结构的模式图。图4为用于对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内燃机所产生的动力进行说明的线图。图5为用于对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电机所产生的动力进行说明的线图。图6为用于对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线图。图7为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间隙形成部周边的概要结构的部分剖视图。图8为用于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线图。图9为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间隙形成部周边的概要结构的部分剖视图。图10为用于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间隙形成部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的模式概要图。图11为用于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线图。图12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沿着间隙形成部周边的径向的剖视图。图13为用于对改变例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线图。图14为表示改变例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间隙形成部周边的概要结构的部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夕卜,并不通过此实施方式而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限定。此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置换且容易想到的内容、或者实质上相同的内容。[实施方式I]图I为,表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间隙形成部周边的概要结构的部分剖视图,图2为,图I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的Al-Al的剖视图,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车辆的概要结构的模式图,图4为,用于对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内燃机所产生的动力进行说明的线图,图5为,用于对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电机所产生的动力进行说明的线图,图6为,用于对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线图。图I、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为,对行驶用动力源所产生的动力进行传递的装置,并被搭载于图3所示的车辆I中。此处,首先参照图3对车辆I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车辆I为,为了对驱动轮30进行旋转驱动并使之推进,而搭载有作为行驶用动力源(原动机)的内燃机10、作为能够发电的电动机的电动发电机(以下,只要无特殊情况均简记为“电机”)MG1、MG2的所谓的“混合动力车辆”。该车辆I具备内燃机10、与内燃机10结合的动力传递装置20、利用经由动力传递装置20而被传递的动力来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轮30、作为电控装置的E⑶40。内燃机10为,通过使燃料燃烧从而将燃料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并输出的热机。内燃机10能够随着燃料的燃烧而使曲轴11上产生机械性的动力(发动机转矩),并将该机械性的动力从曲轴11向驱动轮30输出。动力传递装置20为,将行驶用动力源所产生的动力向驱动轮30传递的装置,其被构成为,包括上述电机MGl、MG2、行星齿轮机构50、减速机构60、差动机构70等。电机MGl、MG2为兼具作为将被供给的电力转换为机械性的动力的电动机的功能、以及作为将被输入的机械性的动力转换为电力的发电机的功能的旋转电机,即所谓的电动发电机。电机MGl主要作为接受内燃机10的输出而进行发电的发电机而被使用,电机MG2主要作为输出行驶用的动力的电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传递机构,所述传递机构通过多个旋转部件的卡合部分而将电动机所产生的动力传递至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上被传递有内燃机产生的动力, 所述传递机构在所述卡合部分处沿着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而具有如下的游隙,所述游隙大于所述内燃机与所述电动机的旋转变动相位差为最大时的、所述内燃机侧的所述旋转部件与所述电动机侧的所述旋转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量。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传递机构被构成为,作为多个所述旋转部件而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被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被传递有所述内燃机产生的动力;中间旋转部件,所述中间旋转部件上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并能够将所述电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至该第一齿轮;电动机侧旋转部件,所述电动机侧旋转部件被设置于所述中间旋转部件与所述电动机之间, 所述游隙包括轮齿侧向间隙,所述轮齿侧向间隙被形成在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的所述卡合部分上;旋转方向间隙,所述旋转方向间隙通过被设置在所述中间旋转部件与所述电动机侧旋转部件的所述卡合部分上的间隙形成部而形成,并沿着所述旋转方向形成。3.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田清仁,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