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81145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6 04:09
一种背光模块,其包含一导光板、一第一光源及一光学膜。导光板包含一第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第一光源配置于第一入光面。光学膜包含一基材层及一第一遮光层。基材层设置于出光面上,基材层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连接的一第二端,第二端实质平行第一入光面,基材层定义有一有效出光区及一无效出光区。第一遮光层设置于无效出光区,第一遮光层具有一第一边与一第二边,第一边面对第一端,第二边面对有效出光区。第一端与第二边的间距定义为一第一宽度,第一宽度朝远离第二端的方向实质上逐渐变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一种具有遮光结构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针对多媒体社会的急速进步,多半受惠于半导体元件或显示装置的快速发展。就显示元件而言,阴极显示管(或称映像管,Cathode Ray Tube,CRT)因具有优异的显示品质及其经济性,一直独占了显示器市场。然而,CRT式的显示器有体积过大与消耗过多能源的问题,对于高画质、低消耗电功率、薄型量产、低电压驱动、体积小等要求而言,CRT式的显示 器显然无法达成此要求。针对此一点,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IXD)将有很大的优势,而IXD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中、小型可携式电视、影像电话、摄录放影机、笔记本电脑、台式显示器、平板电脑以及投影彩色电视等。公知的液晶显不器包含一面板以及位于面板下方的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一扩散片、一增光片及一光源,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导光板、增光片及扩散片而至面板,以作为面板的背光源。此外,一般为了改善面板边漏光的现象,通常会在扩散片的四周边设置有等宽的黑色遮光层。如此一来,光线经由扩散片到面板时,扩散片四周边的光会被阻挡,以借此达到改善漏光的情形发生。然而,背光模块靠近光源侧的漏光现象会较远离光源侧的漏光现象还要严重,使得背光模块侧边的漏光程度不一致。虽然扩散片的四周边所设置的黑色遮光层可改善漏光现象,但这样的遮光手段并无法克服背光模块的侧边漏光程度不一的问题,使得液晶显示器边的明暗度不均的现象依旧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借以解决公用背光模块的侧边漏光程度不一,造成液晶显示器的边明暗度不均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一第一光源及一光学膜。导光板包含一第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第一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第一入光面。光学膜包含一基材层及一第一遮光层。基材层设置于导光板的该出光面上,该基材层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与该第一端连接的一第二端,该第二端实质平行该第一入光面,该基材层定义有一有效出光区及一无效出光区。第一遮光层设置于无效出光区,第一遮光层具有一第一边与一第二边,第一遮光层的第一边面对基材层的第一端,第一遮光层的第二边面对基材层的有效出光区。该第一端与该第二边的间距定义为一第一宽度,该第一宽度朝远离基材层的第二端的方向实质上逐渐变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该无效出光区环绕该有效出光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遮光层设置于该基材层面向该导光板的一面或背向该导光板的一面。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边与该第二边的间距定义为一第二宽度,该第二宽度朝远离该基材层的该第二端的方向实质上逐渐变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遮光层的该第一边实质上平行该基材层的该第一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遮光层的该第一边抵接该基材层的该第一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边与该第二边实质上平行。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遮光层抵接该基材层的该第二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二边为一直线、一曲线或一锯齿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该基材层具有与该第一端连接的一第三端,该第二端连接该第一端的一端,该第三端连接该第一端的另一端,该第一遮光层由该第二端朝该第三端延伸。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遮光层抵接该基材层的该第二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更包含一第二光源,该导光板更包含一第二入光面,该第二入光面与该第一入光面位于该导光板的相对两侧,该第二光源配置于该第二入光面,该第三端实质平行该第二入光面,该光学膜更包含一第三遮光层,设置于该无效出光区,且位于该第一遮光层与该第三端之间,该第三遮光层具有一第五边与一第六边,该第三遮光层的该第五边面对该基材层的该第一端,该第三遮光层的该第六边面对该基材层的该有效出光区,该第一端与该第六边的间距定义为一第四宽度,该第四宽度朝远离该基材层的该第三端的方向实质上逐渐变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遮光层抵接该第三遮光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二端实质上平行该第三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该光学膜更包含一第二遮光层,该基材层具有与该第二端连接的一第四端,该第一端连接该第二端的一端,该第四端连接该第二端的另一端,该第二遮光层设置于该无效出光区,该第二遮光层具有一第三边与一第四边,该第二遮光层的该第三边面对该基材层的该第四端,该第二遮光层的该第四边面对该基材层的该有效出光区,该第四端与该第四边的间距定义为一第三宽度,该第三宽度朝远离该基材层的该第二端的方向实质上逐渐变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端与该第四端实质上平行。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端与该第四端实质上垂直。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背光模块,通过遮光层的第一宽度朝远离基材层的第二端的方向实质上逐渐变小的设计,使得遮光层邻近入光侧的遮光面积大于遮光层远离入光、侧的遮光面积。如此一来,将可使背光模块获得较均匀的遮光效果,以改善屏幕显示器的边明暗度不均的问题。附图说明图I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屏幕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结构侧视图;图2C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正视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结构侧视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正视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正视图;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正视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正视图;图8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正视图;图9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正视图;图10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正视图;图IlA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正视图;图IIB为图IIA的实施例的实施例的结构侧视图;图1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正视图。其中,附图标记8 画面显示区9 屏幕显示器10 背光模块100光学膜110基材层1101第一面1102第二面1103有效出光区1104无效出光区111第一端112第二端113第三端114第四端120第一遮光层121 第一边122 第二边 130第二遮光层133第三边134第四边140第三遮光层145第五边146第六边210第一光源220第二光源300导光板310第一入光面320出光面330第二入光面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照图1,图I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应用于屏幕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可设置于一屏幕显示器9内,以作为屏幕显示器9的画面显示区8的背光源。其中,屏幕显示器9仅是举例,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10可以运用于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移动电话或平板电脑的显示器,但不以此为限。请同时参照图2A至图2C,图2A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结构侧视图,图2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毅凡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