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抽真空装置以及采用该装置的抽真空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661894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9 06: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抽真空技术,提供一种抽真空装置,该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阀门、第一真空罐、第二阀门、第二真空罐、第三阀门和真空泵。该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大大提高了抽真空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抽真空装置的抽真空方法,该方法先把第一真空罐和第二真空罐进行预抽真空,使待抽真空管路的气体先扩散到第一真空罐再扩散到第二真空罐,将待抽真空管路的大部分气体先抽出来,最后再由真空泵将所有气体抽出,这一抽真空过程由缓到急,避免待抽真空管路的软管瞬间被抽扁而影响抽真空效率。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抽真空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大大提高了抽真空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抽真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抽真空装置以及采用 该装置的抽真空方法。
技术介绍
在汽车总装生产过程中,经常用到干式法来进行液体加注,比如防冻液加注、制动液加注或助力转向液加注等,过程一般是1、抽真空;2、加注;3、回吸。其中所用的抽真空装置一般如附图I所示待抽真空管路9与真空罐12和真空泵8依次连接,连接的管路上均设有阀门来控制管路的断开与连通。这种抽真空装置对于一般的汽车加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要抽真空的汽车管路中存在软管,汽车内部的抽真空效果就会变得很差。因为一般的真空泵采用Si工作制(连续不断),非抽真空的时候,真空泵入口端的阀是关死的,这时真空泵又不能停止,这段时间的真空泵是处于做无用功状态,当需要抽真空时,阀一下打开,由于真空泵强劲的抽力,瞬间就将待抽真空管路中的软管抽扁,而滞留在软管后端的空气只能从抽扁的软管形成的两个小孔慢慢流出,使管路的径流大大减小,致使真空泵的效率低下,延长了抽真空的工作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避免将待抽真空管路中的软管瞬间抽扁、提高抽真空效率的抽真空装置以及采用该装置的抽真空方法。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抽真空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阀门、第一真空罐、第二阀门、第二真空罐、第三阀门和真空泵。工作时,将待抽真空管路通过第一阀门与所述抽真空装置连接,先关闭第一阀门,打开第三阀门和第二阀门,真空泵将第一真空罐和第二真空罐的空气抽清,使第一真空罐和第二真空罐达到真空状态,然后关闭第三阀门和第二阀门,打开第一阀门,由于第一真空罐气压很低,待抽真空管路的气体会向第一真空罐扩散,最终达到气压平衡,由于空气扩散比较平缓,且气体扩散过程中第一真空罐的气压会由低变高,待抽真空管路中的软管不会受到短时强劲的吸力而导致软管被瞬间抽扁。当第一真空罐和待抽真空管路气压达到平衡后,打开第二阀门,待抽真空真管路和第一真空罐的气体扩散到第二真空罐中,这一气体扩散过程中,待抽真空管路中的软管不会受到短时强劲的吸力而导致软管被瞬间抽扁,当待抽真空管路、第一真空罐和第二真空罐达到气压平衡后,打开第三阀门,使真空泵将剩下的气体抽清,使整个管路达到真空的状态,随后第一阀门关闭,切换下一个待抽真空的管路,进行下一个工作循环。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专利技术先对第一真空罐和第二真空罐进行预抽真空,使待抽真空管路的气体先扩散到第一真空罐再扩散到第二真空罐,将待抽真空管路的大部分气体先抽出来,最后再由真空泵将所有气体抽出,这一抽真空过程由缓到急,避免待抽真空管路的软管瞬间被抽扁而影响抽真空效率。因此,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大大提高了抽真空效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真空罐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一真空罐的容积,也大于待抽真空管路的容积。第二真空罐的体积越大,其缓冲作用越明显,因此越能提高抽真空的效率。第二真空罐的容积还与制造成本和安装空间有关,若第二真空罐的容积设计得太大则成本过高或者在狭小的工作环境难以安装。因此在设计第二真空罐的容积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使第二真空罐的容积既能达到较佳的抽真空效果,同时又能降低制造成本并与安装环境相匹配。