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自力专利>正文

易于收伞的自动开收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64058 阅读:3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0 12:10
一种易于收伞的自动开收伞,包括:中棒(1)、上巢(21)、下巢(22)、伞头(3)、子弹头(51)、开伞弹簧(52)、子弹头顶管(53)、第一拉线(54)、第二拉线(55)、连杆(56)以及活动塞(57);开伞弹簧(52)仅安装在中棒的内管(11)和中管(12)内,中管(12)顶部和上巢(21)分别安装有第一滑轮(61)和第二滑轮(62);第一拉线(54)一端连接子弹头(51),另一端绕经第一滑轮(61)后与活动塞(57)连接;第二拉线(55)一端连接中管(12)顶部,另一端绕经第二滑轮(62)后连接下巢(22);连杆(56)顶部与上巢(21)固定连接,底部与活动塞(57)相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动开收伞在收伞时,压缩中棒的距离和所需的力量大大减少,更方便使用、更加耐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日常使用的伞具,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开收的多折伞。技术背景现有的自动开收多折伞,在伞骨上设置拉簧等结构提供伞骨收折的动力,在中棒内腔设置开伞弹簧提供中棒伸展的动力,一个可被锁定在伞头内或被释放的子弹头以及两端分别与该子弹头和下巢连接的拉线可以拉动下巢上滑开伞或者释放下巢收伞。如公告号为CN2827075的中国技术专利就公开了一种多折伞的自动开、收装置,第一次按压伞头上的按钮可以释放外管或者下巢,伞在开伞弹簧和拉线的作用下会自动将伞打开;第二次按压按钮可以释放原来被锁定在伞头内的子弹头,由此伞骨将在拉簧的作用下自动收折。但是现有的这种自动开收伞在收伞时只能是折叠伞骨,并不能折叠中棒,还需要使用者用力将中棒展开的各节管体压缩到位才能完全收伞,但当中棒各节管体都伸展开来时,其长度较长,要完全压缩起来需要较大的力气才能完成,所以对于年老体弱者就感觉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收伞时除了收折伞骨还能折叠部分中棒管体的自动开收伞。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易于收伞的自动开收伞,包括中棒、上巢、下巢、伞头以及自动开收装置;所述自动开收装置包括子弹头、安装在中棒内的开伞弹簧以及用于将子弹头推入伞头内卡锁位的子弹头顶管;所述中棒包括从内至外依次滑动套接的一节内管、一节或以上中管和一节外管。所述自动开收装置还包括第一拉线、第二拉线、连杆以及安装在所述子弹头顶管内腔的活动塞;所述开伞弹簧安装在所述内管和中管内,所述中管顶部安装有第一滑轮,所述上巢或外管顶部安装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一拉线一端连接子弹头,另一端绕经所述第一滑轮后与所述活动塞连接;所述第二拉线一端连接所述中管顶部,另一端绕经所述第二滑轮后连接所述下巢;所述连杆顶部固定于上巢,该连杆底部与所述活动塞相抵。所述中管顶部固定有一内塞,该内塞上开设有可供所述连杆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滑轮安装在该内塞上。所述内塞由左右两个半塞拼合而成,每个半塞下部外侧壁设有凸起,所述中管顶部侧壁设有开孔,所述内塞下部插入中管顶部内腔,其侧壁凸起卡入所述开孔内。所述子弹头顶管与所述内塞固定连接,该子弹头顶管内壁与所述活动塞外侧壁不可转动地配合。所述子弹头顶管底部固定有一个收口胶塞。所述上巢还包括上下滑动地安装于底部的一个减震块,该减震块与上巢主体之间设有一弹簧,所述连杆顶部与该减震块固定连接。所述上巢侧壁上设有左右两条滑槽,所述减震块左右两侧向上延伸有夹片,该夹片内侧凸设有卡钩,所述卡钩卡入所述滑槽内。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自动开收伞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开伞弹簧只安装在下部的部分管体内,开 伞时可通过第二拉线和连杆将外管向上顶以展开中棒,而当按压按钮以释放子弹头收伞时,外管会在收伞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折叠,由此收伞后的长度比现有的自动开收伞的要短,将中棒完全压缩至伞头扣锁位时所需要的距离也较短,因此所需的压缩中棒的力量也大大减少,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而且结构简单;子弹头顶管底部固定有收口胶塞,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拉线与金属子弹头顶管收口处摩擦而容易损坏的问题;此外,上巢底部安装有减震块,能大大缓冲连杆对上巢的冲击。