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机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15702 阅读:2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25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逆变器机箱,其包括有一箱体,所述箱体形成有一用于安装功率模块的模块仓和一用于安装冷却风机的风机仓,其中,所述模块仓位于所述箱体的前部处,其内设置有一收容功率模块下表面处的散热器于其内的风道,所述风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模块仓的前端板并与一形成于该前端板上的第一风口对应,而另一端则延伸至所述模块仓与风机仓之间的第一隔板,并通过一形成于所述第一隔板上的第二风口而与所述风机仓贯通。由于在模块仓中设有收容散热器于其内的风道,使得所有进风必须先流经散热器,且将进风限制于风道中流动,避免了风量的流失,以对散热器进行充分散热,提高冷却效果和效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逆变器
,尤其是指一种逆变器机箱
技术介绍
诸如城轨车辆用牵引逆变器等之类的逆变器一般包括有机箱及设置于该机箱内部的功率模块、风机、电抗器、接触器、断路器等器件。逆变器机箱的散热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逆变器的散热效果,进而影响着逆变器的运行性能,如散热效果不佳,则容易导致热量于机箱内淤积,轻者造成逆变器运行的不稳定,严重时则可造成逆变器的损坏。现有逆变器的散热设计,往往忽视了机箱内部结构对于散热效果的不利影响,导致了机箱存在着进风通流面不大、进风量小、功率模块处风量流失过大等缺陷。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0年12月22日授权公告的CN201682404号技术专 利即公开了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其在密闭的箱体内设置有一由真空管和冷却箱的散热装置,利用真空管内冷却介质的循环热交換而实现散热。上述技术方案里具有箱体密封性好的优点,但存在着结构复杂、散热效果不佳的缺陷。再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1年9月7日授权公告的CN201966791号技术专利即公开了ー种基于逆变器箱体的散热结构,其在于逆变器箱体的开设至少ニ个通风孔,通风孔分设于箱体的相对面上。藉由通风孔的设置,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散热效果,但,如通风孔开设的数目过少或面积过小,则其散热效果较为有限,如通风孔开设的数目过多或面积过大,则加大了外部环境对于内部器件造成不良影响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在于解决现有逆变器箱体结构不利于散热的技术问题,提供ー种具有良好散热效果的逆变器箱体。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一种逆变器机箱,其包括有一箱体,所述箱体形成有一用于安装功率模块的模块仓和一用于安装冷却风机的风机仓,其中,所述模块仓位于所述箱体的前部处,其内设置有一收容功率模块下表面处的散热器于其内的风道,所述风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模块仓的前端板并与一形成于该前端板上的第一风ロ对应,而另一端则延伸至所述模块仓与风机仓之间的第一隔板,并通过一形成于所述第一隔板上的第二风ロ而与所述风机仓贯通。上述逆变器机箱中,所述风道包括有二分设于散热器两侧处风道侧板,ニ风道侧板设于ー风道底板之上,从而构成一将所述散热器收容于其内的风道。上述逆变器机箱中,所述模块仓的前端板上凸出设置有一通风罩,所述通风罩至少在其一侧板上形成有进风面。上述逆变器机箱中,所述通风罩的外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均形成有进风面。上述逆变器机箱中,所述通风罩的每一进风面均设置有多层过滤网。上述逆变器机箱中,所述风机仓紧邻于所述模块仓而形成于所述模块仓的后部处。上述逆变器机箱中,所述箱体还形成有一紧邻于所述风机仓的电抗器仓,所述风机仓通过一形成于所述风机仓和电抗器仓之间的第二隔板上的第三风ロ而与电抗器仓贯通,且使其内所设置的冷却风机的出风ロ对应于所述第三风ロ。上述逆变器机箱中,所述电抗器仓紧邻于所述风机仓而形成于所述风机仓的后部处。上述逆变器机箱中,所述第三风ロ设于所述第二隔板的上部处,而所述电抗器仓的出风ロ则形成于所述电抗器仓的底板的远离所述第三风ロ的端部处。上述逆变器机箱中,所述箱体还包括有一形成于所述模块仓一侧处的输入仓及一形成于所述电抗器仓ー侧处的输出仓。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在模块仓中设有收容功率模块散热器于其内的风道,使得所有进风必须先流经散热器,且将进风限制于风道中流动,避免了风量的流失,以对散热器进行充分散热,提高冷却效果和效率;进ー步地,该通风罩凸出而设置,并于其上形成有多个进风面,使得进风通流面増大,保证了机箱的进风供应量,且可避免单面进风方式可能存在的进风受阻而未能进风冷却的风险。