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迷宫斜板组合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57299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6 2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密度迷宫斜板组合分离器,属于沉淀池分离器领域,包括斜板和翼片,斜板上侧面载有多个水平方向上平行规则分布的翼片,相邻的两块斜板和相邻的两块翼片之间构成长方形的的斜管沉淀单元,相邻两块斜板的间距为15mm,斜板与水平面成66°夹角。有益效果是提高了沉淀池空间利用效率,节约占地面积减少基础建设投资,提高了沉淀排泥负荷,更利于排泥。(*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密度迷宫斜板组合分离器
技术介绍
现有沉淀池分离器大多是采用蜂窝形状的斜板,以一定倾斜角度铺设于沉淀池中,该分离器斜板间距较大,倾斜角度为60°,水流从下向上流动,污泥颗粒沉淀后通过斜板滑落至沉淀池排泥系统中,不足之处在与容易在斜板角落处产生污泥及絮体堆积,从而使排泥面积减小,增加污泥堆积,产生污泥堆积的恶性循环,加大池底的承重负荷,排泥效果差,而且占地面积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密度迷宫斜板组合分离器,能够缩短水在处理构筑物中的停留时间,增加排泥面积,大幅度提高处理效率,而且占地面积小节省投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密度迷宫斜板组合分离器,包括斜板,翼片,所述斜板上侧面载有水平方向上规则分布的翼片,相邻的两块斜板和相邻的两块翼片之间构成长方形的的斜管沉淀单元,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块斜板的间距为15mm,斜板与水平面成66°夹角。进一步,相邻的翼片间距为30_6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高密度迷宫斜板组合分离器较常规设备大大缩小了板间距,缩至15mm,从而大幅提高了沉淀池空间利用效率,混合迅速,反应时间短,沉淀池上升流速高,因此可大为缩短水在处理构筑物中的停留时间,大幅度提高处理效率,由于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主体工艺构筑物可节省投资15 20%,高密度迷宫斜板较普通斜板提高了倾斜角,达到66°,进一步提高了其排泥效果,由于结构上的优化,高密度迷宫斜板无侧向约束不积泥,从而保证小的矾花絮凝体亦可有效去除。附图说明图1为是本技术结构主体的示意图;图中1、斜板,2、翼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所示,一种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高密度迷宫斜板组合分离器,包括斜板1,翼片2,所述斜板上侧面载有多个水平方向上平行规则分布的翼片2,相邻的两块斜板I和相邻的两块翼片2之间构成长方形的的斜管沉淀单元,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块斜板的间距为15mm,斜板与水平面成66°夹角。相邻的翼片2间距为30_60mm。翼片2与斜板I采用的规格较厚的聚合物板材和支撑型材制成使其具有普通斜管和斜板无法比拟的刚度,耐重负荷,不易变形,其使用寿命在15年以上。水流通过斜板时形成3个不同区域。第一部分为主流区(沉淀区),水流为平行的层流,第二部分为涡流区(交换区),第三部分为两翼片2间区格内的环流,称旋流区(分离区)。原水进入翼片2后,一部分絮体在主流区慢慢下沉,另一部分则在交换区涡流 作用下进入旋流区,进入旋流区的絮体在旋作用下向旋流中心移动,使该处浓度增大,增加了絮体碰撞吸附的机会,以形成更大的絮体,然后下沉到斜板I面上。因此,在旋流区产生的分离已不是简单的重力分离,而是在旋流作用下的分离过程。本技术较常规设备大大缩小了板间距,缩至15mm,间距小,阻力大,更具有布水均匀不短流的优点,而且大幅提高了沉淀池空间利用效率,根据浅池理论,按照投影面积计算,沉淀池斜板布设区的单位空间水处理能力理论上为平流沉淀池池的23倍,斜管沉淀池的2. 5倍。高密度迷宫斜板组合分离器采用优质聚合物材质,具有很高的表面光洁度,且该种材料有疏水性质,不利于矾花附着,利于排泥。高密度迷宫斜板较普通斜板提高了倾斜角,达到66°,进一步提高了其排泥效果。由于结构上的优化,高密度迷宫斜板无侧向约束不积泥,从而保证小的矾花絮凝体亦可有效去除。权利要求1.一种高密度迷宫斜板组合分离器,包括斜板(I ),翼片(2),所述斜板(I)上侧面载有多个水平方向上平行规则分布的翼片(2),相邻的两块斜板(I)和相邻的两块翼片(2)之间构成长方形的的斜管沉淀单元,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块斜板(I)的间距为15_,斜板(I)与水平面成66°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高密度迷宫斜板组合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块相邻翼片(2)的间距为30-60_。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密度迷宫斜板组合分离器,属于沉淀池分离器领域,包括斜板和翼片,斜板上侧面载有多个水平方向上平行规则分布的翼片,相邻的两块斜板和相邻的两块翼片之间构成长方形的的斜管沉淀单元,相邻两块斜板的间距为15mm,斜板与水平面成66°夹角。有益效果是提高了沉淀池空间利用效率,节约占地面积减少基础建设投资,提高了沉淀排泥负荷,更利于排泥。文档编号B01D21/02GK202355875SQ201120492658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日专利技术者何文洁, 吴连伟, 李庭, 李明光, 李菲, 杨冬, 王丹 申请人:中煤(北京)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庭何文洁李明光吴连伟杨冬王丹李菲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北京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