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685163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6 18: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蓄电组件由分别收装在树脂制的壳体内的多个蓄电单元构成。蓄电装置具备:挠性的软管,其熔接于各壳体,与各蓄电单元相连接而自各蓄电单元排出气体;阀,其间歇排出来自软管的气体,从而该蓄电装置实现密封性高的排气配管构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使用了双电荷层电容器或各种蓄电池的多个蓄电单元内所产生的气体向外部排出的配管构造。
技术介绍
下述专利资料(I) (5)公开在用使用了双电荷层电容器或各种蓄电池的多个蓄电单元构成蓄电组件时,将各蓄电单元收装在由挠性的层压膜构成的壳体中。在这样的蓄电组件中,需要将随着各蓄电单元内的电化学反应的进行而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I) JP2006-278618A(2 ) JP2003-272968A(3) JP2004-303758A (Japan Patent Serial No. 4185793)(4) JP2004-278690A (Japan Patent Serial No. 3927139)(5 ) JP2002-334683A专利资料(I)、(2)、(4)公开了在各蓄电单元的壳体中,设有向外部排出气体的排气孔、和夹装在排气孔中的排气阀的构造。排气阀例如由与壳体内的压力上升相对应地打开的止回阀构成。在该情况下,需要设置与蓄电单元相同数量的排气阀,当蓄电单元的数量增加时,排气阀的个数增加,导致产品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专利资料(4)公开了与多个蓄电单元的壳体相连接的排气配管、和设于排气配管的单一的排气阀。采用该现有技术,能够减少排气阀的个数。但是,当在壳体中使用尼龙、聚丙烯等的层压膜时,很难将排气配管固定于壳体。
技术实现思路
因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能够使排气配管容易向壳体固定进行且密封性高的排气配管构造。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包括蓄电组件,其由分别收装在树脂制的壳体中的多个蓄电单元构成;挠性的软管,其熔接在各壳体上,由从各蓄电单元排出气体的层压膜所形成;阀,其间歇排出来自软管的气体。本专利技术的详细内容和其他特征、优点在说明书的以下记载中进行说明,且表示在所添加的附图中。附图说明图I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蓄电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蓄电单元的主视图。图3是以图2的III - III线切割得到的蓄电单元的铅垂剖视图。图4是从上方远眺蓄电单元而得到的俯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软管的分解立体图。图6类似图5,表示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片材弯折后的状态。图7是片材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向壳体熔接片材的熔接工艺的壳体和片材的横剖视图。 图9类似图8,表示将片材的两端叠合而进行熔接的工序。图10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将阀熔接于软管的熔接工序的软管的横剖视图。图11是使用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的2张片材和连接用片材在制作中的软管的立体图。图12类似图11,表示应用了连接用片材后的2张片材的状态。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的图1,蓄电装置包括蓄电组件20和挠性的软管30。蓄电组件20由层叠而成的5个蓄电单元I构成。蓄电单元I采用双电荷层电容器。蓄电单元I不限定于采用双电荷层电容器,可以采用各种蓄电池。软管30与各蓄电单元I相连接。软管30作为自各蓄电单元I排出气体的排气管而发挥功能。具有止回阀功能的树脂制的阀60熔接于软管30。参照图2 图4,蓄电单元I具备储存电荷的蓄电部件5和收容蓄电部件5的壳体10。蓄电部件5与电解液一并收容在壳体10中。