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麻仿野生无性繁殖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675935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5 1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天麻仿野生无性繁殖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落叶和段木准备、蜜环菌菌枝培养、种子准备、选地和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采收。本发明专利技术栽培方法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产业收获林下非林木产品,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同时该方法采用与野生天麻相同的生长环境,保证了栽培出的天麻产品“道地性”,又减少对野生天麻的采挖,有效保护野生天麻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栽培
,涉及植物无性繁殖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天麻在仿野生条件下的无性繁殖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天麻(Gastrodia elata BI.)隶属于兰科兰亚科天麻属天麻亚属的药食两用植物,其无根无叶,主要依赖分解侵入其体内的蜜环菌菌丝维持生长。在我国天麻主要分 布于吉林、辽宁、河北、陕西、河南、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以及西藏等省份,国外朝鲜,西伯利亚地区,日本,印度以及锡金等国家或地区也有分布。天麻中主要含有天麻素(gastrodin)、派立辛(parishin)、天麻醚式(赤箭碱gastrodioside)、天麻式元、琥拍酸、L-焦谷氨酸、柠檬酸、柠檬酸单甲酯、柠檬酸双甲酯、维生素A类物质、蔗糖以及棕榈酸等物质,是常用而较名贵的中药,其入药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主治风湿腰腿痛、口眼歪斜、四肢痉挛、肢体麻木、眩晕头痛、小儿惊厥、冠心病等症,是我国制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同时天麻也用作高空飞行人员的脑保健药物。由于天麻的用途广泛、需求量大且无毒副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多年来一直依靠采挖野生天麻供药用或食用,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我国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相继开展了天麻的野生变家种的研究工作以来,实现了天麻的人工栽培。从野生天麻的野生驯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离体培养到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都有过报道。天麻的人工栽培不争农田、肥料和劳力,且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特别适合在山区推广发展。然而,现有的天麻人工栽培方法导致大量森林植被被砍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为此,在保证较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探索天麻人工栽培的新技术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操作简单的天麻仿野生无性繁殖栽培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除非另有说明,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百分数均为质量百分数。—种天麻仿野生无性繁殖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落叶和段木准备收集阔叶树种的落叶和壳斗科树种的树枝,树枝的直径为I.0-2. 