此外,本专利技术中,第二真空罐主要起缓冲作用,使抽真空的过程由缓到急,避免待抽真空管路的软管被瞬间抽扁,因此,可以用总容积与第二真空罐相当的两个以上的真空 罐依次连接替代第二真空罐,也可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优选地,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二真空罐的容积与待抽真空管路的容积为1:1即可达到较佳的抽真空效果,同时可最大限度节约制造成本。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真空罐连接有用于排液的第四阀门和用于通入压缩空气的第七阀门。在抽真空过程中待抽真空管路含有的气雾等液体会扩散到抽真空装置中,其中大部分水雾扩散到第一真空罐中,并在第一真空罐中沉积下来,若真空泵抽入液体,会对真空泵造成损坏,若抽入的是腐蚀性液体,则对真空泵的损坏越大。因此,在第一真空罐中设有第七阀门,通入压缩空气,并设有第四阀门,将第一真空罐可能抽入的液体排出,保护真空泵,使抽真空的工作过程稳定,减少故障发生。在第一真空罐排液过程中,第一阀门始终关闭,避免压缩空气进入待抽真空管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真空罐连接有用于排液的第五阀门和用于通入压缩空气的第六阀门。尽管抽真空装置可能抽入的液体大部分停留在第一真空罐,但第二真空罐中还会存留少量的液体,为了更全面保护真空泵,因此,在第二真空罐中设有第六阀门,通入压缩空气,并设有第五阀门,将第二真空罐可能抽入的液体排出,以保护真空泵,使抽真空的工作过程更加稳定,进一步减少故障发生,在第二真空罐排液过程中,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始终关闭,避免压缩空气进入待抽真空管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和第七阀门均为电磁阀。采用电磁阀使本专利技术的阀门可实现电气控制,甚至通过外部的人机界面设定实现自动化控制,免去了人工操作,使得本专利技术的控制更加精确,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工作更加稳定。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抽真空装置抽真空的效率大大提高,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工作稳定、易维护保养。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抽真空装置的抽真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待抽真空管路通过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抽真空装置连接,然后打开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真空泵将第一真空罐和第二真空罐内的空气抽清; B、关闭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打开第一阀门,待抽真空管路的空气扩散出来填补第一真空罐; C、打开第二阀门,待抽真空管路和第一真空罐的气体扩散出来填补第二真空罐; D、打开第三阀门,真空泵将第二真空罐、第一真空罐和待抽真空管路内的空气抽出;E、关闭第一阀门,断开所述抽真空装置与待抽真空管路的连接,完成一个工作周期,回到A步骤,进行下一个工作循环。A步骤可将第一真空罐和第二真空罐抽成真空的状态;B步骤中,由于第一真空罐此时为真空的状态,形成负压,使得待抽真空管路的气体向第一真空罐扩散,这一过程可将待抽真空管路中大部分的气体抽出。由于第一真空罐产生的吸力没有真空泵产生的吸力大,而且气体向第一真空罐扩散最终达到气压平衡的过程中,待抽真空管路中的软管受到的吸力由大变小,因此待抽真空管路中的软管不会瞬间被抽扁;(步骤中由于第二真空罐此时为真空的状态,形成负压,待抽真空管路和第一真空罐的气体向第二真空罐扩散,使待抽真空管路内的空气密度进一步降低,这一扩散过程中待抽真空管路中的软管也不会瞬间被抽扁;D步骤中真空泵将剩余的气体抽出,使整个管路达到真空状态出步骤关闭第一阀门,回到A步骤进行下一个工作循环。由于在整个抽真空过程中待抽真空管路中的软管不会瞬间被抽扁,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抽真空效率大大提高。由于整个抽真空过程由缓到急,因此待抽真空管路不会受到短时强劲的吸力而瞬 间被抽扁,所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抽真空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来说,抽真空效率大大提高。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D步骤和E步骤之间还包括Dl步骤 D1、关闭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通过第七阀门、第六阀门分别给第一真空罐、第二真空罐通入压缩空气;通过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分别把第一真空罐、第二真空罐可能抽入的液体排出,然后关闭第七阀门、第六阀门、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家仁李桂健陈恒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