蓄电部件5由矩形的正极体、负极体以及夹设在正极体和负极体之间的隔膜进行规定次数的层叠后的层叠体构成。蓄电部件5由双电荷层电容器构成,该双电荷层电容器在正极体和负极体的两极中分别利用由双电荷层构成的静电电容储存电荷、即电能,并且将所储存的电荷放出。隔膜由纸或树脂制膜片等构成,夹装在正极体与负极体之间。正极体和负极体由在表面构成双电荷层的极化电极构成。极化电极由形成为矩形的板状的活性炭构成。通过在极化电极中使用比表面积极大的活性炭,能够提高双电荷层电容器的静电电容。极化电极连接有集电极7。集电极7由长条形的例如铝箔那样的金属箔构成。同极的集电极7捆扎在壳体10内,借助例如通过焊接等而形成的结合部9与对应极性的电极端子8相连接。电极端子8由长条形的例如铝板那样的金属板构成。由正极和负极构成的一对电极端子8突出在壳体10的外侧。图2和图3所示的一对电极端子8的一方相当于正极,另一方相当于负极。壳体10由与蓄电部件5的外形相匹配的大致矩形的树脂制框架构成。框架所用的树脂为聚丙烯(PP)等热塑性树脂。壳体10具有可自支撑的刚性。壳体10的前表面和背面的开口部、即蓄电单元I的层叠方向的开口部分别被粘贴在框架上的、与框架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层压膜制的片材13封闭。蓄电部件5收纳在壳体10的内侧的空间12中。通过使片材13与相邻的蓄电单元I的片材13叠合地层叠蓄电单元1,构成图I所示的蓄电组件20。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蓄电部件5的截面形状形成为矩形,但是蓄电部件5的截面形状可以任意地设定。例如也可以将蓄电部件5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在该情况下,将壳体10形成为圆形的框架。使一对金属制的电极端子8贯穿框架的一边而以突出在外侧的状态镶嵌成形于壳体10。在与图I的蓄电装置的位置关系上相当于壳体10的上边中央的部位形成有气体逸出孔14。该部位相当于在图2和图3的一对电极端子8之间。在组合蓄电单元I时,以如下方式将层压膜制的片材13粘贴在壳体10上。S卩,在壳体10的前表面和背面分别配置片材13,使用一对加热器边向壳体10推压片材13边对该片材13加热。利用该处理使片材13的表层的树脂和壳体10的表层的树脂熔融,使熔融后的树脂冷却且固化,从而使片材13与壳体10无间隙地紧密接触。在将片材13粘贴在壳体10上后,例如经由气体逸出孔14向壳体10注入电解液。参照图5和图6,通过将具有挠性的层压膜的矩形的片材31对折地弯折,使位于弯折线的两侧的片材31的端部34、35叠合地熔接,形成软管30。为了将这样形成的软管30的轴线方向的两端的开口部封闭,在软管30的两端分别熔接有由与片材31同样的层压膜构成的另一矩形的片材41。参照图7,片材31、41所使用的层压膜构成为外表面树脂表层51、金属中间层52和内表面树脂表层53的层压体。金属中间层52例如由铝箔等金属箔构成,具有阻止气体通过膜的作用。外表面树脂表层51具有低于内表面树脂表层53的熔点。外表面树脂表层51由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等低熔点树脂构成。优选外表面树脂表层51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与壳体10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是同一树脂。内表面树脂表层53由尼龙等高熔点树脂构成。使用I张矩形的片材31和2张矩形的片材41构成软管30。参照图5,在片材31的与壳体10的气体逸出孔14相对应的位置上预先形成有5个孔36。参照图6,将片材31以外表面树脂表层51暴露在外的方式对折地弯折,将位于弯折线的两侧的片材31的端部34、35进一步向内侧弯折。通过熔接这些端部34、35,形成扁平的截面形状的软管30。将矩形的片材41对折,以将外表面树脂表层51夹入在该片材41的内侧,夹持片材31的端部34、35地将上述片材41熔接于软管30,从而封闭软管30的开口端。这样形成的软管30通过熔接而固定于各蓄电单元I的壳体10。 再次参照图I,软管30比蓄电组件20的层叠方向的尺寸长,软管30具有自蓄电组 件20的端面沿层叠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9。树脂制的阀60通过熔接而固定于突出部29。再次参照图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荒木修一竹田雅己杉桥友次土屋孝幸
申请(专利权)人:优迪卡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