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锁的锁体左右换向结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拆装简单方便且可靠牢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锁的锁体左右换向结构,包括锁体,所述锁体内设置有驱动方舌的离合组件,所述离合组件的前端上设有通过锁体前端的第一锁孔连接离合组件的离合内件,在离合组件的后端上设有通过锁体后端的第二锁孔连接离合组件的门内方舌打出件,所述第一锁孔与第二锁孔同轴设置,离合内件和门内方舌打出件同轴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可分离的离合内件和门内方舌打出件,拆装换向时无须将整个锁体拆开,只要将换离合内件和门内方舌打出件拆下更换,实现左右互换的功能同时能保证锁体整体结构的可靠性和牢固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锁体,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锁的锁体左右换向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锁具行业中的电子锁的锁体通常都分左右方向,在安装时如果发现方向不对,需要进行方向调整时极不方 便,要将整个锁体拆开,将内部与离合组件换向后组装起来在安装在门上,这样一拆一装不仅耗时,而且还拆装困难,如果组装不到位,又需要重新进行组装,增加了锁体安装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锁的锁体左右换向结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拆装简单方便且可靠牢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锁的锁体左右换向结构,包括锁体,所述锁体内设置有驱动方舌的离合组件,所述离合组件的前端上设有通过锁体前端的第一锁孔连接离合组件的离合内件,在离合组件的后端上设有通过锁体后端的第二锁孔连接离合组件的门内方舌打出件,所述第一锁孔与第二锁孔同轴设置,离合内件和门内方舌打出件同轴设置。本技术所述的离合内件为圆柱形结构,所述在离合内件的前端设有直径小于离合内件直径的内件凸台,在离合内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扇形突起,所述第一扇形突起活动于离合组件前端内,在下端的第一扇形突起的前端、内件凸台上设有第一滑块,所述内件凸台和离合内件上设有连通的第一孔。本技术所述的门内方舌打出件为圆柱形结构,所述在门内方舌打出件的前端设有直径小于门内方舌打出件直径的打出件凸台,在门内方舌打出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扇形突起,所述第二扇形突起活动于离合组件后端内,所述门内方舌打出件和打出件凸台上设有连通的第二孔。本技术所述的离合内件和门内方舌打出件上设有同轴设置的换向压片。本技术所述的换向压片的圆心处开有第三孔,在第三孔的下端开有第三滑动槽,所述离合内件上的第一滑块活动于第三滑动槽内,内件凸台和打出件凸台分别活动连接在第三孔内。本技术所述的换向压片与锁体上的第一锁孔和第二锁孔之间通过锁紧机构连接固定。本技术所述的锁紧机构由设置在换向压片两侧的锁耳,分别设置在第一锁孔、第二锁孔两侧的第四滑动槽、第五滑动槽,设置在第四滑动槽上的第一锁槽和设置在第五滑动槽上的第二锁槽组成。本技术所述的第四滑动槽以第一锁孔的圆心为中点斜向设置在第一锁孔的圆周上,所述第五滑动槽与第四滑动槽相对的设置在第二锁孔的圆周上,第一锁槽设置在第四滑动槽上,所述第一锁槽与锁体上端边缘平行设置,第二锁槽设置在第五滑动槽上,所述第二锁槽与锁体上端边缘平行设置。本技术所述的换向压片的外侧分别设有换向加强片,所述换向加强片通过螺丝连接固定在锁体的第一锁孔及第二锁孔上。本技术所述的换向加强片上设有第五孔,在第五孔的下端设有第六滑动槽, 在第五孔的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锁槽和第二锁槽大小相吻合的锁槽孔,在一侧锁槽孔的上端和另一侧锁槽孔的下端分别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分别卡在第四滑动槽、第五滑动槽内。