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82220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6 05: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适用于电子装置。显示模组包括框架、背盖、显示单元以及可挠性排线。背盖具有至少一凹槽。背盖组装至框架并与框架形成容置空间。显示单元配置在容置空间内。可挠性排线电性连接显示单元且位在背盖与显示单元之间。可挠性排线具有至少一转折部,且转折部行经至少一凹槽与显示单元之间。此举藉由凹槽与背盖之间的间隙大于转折部的厚度,以让可挠式排线藉由其行经背盖上的凹槽而使其转折部能平顺地容置在凹槽内,以让显示模组具有较佳的耐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模组,且特别涉及一种配置在电子装置内的显示模组。
技术介绍
在一般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液晶显示面板并不具有主动发光的功能,故在液晶显示面板下方必须配置一背光模 组以提供一面光源,使液晶显示面板能达到显示的目的。因此,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零组件之一,目前已普遍应用于数码相机、数字个人助理及平面电视等电子产品上。由于目前市面上的电子产品皆以轻薄化为诉求,进而压缩了机体内的可用空间,故而液晶显示模组与机壳之间用以传送电源或信号的相关排线便须加以妥善的配置。现常发生电子产品在进行磨耗测试后,其液晶显示模组的导光板上常会出现白斑等情形,便是因为液晶显示模组与机壳之间的空间不足,导致其间的排线实际上是被压迫在导光板与机壳之间,进而对导光板产生不断的压迫或摩擦所导致而成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其具有较佳的耐用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模组,适用于一电子装置。显示模组包括一框架、一背盖、一显示单元以及一可挠性排线。背盖具有至少一凹槽。背盖组装至框架并与框架形成一容置空间。显示单元配置在容置空间内。可挠性排线电性连接显示单元且位在背盖与显示单元之间。可挠性排线具有至少一转折部,且转折部行经至少一凹槽与显示单元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盖具有一板体与位在板体上的上述的凹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板体与显示单元之间存在一第一间隙,而凹槽与显示单元之间存在一第二间隙。可挠性排线的转折部的厚度大于第一间隙且小于第二间隙。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转折部在板体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凹槽在板体上的正投影面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转折部在板体上的正投影位在凹槽在板体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单元为一液晶显示单元,此液晶显示单元具有一导光元件,而可挠性排线位在导光元件与背盖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挠性排线为一低电压差动信号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盖具有多个凹槽,而可挠性排线具有多个转折部。这些转折部分别位在部分凹槽内。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显示模组藉由在背盖上设置多个凹槽,并使与显示单元电性连接的可挠式排线的转折部得以配置在凹槽与显示单元之间。此举藉由凹槽与背盖之间的间隙大于转折部的厚 度,以让可挠式排线藉由其行经背盖上的凹槽而使其转折部能平顺地容置在凹槽内,以让显示模组具有较佳的耐用性。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是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爆炸图。图2是图I的显示模组在组装后于凹槽处的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 :显示模组110:框架120 :背盖121 :凹槽122 :板体130 :显示单元132 :导光元件140 :可挠性排线142 :转折部Hl :第一间隙H2 :第二间隙H3:厚度SI :容置空间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是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爆炸图。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例如是一笔记型电脑的液晶显示模组,但本实施例并不限于此。显示模组100包括一框架110、一背盖120、一显示单元130以及一可挠性排线140。背盖120具有多个凹槽121,且背盖120组装至框架110并与框架110形成一容置空间SI。显示单元130配置在容置空间SI内。可挠性排线140例如为低电压差动信号(lowvoltage differentialsignal,LVDS)线,其电性连接至显示单元130且位在背盖120与显示单元13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可挠性排线140用以电性连接在笔记型电脑的主机(未示出)与显示单元130之间以进行电源或信号的传输。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可挠性排线140具有多个转折部142,且这些转折部142行经背盖上的部分凹槽121与显示单元130之间。基于上述,由于显示单元130与背盖120之间的空间有限,因而在可挠性排线140所行经的地方,尤以其转折部142所处的位置,会容易造成组装后的背盖120经由可挠性排线140而压迫在显示单元130上的情形发生。尤其在可挠性排线140长时间的与显示单元130挤压或摩擦的情形下,便容易对显示单元130造成损伤。故此,本实施例藉由在背盖120上的凹槽121而提供可挠性排线140的转折部142的容置空间,便能让可挠性排线140的转折部142得以平顺地配置在凹槽121与显示单元130之间,以提高显示模组100的耐用性。图2是图I的显示模组在组装后于凹槽处的剖面图。请同时参考图I及图2,详细而言,背盖120的材质例如为金属,其具有一板体122与在板体122经由冲压而形成成的凹槽121。这些凹槽121除了能加强背盖120的结构外,尚能予以背盖120较佳的轻量化效果。显示单元130例如是液晶显示单元,其具有塑胶材质的一导光元件132,而可挠性排线140便配置在导光元件132与板体122之间。据此,为了避免可挠性排线140压迫在导光元件132上而使塑胶材质的导光元件132因应力集中而造成白斑等情形,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可挠性排线140是沿着板体122上的凹槽121而进行布局,藉以让可挠性排线140的转折部142得以容置在凹槽121中。 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板体122与显示单元130的导光元件132之间存在一第一间隙H1,而凹槽121与导光元件132之间存在一第二间隙H2,在此,可挠性排线140的转折部142的厚度H3会大于第一间隙Hl且小于第二间隙H2。藉由凹槽121的结构设计,可挠性排线140便不会因厚度过厚而干涉导光元件132或板体122,藉以避免三者之间可能因摩擦而造成损伤。在本实施例中,转折部142在板体122上的正投影位在凹槽121在板体122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如此便让凹槽121能将可挠性排线140的转折部142限制其内,避免转折部142露出凹槽121外而被压迫在背盖120的板体122与显示单元130的导光元件132之间。另一方面,转折部142在板体122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凹槽121在板体122上的正投影面积。换句话说,板体122上的凹槽121可涵盖部分或全部的可挠性排线140的转折部142,在此并未限制转折部142与凹槽121之间的配置关系,凡能让可挠性排线140的转折部142藉由凹槽121而使其不压迫在显示单元130上的结构者,皆可适用于本专利技术。综上所述,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显示模组藉由在背盖上设置多个凹槽,并使与显示单元电性连接的可挠式排线的转折部得以配置在凹槽与显示单元之间。此举藉由凹槽与背盖之间的间隙大于转折部的厚度,以让可挠式排线藉由其行经背盖上的凹槽而使其转折部能平顺地容置在凹槽内,以让显示模组具有较佳的耐用性。虽然本专利技术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任何所属
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显示模组,适用于一电子装置,该显示模组包括 一框架; 一背盖,具有至少一凹槽,该背盖组装至该框架并与该框架形成一容置空间; 一显示单元,配置在该容置空间内;以及 一可挠性排线,电性连接该显示单元且位在该背盖与该显示单元之间,该可挠性排线具有至少一转折部,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宗谕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