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有助于提高防振性能的防振把手。该防振把手具有把手主体和握持部,握持部的连接部和把手主体的连接部嵌合配置,并且在嵌合区域分别具有壁部,它们在与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相向。在把手主体的连接部上形成有在握持部的径向上突出的凸缘部,在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的凸缘部的前后处,以被相向壁部夹持且位于把手主体和握持部之间的方式,分别配置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握持部相对于把手主体的转动中心,在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设定在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间的中间区域,握持部具有径向壁部,它们在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承受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的与凸缘部相反一侧的各端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装在作业工具上来使用的防振把手。
技术介绍
JP特开2006-289562号公报(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作为手持作业工具的研磨机(grinder)的防振把手。公报记载的防振把手具有金属制的把手主体,其能够安装在作业工具上;树脂制的筒状握持部,其与该把手主体以球面进行连接,能够相对于把手主体自由转动;作为弹性体的防振橡胶,其针对握持部相对于把手主体的相对转动动作,使弹力发挥作用。所述防振把手通过防振橡胶来降低从把手主体向握持部传递的振动。 对于上述防振把手,在对握持部施加弯曲方向(与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力,使该握持部相对于把手主体围绕球面中心进行转动时,对于防振橡胶而言,隔着握持部的长轴轴线处于转动方向前方的一侧被压缩变形,来吸收振动。该防振橡胶对振动进行吸收的效果是通过压缩变形来得到的,而不能够通过防振橡胶的伸长来得到。对于这一点,在公报记载的防振把手中,压缩变形一侧的相反侧(转动方向后方一侧)成为伸长的形态,对于获得振动吸收效果而言无益。即,由于仅通过防振橡胶的一部分被压缩变形来吸收振动,所以效率差。专利文献I JP特开2006-28956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助于提高防振性能的防振把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方式的防振把手具有能够安装在作业工具上的把手主体和在规定的长轴方向上延伸的握持部。该防振把手具有如下所示的结构。握持部连接在把手主体上并能够相对于把手主体在与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转动。握持部的连接部和把手主体的连接部,在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以把手主体的连接部位于握持部的连接部的内侧的方式相互嵌合配置。把手主体的连接部和握持部的连接部分别在嵌合区域具有相向壁部,所述相向壁部在与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彼此相向。在把手主体的连接部上形成有在径向上突出的凸缘部,另外,在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的凸缘部的前后处,以被相向壁部夹持且位于把手主体和握持部之间的方式,分别配置有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握持部相对于把手主体的转动中心在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设定于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之间的中间区域。握持部具有径向壁部,所述径向壁部在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支撑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的与凸缘部相反一侧的各端部。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凸缘部”的横剖面形状包括在径向上突出的区域在周向上连续而环状延伸的形态,或者在径向上突出的区域周期性地或不规则地断续延伸的形态。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方式中,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在与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夹持在把手主体的连接部和握持部的连接部的相向壁部之间,并且,在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夹持在形成于把手主体上的凸缘部和形成于握持部上的径向壁部之间。因此,在向弯曲方向(与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对握持部作用力,使该握持部相对于把手主体围绕设定在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间的中间区域的转动中心转动时,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的各自的隔着通过握持部的长轴方向的中心线的平面位于一侧的区域,在与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被把手主体和握持部的相向壁部压缩变形,位于另一侧的区域在握持部的长轴方向被凸缘部和握持部的径向壁部压缩变形。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方式,能够在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大致整体被压缩变形的情况下进行使用。即,能够通过将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的大致整体压缩变形来吸收振动,因此能够提高防振效果。结果,能够减小弹性体的体积,实现防振把手的轻量化以及小型化。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方式的防振把手具有能够安装在作业工具上的把手主体和在规定的长轴方向延伸的握持部。该防振把手具有如下所示的结构。握持部连接在把手主体上并能够相对于把手主体在与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转 动。握持部的连接部和把手主体的连接部,在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以把手主体的连接部位于握持部的连接部的外侧的方式,相互嵌合配置。把手主体的连接部和握持部的连接部在嵌合区域分别具有相向壁部,所述相向壁部在与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彼此相向。在握持部的连接部上形成有在径向上突出的凸缘部,另外,在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的凸缘部的前后处,以被相向壁部夹持且位于把手主体和握持部之间的方式,分别配置有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握持部相对于把手主体的转动中心在长轴方向上,设定于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间的中间区域。