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台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89753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7 0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架台车,包括轮对、连接轮对的梁架以及支承座和支撑架;所述支承座为梁体且安装在所述梁架上,所述支承座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轮对的轴线方向;所述支撑架为柱体,所述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支承座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支撑架垂直于所述支承座的上端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架台车,所述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支承座的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支撑架垂直于所述支承座的上端面。可以根据被运输的机车车体的型号的不同,选择不同高度的支撑架,与现有技术相比,支承架的高度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型号的机车车体,通用性好,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车车体运输车辆技术,尤其是涉及ー种架台车
技术介绍
在鉄路机车的制造过程中,通常需要通过架台车将机车车体转运至组装车间,现有的架台车包括两组轮对、连接两组轮对的梁架以及安装在梁架上的承载架,承载架为一体结构,在运输机车车体时,通过两个架台车运输,承载架支撑在机车车体的旁承上,通过 外力牵引架台车,可以将机车车体运送至装配车间。由于现有的架台车的承载架为一体结构,并且承载架的高度和宽度需要与机车车体的旁承的高度或宽度尺寸相匹配,因而,每种型号的机车车体都需要制造与之相匹配的架台车。随着新型机车的不断开发,现有的架台车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现有的架台车的通用性较差,如果按照每个型号的机车车体制造不同架台车,势必会増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ー种架台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能够适用于多种型号的机车车体,通用性好,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本技术提供了ー种架台车,包括轮对、连接轮对的梁架以及支承座和支撑架;所述支承座为梁体且安装在所述梁架上,所述支承座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轮对的轴线方向;所述支撑架为柱体,所述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支承座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支撑架垂直于所述支承座的上端面。优选地,所述支承座的上端面上靠近支承座两端的位置开设有长圆孔,所述长圆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承座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螺栓穿过该长圆孔将支撑架与所述支承座连接在一起。优选地,所述轮对的数量为两组且两组轮对前后间隔布置,每组轮对之间连接有轮轴,所述支撑架的数量为两个且长度相同,所述梁架连接在两组轮对的轮轴上。优选地,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架主体、顶板和连接板,所述顶板与所述支架主体的上部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支架主体的下部连接;所述顶板和连接板相互平行且与所述支架主体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连接板的宽度大干支架主体的宽度,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凸出于所述支架主体的侧壁,在所述连接板的凸出部分上开设有安装孔。优选地,所述支承座为长方体中空结构,包括上面板、立板、侧板和下面板,所述上面板、下面板与所述立板、侧板连接;所述长圆孔开设在所述上面板上。优选地,所述支承座还包括下垫板、支撑板和筋板;所述下垫板和支撑板安装在所述下面板的下表面,所述下垫板安装在所述下面板的中部,所述支撑板在所述下垫板的左右两侧对称布置,所述下垫板和支撑板的宽度大于所述下面板的宽度;所述筋板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撑板的边沿,所述筋板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立板上。优选地 ,在靠近所述立板的两端的位置分别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的位置在所述支承座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长圆孔的位置对应。本技术提供的架台车,所述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支承座的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支撑架垂直于所述支承座的上端面。可以根据被运输的机车车体的型号的不同,选择不同高度的支撑架,与现有技术相比,支承架的高度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型号的机车车体,通用性好,能够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架台车的主视图;图2为图I中的架台车的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支承座的主视图;图4为图3中的支承座的俯视图;图5为图3中的支承座的左视图;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主视图;图7为图6中的支撑架的左视图;图8为图6中的支撑架沿A-A线的剖视图;图9为机车车体架设在本技术提供的架台车上的示意图。