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装置的承载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695690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7 0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承载结构,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及无线充电发射模块,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具有接收感应线圈,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具有发射感应线圈,承载结构包含本体,本体设有容置空间及形成有承放部;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安置在容置空间内;无线充电接收模块放置在承放部内,无线充电接收模块位在无线充电发射模块所能够充电的范围内,并使接收感应线圈与发射感应线圈之间具有间隔距离,且使接收感应线圈与发射感应线圈互为平行;藉此,达到防止电子物器晃动的效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承载结构,尤指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承载结构。技术背景为使生活更加便利,以往的行动通讯装置或随身听…电子器物,于车辆上的有线充电装置逐渐改变为无线充电装置,故可将装有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电子器物放置在无线充电器上,使无线充电器内的无线充电发射模块提供一电力给无线充电接收模块,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再将电力提供给电子器物,以达到充电的效果;但如果电子器物于充电期间为车辆行驶的状态,电子器物容易因车辆行驶的晃动而导致与无线充电器无法做准确的定位,而发生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内所形成的电力不稳定的情况,造成充电品质不量,不仅浪费电能,也浪费充电时间;因此,本技术以改善上述问题为主要课题。现有的电子器物用的无线充电装置,主要包括一无线充电装置及一本体,无线充电装置包含一无线充电器及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无线充电器包含有一无线充电发射模块;本体内部设有一容置空间,用以放置无线充电器,无线充电接收模块通常设在与电子器物电性连接的转接模块上,或是直接装设于电子器物上,本体的一侧设有与无线充电发射模块相对应的一接触面,用以放置装有转接模块的电子器物或是设有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电子器物,使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内的发射感应线圈与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内的接收感应线圈之间的距离保持在磁场有效影响距离之内,以达到对电子器物无线充电的功能。然而现有的电子器物用的无线充电装置具有以下的缺点,第一点,由于无线充电器容置于本体内,故如需更换不同供电量的无线充电器,则须重新购买其他规格的无线充电装置,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及花费;第二点,其本体上的接触面为平面,如果其电子器物与接触面连接的表面为不规则状或弧形状…等,则电子器物与本体之间,将找不到平衡点,使得于车辆行进中,容易造成电子器物于充电期间不断的晃动,而使接收感应线圈与发射感应线圈之间的距离无法保持于一定的尺寸,造成无线充电装置所供应的电力无法稳定,不仅使充电时间增长,更容易造成电子器物内部零件的损坏;而亟待改善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器物用的无线充电装置及其承载结构,利用承载结构固定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器物,以达到防止电子器物晃动的效果。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承载结构,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及一无线充电发射模块,所述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具有一接收感应线圈,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具有一发射感应线圈,该承载结构包含一本体,该本体设有一容置空间及形成有一承放部;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安置在该容置空间内;所述无线充电接收模块放置在该承放部内,所述无线充电接收模块位在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所能够充电的范围内,并使所述接收感应线圈与所述发射感应线圈之间具有一间隔距离,且使所述接收感应线圈与所述发射感应线圈互为平行。该间隔距离为5mm以下。该间隔距离为3. 4mm以下。该本体具有多个边板及一支撑板,该容置空间由各该边板及该支撑板所共同围设而成。该承放部具有环状一凹槽,该凹槽形成在各该边板上。该边板开设有连通该容置空间的一出线孔。该支撑板连接该承放部,并位于该容置空间的上方。该承放部具有一凹槽,该凹槽形成于该支撑板上。该凹槽的断面呈一弧形状或矩形状。该边板开设有连通该容置空间的一出线孔。本技术还具有以下功效,利用凹槽与容置空间之间互为平行,而使接收感应线圈与发射感应线圈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磁场的有效影响距离,令接收感应线圈可产生稳定的电力,防止电子器物因充电的电力不稳定发生内部零件损坏的状况;再者,还可将接收感应线圈与发射感应线圈之间的间隔距离保持于最佳的充电距离中,以产生最大的充电效益,藉此可缩短电子器物充电的时间。附图说明 图I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另一组合剖面图。其中,附图标记10…无线充电装置11…无线充电接收模块111…接收感应线圈12…无线充电器121…充电模块122…无线充电发射模块1221…无线充电发射模块123…电源线20…承载结构21…本体211…边板2111…出线孔212…容置空间213…承放部213a、213b…凹槽215…支撑板30…转接模块9…电子器物91…表面A…磁场X…有效影响距离Z…间隔距离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请参照图I及图2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器物用的无线充电装置及其承载结构,主要包括一无线充电装置10及一承载结构20。无线充电装置10包含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11及一无线充电器12 ;无线充电接收模块11为外接式的,设置在与电子器物9电性连接的一转接模块30上,无线充电接收模块11与转接模块30电性连接,无线充电接收模块11内部设有一接收感应线圈111 ;无线充电器12包含一充 电模块121及一无线充电发射模块122,充电模块121与无线充电发射模块122之间彼此电性连接,无线充电发射模块122设有一发射感应线圈1221 ;无线充电接收模块11用以接收无线充电发射模块122所发射出的电力。承载结构20包含一本体21,本体具有多个边板211及一容置空间212、一承放部213及一支撑板215,容置空间212为各边板211与支撑板215共同围设而成,承放部213具有环状的一凹槽213a,凹槽213a成型于各边板211上,凹槽213a与容置空间212相互连通;该等边板211的其中之一成型有连通容置空间213的一出线孔2111 ;无线充电器12安置在容置空间212内,电性连接有电子器物9的转接模块30则置放于承放部213内,并使无线充电接收模块11位在无线充电发射模块122所能够充电的范围内,令无线充电发射模块122内的发射感应线圈1221位于无线充电接收模块11内的接收感应线圈111的下方,使接收感应线圈111与发射感应线圈1221之间形成一间隔距离Z,且使接收感应线圈111与发射感应线圈1221互为平行。由于无线充电装置10利用电生磁及磁生电的原理,达到电子器物9可被充电的效果,故提供电力给无线充电发射模块122内的发射感应线圈1221,使发射感应线圈1221利用电生磁的原理产生一磁场A(图未示出),如果无线充电接收模块11的接收感应线圈111与无线充电发射模块122内的发射感应线圈1221之间的间隔距离Z在磁场A(图未示出)的有效影响距离X(图未示出)内,则可使无线充电接收模块11内的接收感应线圈111,因磁生电的原理而产生电力,再将此电力提供给电子器物9,便可对电子器物9达成充电的效果,所以接收感应线圈111与发射感应线圈1221之间形成的间隔距离Z的距离必须小于磁场A(图未示出)的有效影响距离X(图未示出),其中间隔距离Z的距离最起码需为5mm以下,然而更佳的范围为3. 4mm以下。请参照图3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当欲组合时,首先将无线充电器12放置于本体20的容置空间212内,其中无线充电器12更包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承载结构,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及一无线充电发射模块,所述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具有一接收感应线圈,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具有一发射感应线圈,该承载结构包含一本体,该本体设有一容置空间及形成有一承放部;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安置在该容置空间内;所述无线充电接收模块放置在该承放部内,所述无线充电接收模块位在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所能够充电的范围内,并使所述接收感应线圈与所述发射感应线圈之间具有一间隔距离,且使所述接收感应线圈与所述发射感应线圈互为平行。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间隔距离为5mm以下。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间隔距离为3.4_以下。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的承载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博胜
申请(专利权)人: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