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纯化柱,包括外壳和交换树脂,外壳内设置有由底部互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组成的U形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顶部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U形流道连通进水口与出水口;交换树脂设置在U形流道中。与现有的纯化柱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纯化柱采用了由底部互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组成的U形流道,交换树脂设置在U形流道中,由于没有了密封袋的约束,交换树脂受重力作用与U形流道内壁贴紧,不会产生间隙,从而消除了引起偏流的外界条件,避免了偏流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浄水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纯化柱。
技术介绍
超纯水是ー种应用蒸馏、去离子化、反滲透技术或其他技术生产出来的水,其具有高纯度的特点,在生物、医药、半导体等领域应用广泛。超纯水系统是ー种利用过滤和离子交換等方法生产超纯水的水处理系统,其核心部分是纯化柱。现有的纯化柱结构较为简单,如图I所示,包括外壳11、设置有接ロ的上端盖12、下端盖13和交换树脂14,上端盖12、下端盖13分别通过粘接胶水与外壳11的两端相连,纯化柱内部设置有利用密封袋封装的交换树脂14。安装使用过程中,纯化柱竖直安装,纯水 以上进下出的连接方式通过纯化柱,并进行离子交換,制造超纯水。在现有的纯化柱中,上端盖12、下端盖13上均只设置有ー个接ロ,为了防止交換树脂14自接ロ处泄露,需要将交换树脂14先封装于密封袋,再置入外壳11中。为了便于制造,纯化柱选用的密封袋的直径普遍小于外壳的内径。在使用过程时,交换树脂在竖直放置的纯化柱中受重力作用而有向下沉积的趋势,而又受密封袋的约束不能在直径方向上扩展,因此,受到双重作用的交换树脂在纯化柱中弯曲变形,交换树脂与外壳内壁间会产生间隙A。当纯水自顶部进入纯化柱后,由于间隙A的存在,会发生偏流现象,导致纯水与交换树脂之间接触不充分,影响交换树脂的使用效率和超纯水的水质。由以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纯化柱,解决现有纯化柱容易发生偏流现象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纯化柱,以实现解决现有纯化柱容易发生偏流现象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种纯化柱,包括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ロ的外壳和交换树脂,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由底部互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组成的U形流道,所述U形流道连通所述进水ロ与所述出水ロ;所述交换树脂设置在所述U形流道内。优选地,在上述的纯化柱中,还包括第一布水器,所述第一布水器设置在所述进水ロ的下方。优选地,在上述的纯化柱中,外壳包括第一滤筒,所述第一滤筒围成第一流道;第二滤筒,所述第二滤筒围成第二流道;第一上端盖,所述第一上端盖顶部设置有所述进水ロ,所述第一上端盖与所述第一滤筒顶部密封相连;第二上端盖,所述第二上端盖顶部设置有所述出水ロ,所述第二上端盖与所述第ニ滤筒顶部密封相连;和下端盖,所述下端盖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滤筒和所述第二滤筒的管路,且所述下端盖分别与所述第一滤筒、所述第二滤筒密封相连。优选地,在上述的纯化柱中,还包括第一集水槽,所述第一集水槽设置在所述第一上端盖与所述第一布水器之间。 优选地,在上述的纯化柱中,还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上端盖与所述第二滤筒之间的第二集水槽和第二布水器。优选地,在上述的纯化柱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端盖中的下集水槽和下布水器。优选地,在上述的纯化柱中,布水器与所述集水槽为一体式集水布水器。优选地,在上述的纯化柱中,外壳为PE材质。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纯化柱,包括外壳、第一布水器和交换树脂,其中,外壳内设置有由底部互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组成的U形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顶部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ロ,U形流道连通进水口与出水ロ ;交換树脂设置在U形流道中。与现有的纯化柱相比,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纯化柱采用设置有U形流道的外売,并将进水口和出水ロ设置在U形流道的顶部,而将交換树脂设置在U形流道内。纯化柱竖直放置时,进水口、出水ロ位于纯化柱的顶部,交換树脂不会从进水口或出水ロ处泄露,也就不需要使用密封袋封装交换树脂。由于没有了密封袋的约束,交換树脂受重力作用与U形流道内壁贴紧,不会产生间隙,从而消除了引起偏流的外界条件,避免了偏流的产生。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纯化柱消除了交换树脂与纯化柱外壳之间的间隙,从而解决现有纯化柱容易发生偏流现象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现有技术中纯化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纯化柱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纯化柱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另ー种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设置有布水器的纯化柱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设置有集水器的纯化柱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内部结构对称的纯化柱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设置有下集水器和下布水器的纯化柱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ー种纯化柱,以实现解决现有纯化柱容易发生偏流现象的问题。一种纯化柱,如图2所示,包括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ロ的交换树脂I和外壳2。外壳2内设置有由底部互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组成的U形流道,U形流道连通了进水口 211与出水ロ 221。 交换树脂I设置在U形流道内。在使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纯化柱时,纯水自进水ロ 211进入纯化柱,在纯化柱中沿U形管道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与交换树脂I充分接触;最終生成的超纯水自出水ロ221排出。与现有的纯化柱相比,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纯化柱将进水口和出水ロ设置在U形流道的顶部,而将交換树脂设置在U形流道内,因此,交換树脂不会从进水口或出水ロ处泄露,也就不需要使用密封袋封装交换树脂。由于没有了密封袋的约束,交換树脂受重力作用与U形流道内壁贴紧,不会产生间隙,从而消除了引起偏流的外界条件,避免了偏流的产生。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外壳内设置有由底部互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组成U形流道”具有多种实现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其实现方式。请參考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纯化柱,其外壳包括第一滤筒21、第二滤筒22、第一上端盖23、第二上端盖24和下端盖25。其中,第一滤筒21、第二滤筒22为根据实际エ况參数,截取的适宜管径、适宜长度的圆管,第一滤筒21、第二滤筒22平行设置,第一滤筒21内部为第一流道,第二滤筒22内部为第二流道;第一上端盖23和第二上端盖24的形状相同,第一上端盖23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 211,第二上端盖的顶部设置有出水ロ 221,第一上端盖23与第一滤筒21顶部密封相连、第二上端盖24与第二滤筒22顶部密封相连;下端盖25同时与第一滤筒21、第二滤筒22的底部密封相连,下端盖25内部设置有连通第ー滤筒21底部与第二滤筒22底部的管道。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纯化柱中,纯水从与进水口 211进入纯化柱内部,顺序经过第一滤筒21、下端盖25和第二滤筒22,最后从出水ロ 221排出,纯化柱内部形成了 U形流道。同时,本专利技术的另ー实施例还提供了ー种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纯化柱。如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纯化柱的外壳包括滤壳31、隔板32和上端盖33。其中,滤壳31为底部密封的敞ロ壳体;隔板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纯化柱,包括设置有进水口(211)和出水ロ(221)的外壳(2)和交换树脂(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内设置有由底部互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组成的U形流道,所述U形流道连通所述进水口(211)与所述出水ロ(221); 所述交换树脂(I)设置在所述U形流道内。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纯化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布水器(3),所述第一布水器(3)设置在所述进水口(211)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纯化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包括 第一滤筒(21),所述第一滤筒(21)围成第一流道; 第二滤筒(22),所述第二滤筒(22)围成第二流道; 第一上端盖(23),所述第一上端盖(23)顶部设置有所述进水口(211),所述第一上端盖(23)与所述第一滤筒(21)顶部密封相连; 第二上端盖(24),所述第二上端盖(24)顶部设置有所述出水ロ(221),所述第二上端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兵,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摩尔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