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可分离的离合内件和门内方舌打出件,该件分为右开门内方舌打出件和左开门门内方舌打出件,根据门锁方向对应使,拆装换向时无须将整个锁体拆开,只要将换离合内件和门内方舌打出件拆下更换,实现左右互换的功能同时能保证锁体整体结构的可靠性和牢固性,避免非专业人员调换左右时出现问题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1是本技术电子锁的锁体左右换向结构的右开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换向加强片的内部连接结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电子锁的锁体左右换向结构的右开启分解结构示意图一。图3是本技术电子锁的锁体左右换向结构的右开启分解结构示意图二。图4是本技术电子锁的锁体左右换向结构的左开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电子锁的锁体左右换向结构的左开启分解结构示意图一。图6是本技术电子锁的锁体左右换向结构的左开启分解结构示意图二。图7是本技术的换向加强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的右开启的电子锁的锁体左右换向结构,包括锁体1,该锁体I内设置有驱动方舌2收缩或伸出的离合组件3,其中在离合组件3的前端上设有第一锁孔4,离合组件3与第一锁孔4同轴设置,在第一锁孔4的左右两侧设有以第一锁孔4的圆心为中点斜向设置的第四滑动槽23,该右侧的第四滑动槽23高于左侧的第四滑动槽23,右侧的第四滑动槽23最低点的槽边与左侧的第四滑动槽23的最高点的槽边水平设置,与锁体I的上边缘平行,在左侧的第四滑动槽23的最高点槽边设有开口向下、右侧的第四滑动槽23的最低点槽边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锁槽25,该第一锁槽25突出于第一锁孔4 ;在第一锁孔4内设有连接离合组件3的离合内件14,该离合内件14为圆柱形结构,其内部为中空,在离合内件14的前端设有直径小于离合内件14直径的内件凸台10,离合内件14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沿离合内件14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扇形突起11,该第一扇形突起11活动于离合组件5前端内,在下端的第一扇形突起11的前端、内件凸台10的周壁上设有体积小于第一扇形突起11的第一滑块12,内件凸台10和离合内件14上设有连通的第一孔13,该第一孔13为矩形孔,用于连接电子锁的把手;在离合组件3的后端上设有第二锁孔5,离合组件3与第二锁孔5同轴设置,在第二锁孔5的左右两侧设有以第二锁孔5的圆心为中点斜向设置的第五滑动槽24,该左侧的第五滑动槽24高于右侧的第五滑动槽24,左侧的第五滑动槽24最低点的槽边与右侧的第五滑动槽24的最高点的槽边水平设置,与锁体I的上边缘平行,在右侧的第五滑动槽24的最高点槽边设有开口向下、左侧的第五滑动槽24的最低点槽边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二锁槽26,该第二锁槽26突出于第二锁孔5 ;在第二锁孔5内设有门内方舌打出件6,该门内方舌打出件6连接离合组件3的后端,所述门内方舌打出件6为圆柱形结构,在门内方舌打出件6的前端设有直径小于门内方舌打出件6直径的打出件凸台15,在门内方舌打出件6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扇形突起16,所述第二扇形突起16活动于离合组件5后端内,所述门内方舌打出件6和 打出件凸台15上设有连通的第二孔18,该第二孔18为矩形孔;所述第四滑动槽23和第五滑动槽24上的倾斜方向相同,第二锁槽26、第一锁槽25设置在相同的位置上;所述离合内件14和门内方舌打出件6同轴设置并且直径相等,内件凸台10和打出件凸台15的直径相等;在离合内件14和门内方舌打出件6的前端分别设有换向压片7,该换向压片7的圆心处开有孔径与内件凸台10、打出件凸台15的直径相等的第三孔19,在第三孔19的下端开有弧形的第三滑动槽20,该第三滑动槽20的槽宽度与第一滑块12的宽度配合,离合内件14上的第一滑块12活动于第三滑动槽20内,内件凸台10、打出件凸台15活动连接在第三孔19内;所述换向压片7与锁体I上的第一锁孔4和第二锁孔5之间通过锁紧机构21连接固定,该锁紧机构21由设置在换向压片7两侧的锁耳22,分别设置在第一锁孔4、第二锁孔5两侧的第四滑动槽23、第五滑动槽24、第一锁槽25和第二锁槽26组成;当离合内件10和门内方舌打出件6安装入离合组件3内后,换向压片7的锁耳22装入第四滑动槽23和第五滑动槽24内,离合内件10侧的换向压片7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思炎,
申请(专利权)人:廖伟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