把手主体具有径向壁部,所述径向壁部在长轴方向上支撑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的与凸缘部相反一侧的各端部。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凸缘部“的横剖面形状包括在径向上突出的区域在周向上连续而环状延伸的形态,或者在径向上突出的区域周期性地或不规则地断续延伸的形态。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式中,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在与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夹持在把手主体的连接部和握持部的连接部的相向壁部之间,在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夹持在形成于握持部上的凸缘部和形成于把手主体上的径向壁部之间。因此,在向弯曲方向(与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对握持部作用力,使该握持部相对于把手主体围绕设定在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间的中间区域的转动中心转动时,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的各自的隔着通过握持部的长轴方向的中心线的平面位于一侧的大致半周区域,在与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被把手主体和握持部的相向壁部彼此压缩变形,另一侧的大致半周区域在长轴方向上被凸缘部和握持部的径向壁部压缩变形。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式,能够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大致整体被压缩变形的情况下使用。即,能够通过将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的大致整体压缩变形来吸收振动,因此能够提高防振效果。结果,能够减小弹性体的体积,实现防振把手的轻量化以及小型化。在本专利技术的防振把手的其他方式中,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分别单独形成。根据该方式,通过分别单独形成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易于进行在隔着凸缘部前后配置时的该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的组装。在本专利技术的防振把手的其他方式中,在与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相向壁部为,伴随握持部的转动动作,在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对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施加压缩力的区域。根据该方式,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的变形为压缩变形,即非剪切变形,由此能够有效阻止弹性体劣化。在本专利技术的防振把手的其他方式中,握持部和把手主体相互分离,并且仅经由第一弹性体以及第二弹性体相互连接。根据该方式,握持部仅经由第一以及第二弹性体与把手主体连接,即在弹性体以外的区域,与把手主体部成为分离状态(浮动支承结构),因此,能够避免从把手主体向握持部传递由于直接接触而形成的振动。在本专利技术的防振把手的其他方式中,握持部具有与把手主体连接的连接部,其设置在该握持部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上;握持主体部,其与该连接部连接,且在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延伸;凸缘部,其相乘在该握持主体部和连接部之间。根据该方式,在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在连接部和握持主体部之间形成凸缘部,由此能够在长轴方向上使连接部与握持主体部分离,能够有效地提高握持主体部的减振效果。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式的作业工具具有技术方案I 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把手。由此,能够提供具有防振效果高、轻量化以及小型化的有效的防振把手的作业工具。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有助于提高防振性能的防振把手。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安装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侧把手(side handle)的电动盘式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2.17 JP 2011-0324541.一种防振把手,具有能够安装在作业工具上的把手主体和在规定的长轴方向上延伸的握持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握持部连接在所述把手主体上,并且,所述握持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把手主体在与所述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转动, 所述握持部的连接部和所述把手主体的连接部,在所述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以所述把手主体的连接部位于所述握持部的连接部的内侧的方式相互嵌合配置, 所述把手主体的连接部和所述握持部的连接部在嵌合区域分别具有相向壁部,所述相向壁部在与所述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彼此相向, 在所述把手主体的连接部上形成有在所述握持部的径向上突出的凸缘部, 在所述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的所述凸缘部的前后处,以被所述相向壁部夹持且位于所述把手主体和所述握持部之间的方式,分别配置有第一弹性体及第二弹性体, 所述握持部相对于所述把手主体的转动中心,在所述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设定于所述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之间的中间区域, 所述握持部具有径向壁部,所述径向壁部在所述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支撑所述第一弹性体及第二弹性体的与所述凸缘部相反一侧的各端部。2.一种防振把手,具有能够安装在作业工具上的把手主体和在规定的长轴方向上延伸的握持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握持部连接在所述把手主体上,并且,所述握持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把手主体在与所述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转动, 所述握持部的连接部和把手主体的连接部,在所述握持部的长轴方向上,以所述把手主体的连接部位于所述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内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牧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