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热复合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84351 阅读:3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6 08:34
隔热复合织物,包括内侧织物层、外侧织物层、及封闭在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之间的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是在至少一织物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隔热复合织物,包括加入在一侧或两侧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作为隔热填充物材料。
技术介绍
传统外观的织物结构通常包括封闭在两层机织织物“面”层之间的非机织填充物材料。已知这些非机织填充物材料提供相对高水平的隔热性能,并且重量轻可包装性好。一些已知的非机织填充物材料,如Primaloft %可从奥尔巴尼国际有限公司购得,及Thinsulate ,可从明尼苏达采矿制造公司购得,容易移动,并且非机织填充物材料的纤维通常易于从所述机织织物层中伸出来。为抑制这种纤维转移,已知将填充物材料绗缝到所述机织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但是,所述绗缝倾向于使所述非机织填充物材料变平,并且,因此,会降低所述织物结构的隔热性能。所述绗缝也会阻止所述织物结构延展。为阻止转移的纤维从所述机织织物层伸出来,所述机织织物层通常由非常紧密的结构制成,空气透过率低于I. 0ft3/ft2/min,并且在多数情况下,接近0ft3/ft2/min。在某些情况下,所述机织织物经过轧光,在高压下通过加热的轧辊,以密封紧密编织结构中的空隙。在某些情况下,化学系统在轧光之前被用于所述机织织物以辅助密封所述机织织物中的空隙。这种密封形式可将所述织物结构的空气透过率降低到几乎为0ft3/ft2/min。因此,由上述产生的织物结构制成的服装可具有合理的隔热性能,但空气通透性较差,因此,透气性较低。非机织填充物材料在压力下还易于变平,因此会表现出隔热性能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总之,本专利技术涉及隔热复合织物,加入在一侧或两侧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作为隔热填充物材料。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隔热复合织物,包括内侧织物层、外侧织物层及封闭在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之间的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是指在织物的至少一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该方面的实现可包括下述附加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双面经编针织织物。所述双面经编针织织物包括具有长毛绒天鹅绒表面的工艺背面,以及具有丝绒表面的工艺正面。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反面添纱的毛圈沉降弧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织物。所述双面针织织物包括具有起绒或搓绒表面的工艺正面,及具有切割毛圈或丝绒表面的工艺背面。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背面起绒针织结构的针织织物。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毛圈沉降弧织物,其中的毛圈弧(terry loop)未经过起绒处理。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反面添纱结构。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经过搓绒整理,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未经过搓绒,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常规添纱结构。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毛圈沉降弧表面,包括分散在有毛圈沉降弧区域之间的多个无毛圈沉降弧的分立区域。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背面起绒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织物。所述隔热织物层的重量为约I盎司每平方码到约12盎司每平方码(如约I盎司每平方码到约4盎司每平方码,约3盎司每平方码到约8盎司每平方码,或约4盎司每平方码到约12盎司每平方码)。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绗缝到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沿着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外围缝到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层叠到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的厚度(松密度)为约O. I英寸到约4.O英寸(如约O. I英寸到约O. 2英寸,约O. 15英寸到约O. 4英寸,约O. 2英寸到约I. O英寸,或约3英寸到约4英寸)。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绒头表面,包括分散在有绒头区域之间的多个无绒头的分立区域。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绒头表面,包括多个具有第一绒头高度的第一分立区域,所述第一分立区域分散在具有比第一绒头高度更高的差异较大的绒头高度的多个其它分立区域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比 形成所述其它分立区域的纱线更细。在某些实例中,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的单丝纤度(denier per filament, dpf)低于I. O。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提供的隔热性能为约0.2clo/oz2到约I. 6cl0/0Z2。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疏水性织物。所述内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所述内侧织物层包括具有单面平针结构、双面针织结构、经编针织结构或网眼结构的针织织物。所述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可不同于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所述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大。所述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小。在某些情况下,所述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与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相同。所述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内侧织物层内外压差为O. 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5ft3/ft2/min到约300ft3/ft2/min。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外侧织物层内外压差为O. 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lft3/ft2/min到约100ft3/ft2/min,(如约Ift3/ft2/min到约100ft3/ft2/min)。在某些情况下,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都很高(如根据ASTM D-737测试,在各个织物层内外压差为O. 5英寸水柱压力下,至少200ft3/ft2/min)。所述外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在至少一个方向上具有延展性。所述外侧织物层、所述内侧织物层及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中至少一者包括具有延展性的纤维和/或弹性体材料。所述延展性材料包括弹性体纱线和/或纤维(如氨纶纱线和/或纤维)。所述外侧织物层经过耐久性防水剂、耐磨涂层、迷彩或衰减红外线辐射处理。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内外压差为O. 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L Of t3/ft2/min到300ft VftVmin (如根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内外压差为O. 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100ft3/ft2/min到约300ft3/ft2/min ;或根据ASTMD-737测试,在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内外压差为O. 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1.0ft3/ft2/min到约80. 0ft3/ft2/min)。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构造成包括放置成大致垂直于线迹或地纱的面纱。所述隔热复合织物提供的隔热性为约O. 2clo/oz2到约3. Oclo/Oz2 (如约 O. 8clo/oz2 到约 I. 6clo/oz2,约 I. Oclo/oz2 到约 I. 8clo/oz2,或约 I. Oclo/oz2 到约3. Oclo/oz2)。所述内侧织物层、所述外侧织物层及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中至少一层包括阻燃材料或被处理成提供阻燃性能。所述隔热复合织物也可包括防水薄膜,所述防水薄膜被层叠到所述外侧织物层的内表面,并被放置在所述外侧织物层和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之间。所述防水薄膜可以是蒸汽渗透薄膜。所述防水薄膜可以是多孔疏水薄膜、无孔亲水薄膜或静电纺丝材料。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方面的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隔热复合织物制成的第一织物部分的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罗克J蔡巴G韦纳J亨特C哈里斯拉克D科斯特洛S弗莱文M韦伯斯特
申请(专利权)人:MMIIPCO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