附图说明图I是逆变器机箱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是逆变器机箱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逆变器机箱安装有部分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逆变器机箱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是逆变器机箱的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逆变器机箱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通风罩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ー步的阐述。本技术所公开的逆变器机箱主要以框架为承载主体,通过与板筋件连接而形成一箱体,并于该箱体中形成有若干用于承载安装功率模块、冷却风机等功能器件的仓位。參阅图I至图6,该逆变器机箱包括有一箱体10,该箱体10的前部处形成有一模块仓11,用于承载安装功率模块20 (例如IGBT功率模块),该功率模块20的下表面处设置有一散热器200,用于散发该功率模块20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于该模块仓11中形成有ー收容该散热 器200于其内的风道110,该风道110的一端延伸至该模块仓11的前端板111并与一形成于该前端板111上的第一风ロ 112对应,而另一端则延伸至该模块仓11与风机仓12之间的第一隔板113,并通过一形成于该第一隔板113上的第二风ロ 114而与风机仓12贯通。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该风道110包括有二分设于该散热器200两侧处风道侧板115, ニ风道侧板115设于ー风道底板116之上,从而构成一将该散热器200收容于其内的风道。在此实施例中,该功率模块20通过ー模块座201而设置于该模块仓11之中,其上的散热器200穿过该模块座201而位于该模块座201之下,风道110的ニ风道侧板115的上边缘抵接于该模块座201的下表面处,从而将散热器200收容于风道110之内。风机仓12用于承载安装冷却风机30,其紧邻于该模块仓11而形成于该模块仓11的后部处,并通过一形成于风机仓12和电抗器仓13之间的第二隔板120上的第三风ロ 121而与电抗器仓13贯通,优选地,使冷却风机30的出风ロ对应于该第二隔板120上的第三风ロ 121。在此实施例中,该冷却风机30通过ー风机座122而固定于该风机仓12之内。该模块仓11的前端板111上对应于第一风ロ 112处凸出设置有一通风罩14,结合图7所示,在附图所示实施例中,于该通风罩14的外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均形成有进风面140,使得空气可从三个不同的风向经由通风罩14流入模块仓11中。诚然,该通风罩14的进风面140的设置并不限定于图7所示出的结构,其也可设有数目更多的进风面(例如在通风罩的上顶板和/或下底板形成通风面)或者数目更少的进风面(例如減少左侧板和/ 或右侧板上的通风面)。工作时,在冷却风机30的驱动下,空气从通风罩14的三个进风面140进入而流入模块仓11中的风道110,对功率模块20下表面所设置的散热器200进行冷却,然后进入风机仓12,并由冷却风机30引入电抗器仓13,以对其中的电抗器40散热。由于在模块仓11中设有收容功率模块散热器200于其内的风道110,使得所有进风必须先流经散热器200,且将进风限制于风道110中流动,避免了风量的流失,以对散热器进行充分散热,提高冷却效果和效率。进ー步地,该通风罩14凸出而设置,并于其上形成有多个进风面140,使得进风通流面増大,保证了机箱的进风供应量,且可避免单面进风方式可能存在的进风受阻而未能进风冷却的风险。优选地,该通风罩14的每ー进风面140均设置有多层过滤网(图中没有示出),以过滤掉流入逆变器箱体的空气中含有的过大固体颗粒,避免诸如灰尘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器机箱,包括有一箱体(10),所述箱体(10)形成有一用于安装功率模块(20)的模块仓(11)和一用于安装冷却风机(30)的风机仓(12),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仓(11)位于所述箱体(10)的前部处,其内设置有一收容功率模块(20)下表面处的散热器(200)于其内的风道(110),所述风道(110)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模块仓(11)的前端板(111)并与一形成于该前端板(111)上的第一风ロ(112)对应,而另一端则延伸至所述模块仓(11)与风机仓(12)之间的第一隔板(113),并通过一形成于所述第一隔板(113)上的第二风ロ(114)而与所述风机仓(12)贯通。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逆变器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110)包括有二分设于散热器(200)两侧处风道侧板(115),ニ风道侧板(115)设于ー风道底板(116)之上,从而构成一将所述散热器(200)收容于其内的风道。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逆变器机箱,其特征在干所述模块仓(11)的前端板上凸出设置有一通风罩(14),所述通风罩(14)至少在其一侧板上形成有进风面(140)。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器机箱,其特征在干所述通风罩(14)的外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均形成有进风面(14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显达杨北辉沈建华肖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英威腾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