附图标记I-轮对; 2-梁架; 21-心盘;3_支承座;31-上面板;32-侧板;33-筋板; 34-立板; 35-下垫板;36-支撑板;37-长圆孔;38-圆孔;39-下面板;4-支撑架;41-顶板;42-支架主体;43-连接板;44-安装孔;5-螺栓。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I和图2,图I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架台车的主视图;图2为图I中的架台车的左视图。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架台车包括轮对I、连接轮对I的梁架2以及支承座3和支撑架4 ;支承座3为梁体且安装在梁架2上,支承座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轮对I的轴线方向。支承座3可以为截面形状为矩形或梯形的梁体结构,梯形截面的梁体的刚性更好。支撑架4为柱体,可以为截面为圆形、矩形或其他形状的柱体,支撑架4的下端与支承座3的通过螺栓5连接,支撑架4垂直干支承座3的上端面。支承座3的上端面上靠近支承座3两端的位置开设有长圆孔(图I和图2中未示出),长圆孔的长度方向与支承座3的长度方向相同;螺栓5穿过该长圆孔将支撑架4与支承座3连接在一起。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轮对I的数量为两组,且两组轮对I前后间隔布置,每组轮对I之间连接有轮轴,支撑架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架4的长度相同,梁架2连接在两组轮对I的轮轴上,梁架2垂直于两组轮对I的轮轴。采用两组轮对I的架台车的稳定性好,并且支撑强度较高。梁架2的中间位置安装有心盘21,支承座3的下部安装在心盘21上,保证支承座3和支撑架4的重力分布均匀,进而实现架台车的整体平衡。參考图3-5,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支承座的主视图;图4为图3中的支承座的俯视图;图5为图3中的支承座的左视图。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支承座3的主体为长方体中空结构,包括上面板31、立板34、侧板32和下面板39。上面板31、下面板39与立板34长度相同且连接;上面板31和下面板39平行且与立板34垂直,上面板31、下面板39和立板3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与侧板32连接,长圆孔37开设在上面板31上。进ー步地,支承座3还包括下垫板35、支撑板36和筋板33。下垫板35和支撑板36安装在下面板39的下表面上,下垫板35安装在下面板39的中部,支撑板36在下垫板35的左右两侧对称布置,下垫板35和支撑板36的宽度大于下面板39的宽度。筋板33的一端连接在支撑板36的边沿,筋板33的另一端连接在立板34上,能够提闻支承座3的强度。在靠近立板34的两端的位置分别开设有圆孔38,圆孔38的位置在支承座3的长度方向上与长圆孔37的位置对应。在立板34上开设的圆孔38,操作人员的手可以深入到支承座3的内部,可以方便拆装螺栓5。參考图6-8,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主视图;图7为图6中的支撑架的左视图;图8为图6中的支撑架沿A-A线的剖视图。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支撑架4包括支架主体42、顶板41和连接板43,支架主体42为长方体中空结构,顶板41为矩形板,顶板41与支架主体42的上部连接,连接板43为矩形板,连接板43与支架主体42的下部连接,顶板41和连接板43相互平行且与支架主体的长度方向垂直,连接板43的宽度大于支架主体42的宽度,连接板43的两端分别凸出于支架主体42的侧壁,连接板43的凸出部分开设有安装孔44。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支架主体42的外形也可以为圆柱体等其他结构,安装孔44的数量和位置与支承座3上的长圆孔的数量和位置相适应,以满足螺栓5穿过安装孔44和长圆孔37,将支承座3和支撑架4连接在一起。參考图9,图9为机车车体架设在本技术提供的架台车上的示意图。 如图9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架台车在实际应用中,采用两个架台车分别架设在机车车体10的前后部的旁承101上,每个架台车的两个支撑架4支设在旁承101,当需要运输将机车车体10时,将架台车防止轨道上,架台车的轮对I架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架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轮对、连接轮对的梁架以及支承座和支撑架;所述支承座为梁体且安装在所述梁架上,所述支承座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轮对的轴线方向; 所述支撑架为柱体,所述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支承座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支撑架垂直于所述支承座的上端面。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架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座的上端面上靠近支承座两端的位置开设有长圆孔,所述长圆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承座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螺栓穿过该长圆孔将支撑架与所述支承座连接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架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对的数量为两组且两组轮对前后间隔布置,每组轮对之间连接有轮轴,所述支撑架的数量为两个且长度相同,所述梁架连接在两组轮对的轮轴上。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架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架主体、顶板和 连接板,所述顶板与所述支架主体的上部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支架主体的下部连接; 所述顶板和连接板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传宇王育军陈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