5cm,将其锯成长为5-8cm的段木,在栽培前7_10天用清水分别浸泡落叶和段木使其充分吸水,备用;2、蜜环菌菌枝培养在每年9-10月挖出培养坑,在培养坑底部铺一层落叶,然后平铺一层段木,在段木上均匀地播撒一层蜜环菌三级菌种,再平铺一层段木,覆盖砂壤土,砂壤土的厚度以恰好盖严段木及段木间空隙为准,再以相同的方法平铺6-8层段木和蜜环菌三级菌种,每一层均需覆盖砂壤土,最后在顶层段木上覆盖一层厚15-20cm的砂壤土,再覆盖一层树木枯落物以保温保湿,培养40-60天后备用;所述培养坑的坑宽为40-60cm,深30_50cm,长 I-2m ;3、种子准备选取无损伤、无病虫害的白麻为种子,随采随播,或是将种子保存在湿润的砂壤土中,保存时间不超过15天,备用;其中每个白麻的重量为10-13g ;4、选地、整地选择坡度为20° -30°、砂壤土质的阔叶林林地,在栽培前7-10天选取基径大于8cm的活树,在位于坡地上方的活树根部一侧挖栽培坑,栽培坑挖好后,在裸露出来的树根上每间隔4-6cm砍出一道鱼鳞口,砍口深度以刚砍到木质部为度;其中,栽培坑大小以活树根部为圆心、半径为30-60cm的扇形坑,扇形弧度为活树圆周的1/4-1/3,深度为3-6cm ;也可选取基径大于8cm的枯树桩,在枯树桩四周挖栽培坑,栽培坑挖好后,在裸露出来的树根上每间隔4-6cm砍出一道鱼鳞口,砍口深度以刚砍到木质部为度;其中栽培坑的大小以枯树桩为圆心,半径为30-60cm的环形坑,深度为3-6cm ; 5、播种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在栽培坑底部平铺一层步骤I中得到的落叶,将步骤I中得到的段木和步骤2中得到的蜜环菌菌枝间隔3-5cm平铺一层于落叶层上,然后将步骤3中的白麻种子均匀地摆放于段木与蜜环菌菌枝的间隙中,再用步骤I所得段木连接树根上的鱼鳞砍口和蜜环菌菌枝,同时用蜜环菌菌枝填塞树根上的鱼鳞砍口,然后用砂壤土将整个栽培坑填实,砂壤土厚度高出坡地表面15-20cm,最后用枯枝落叶覆盖于砂壤土表层;6、田间管理在天麻生长期间进行1-3次田间检查,并浇水1-3次,保持土壤潮湿;7、采收栽培一年后即可采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本专利技术栽培方法能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森林资源,发展林下产业,收获林下非林木产品(NTFP),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表现出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从根本上减少对野生天麻的采挖,有效保护天麻野生资源,同时该技术是基于野外林下栽培,具有与野生天麻一样的生长环境,保证了天麻产品的“道地性”。3、本专利技术栽培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且天麻成活率高、产量理想、质量好。具体实施例方式通过下面给出的具体实施例,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应当理解,实施例仅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并不以任何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所作的各种改动或修改,同样落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I收集阔叶树种的落叶和壳斗科树种的树枝,树枝的直径为I. 0-2. 5cm,将其锯成长为5-8cm的段木,在栽培前7-10天用清水分别浸泡落叶和段木使其充分吸水,备用;在每年9-10月挖出宽40-60cm,深30_50cm,长l_2m的培养坑,在培养坑底部铺一层落叶,然后平铺一层段木,在段木上均匀地播撒一层蜜环菌三级菌种,再平铺一层段木,覆盖砂壤土,砂壤土的厚度以恰好盖严段木及段木间的空隙为准;再以相同的方法平铺6-8层段木和蜜环菌三级菌种,每一层均需覆盖砂壤土,最后在顶层段木上覆盖一层厚15-20cm的砂壤土,再覆盖一层树木枯落物以保温保湿,培养40-60天后备用;选取无损伤、无病虫害的白麻为种子,每个白麻的重量为10_13g,随采随播,或是将种子保存在湿润的砂壤土中,保存时间不超过15天,备用;在11月选择坡度为20° -30°、砂壤土质的阔叶林林地,在栽培前7_10天选取基径大于8cm的活树,在位于坡地上方的活树根部一侧挖栽培坑,栽培坑挖好后,在裸露出来的树根上每间隔4-6cm砍出一道鱼鳞口,砍口深度以刚砍到木质部为度;其中,栽培坑大小以活树根部为圆心、半径为30-60cm的扇形坑,扇形弧度为活树圆周的1/4-1/3,深度为3_6cm ; 于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优选每年的12月,在栽培坑底部平铺一层步骤I中得到的落叶,将步骤I中得到的段木和步骤2中得到的蜜环菌菌枝间隔3-5cm平铺一层于落叶层上,然后将步骤3中的白麻种子均匀地摆放于段木与蜜环菌菌枝的间隙中,再用步骤I所得段木连接树根上的鱼鳞砍口和蜜环菌菌枝,同时用蜜环菌菌枝填塞树根上的鱼鳞砍口,然后用砂壤土将整个栽培坑填实,砂壤土厚度高出坡地表面15-20cm,最后用枯枝落叶覆盖于砂壤土表层,以防止雨水冲刷、冻害以及干旱。在天麻生长期间进行1-3次田间检查,并浇水1-3次,保持土壤潮湿,栽培一年后即可进行采收,每坑产量达O. 5-2. 3千克。实施例2收集阔叶树种的落叶和壳斗科树种的树枝,树枝的直径为I. 0-2. 5cm,将其锯成长为5-8cm的段木,在栽培前7-10天用清水分别浸泡落叶和段木使其充分吸水,备用;在每年9-10月挖出宽40-6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贵周蔡传涛文平杨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