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易于折叠的自动开收伞的分解图;图2为所述内塞7两个半塞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所述内塞7的分解图;图4为所述减震块23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所述子弹头顶管53和活动塞57配合的剖面图;图6为所述连杆56与减震块23 —体固定连接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自动开收伞在完全开伞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自动开收伞在部分收伞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自动开收伞在完全收伞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I和图7所示,本技术易于收伞的自动开收伞包括伞骨、中棒I、固定在中棒I顶部的上巢21、滑动套接于中棒I的下巢22、伞头3以及自动开收装置。其中,所述中棒I又包括从内至外依次滑动套接的一节内管11、一节或以上中管12和一节外管13。所述自动开收装置包括子弹头51、安装在中棒I内的开伞弹簧52、用于将所述子弹头51推入伞头3内卡锁位的子弹头顶管53、第一拉线54、第二拉线55、连杆56以及安装在子弹头顶管53内腔的活动塞57。此外自动开收装置还包括收伞骨弹簧、设置在伞头内的下巢或外管锁定装置以及子弹头锁定/释放装置等部件,此伞骨弹簧、下巢或外管锁定装置和子弹头锁定/释放装置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所述中管12顶部安装有第一滑轮61,所述上巢21或外管13顶部安装有第二滑轮62。所述开伞弹簧52仅安装在所述内管11和中管12内,所述第一拉线54 —端连接子弹头51,另一端绕经所述第一滑轮61后与所述活动塞57连接,所述第二拉线55 —端连接所述中管12顶部,另一端绕经所述第二滑轮62后连接所述下巢22。所述连杆56顶部固定在上巢21底部,该连杆56底部与所述活动塞57相抵。所述中管12顶部固定有一内塞7,如图2和图3所示,该内塞7由左右两个半塞拼合而成,其中一个半塞上设有凸柱73,另一半塞上对应处设有凹孔74,内塞7上还开设有可供所述连杆56穿过的竖向通孔71和滑轮安装凹位75,所述第一滑轮61安装在该滑轮安装凹位75上,所述第二拉线55固定于中管12的一端固定在该内塞7上,组装时把一个半塞的凸柱73插入另一半塞上紧密相配的凹孔74内即可将两者拼合起来,非常方便装配。为了将该内塞7固定于中管12顶部,将内塞7上部直径做得较大,下部直径做得较小,由此在变径处形成一凸阶,其中下部侧壁两边各设有一凸起72,相应地,中管12顶部侧壁设有左右两个开孔121 (如图1),组装时,将所述内塞7下部插入中管12顶部内腔中,其侧壁凸起72卡入所述开孔121内即可将内塞7固定在中管12顶部。当中管12的节数超过一节时,该内塞7安装在最外层中管12的顶部。为了防止活动塞57在中棒I内转动而使第一拉线54与连杆56缠绕在一起,影响开收伞,所述子弹头顶管53的顶部与所述内塞7固定连接,该子弹头顶管53内壁与所述活动塞57外侧壁不可转动地配合,这可通过已知的多种结构来实现,例如两者采用三角形、方形、六角形等多边形截面配合,或者在子弹头顶管53侧壁设置凸棱,在内塞7通孔71壁面设置凹槽,通过凸棱和凹槽配合以实现不可转动配合等。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子弹头顶管53的内壁呈六角形,相应地,所述活动塞57的外侧壁也为六角形,活动塞57只 能沿子弹头顶管53内腔上下滑动而不能相对子弹头顶管53转动。该活动塞57上还开设有两个竖孔571和572,第一拉线54的一端穿过竖孔571连接子弹头51,另一端穿过竖孔572后打结固定。如图I所示,所述子弹头顶管53底部固定有一个收口胶塞531,在开收伞过程中,所述第一拉线54只会与收口胶塞531摩擦而不会直接与金属的子弹头顶管53摩擦,由此可避免第一拉线54容易被磨损的问题。如图I、图4和图6所示,所述上巢21还包括安装在底部的一个减震块23,该减震块23左右两侧向上延伸有夹片231,该夹片231内侧凸设有卡钩232,相应地,所述上巢21主体的侧壁上设有左右两条滑槽211,该两条滑槽211并不通至上巢21主体侧壁的底部,所述减震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自力傅勇清
申请(专利权)人:黄自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