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溪铭专利>正文

喷雾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4190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喷雾机,主要在喷雾机的上座设一阀室,阀室内并设一阀座,阀座上方周壁设有阀孔,而下方内部则设一只单向阀,单向阀的周缘底部再为一弹簧所顶持。另于阀座上方的阀室周壁设一套环,套环周壁上设一与上座的进水室相通的通孔。当关闭出水口,使阀室内的水压增加而顶开上方的钢珠阀时,阀座即会同时上升,并为套环底缘所阻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达到组装方便、零件拆换容易、价格低廉的目的。(*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为一种喷雾机,主要提供一种组装方便、零件拆换容易、价格低廉的结构,在阀座内设一市售的单向阀。喷雾送水机普遍使用于车辆、家庭门窗的清洗,及果园、农田、花卉的喷药作业,而一般喷雾送水机的型式多如图4所示,由一马达带动一组加压装置50加压,将水由喷雾机51的进水壳体52引入,经由下座53、上座54的出水口541送出。由于出水口541关闭时,加压装置50仍继续加压而导致上座54压力过大损坏,或迫使压缩缸无法做动而损及马达,故于上座54内设一泄压装置,使水能自上方的泄压出水口542释出,以降低上座54内部过多的压力,故喷雾机51的泄压装置设计是极为重要的。而现有的喷雾机51的结构有多种多样,其中也已在台湾获准新型专利的,如图5所示为申请案号第七三二0一二四一号“安全阀自动泄压装置”、图6为申请案号第七六二0三四一四号的“高压动力喷雾机的自动泄压装置”第二案追加一,两者结构不同、所达功效相同,但各有其未尽完善之处。以下即针对两者的结构、动作及其缺失做一些说明如图5所示,经加压的水自上座60进水口61流入上座60的阀室62内,再经由阀座63上方顶持体631周缘的通水口632流入阀座63内,而后顶开被顶珠弹簧633顶持的内钢珠634,再流经阀座63下方的通孔635,而后自出水口64释出喷水,当出水口64关闭时,加压装置仍继续加压,故水流仍继续流入,而当阀室62内的水压超过上方压力调整簧65所设定的压力时,即会推开泄压钢珠66,使其离开挡环67的通道671,而露出空隙,使水流流经通道671再自上方的泄水口68释出,以降低阀室62内的压力,使整组阀座63受到下方阀室62的水压而上升顶持钢珠66。然而,在送水过程中由于不断对顶珠弹簧633冲压,致使弹性疲乏而无法顶撑内钢珠634而产生漏水现象,使得阀座63下方的阀室62无法蓄压,以致无法推顶钢珠634,泄压效果大打折扣,这种弹性疲乏固然为正常的物理现象,但由于顶珠弹簧633、内钢珠634设置于阀座63内,上端再以顶持体631封闭,故当单向阀的功能消失时,必须将整组阀座63汰换掉,但由于此种阀座63非标准品,无法临时自他处拆下替换,必须至经销商才能购得该产品,然使用动力喷雾机的地方多为乡村、山上,待要购回阀座,恐要经过很多天,而中间必需停顿工作,故颇不符合时效,且由于其非标准品,故价格亦颇高,对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种负担。而如图6所示的另一种喷雾机泄压结构,经加压的水自进水口71流入第一阀室72,经由阀座80上的阀孔81推开下方阀板82流入第二阀室73,而后自阀座80周缘的穿孔83流入阀座80内,再由下方的出水壳体74的通道741流出,当关闭通道741时,加压装置继续加压,当水压增至一定程度时,即会将上方的钢珠75推离间隔环76将水泄出,至此,第一阀室72内的压力便降低,而顶持于钢珠75下方的梭体84则受到第二阀室73内的压力推抵,与钢珠75一起上升。而该梭体84是依靠凸设于上方两侧的挡部841卡制于阀座80顶端,以防止梭体84落入阀座80内。当梭体84往上推顶时,又可依靠挡部841卡于间隔环76底部,作为一行程的限止。但该挡部841不论是直接穿过定位于梭体84,或者两侧分别焊于梭体84上,在加工的过程中,由于人员操纵因素或加工机械、治具本身的问题皆会造成左右两侧的挡部841倾斜不等高的情形,导致梭体84略微倾斜而无法平顺地在阀座80内升降位移。另一方面,由于其组件包括间隔环、梭体、阀座、阀板及弹簧等,构件繁多,且除了间隔环以外,其他组件需由壳体下方安装,致使装设不易。且上述两种已获准专利的喷雾机泄压结构皆有一共同点,即其用以升降顶持上方钢珠的阀体皆为特制品,损坏时非得要原厂制造的阀体才能配用,其价格昂贵且必需待购得后才能替换,而造成工作上的延宕,颇不经济。为改善上述现有喷雾机泄压结构的缺失,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喷雾机装置,它具有组装容易、价格低廉、易于更换以避免工作延误等特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良的喷雾机装置,主要于喷雾机的上座设一开口朝上的阀室,阀室上方被一具有泄水口的上壳体封闭,而上壳体顶端再接设一调整座,调整座内设一调整弹簧,以压制一钢珠阀,而该钢珠阀下方卡制于一设于阀室上方的抵环的通道,另于阀室上方一侧设有一与上座进水室相通的通道,阀室底端则设一与出水口相通的腔室,且于阀室内设有一可升降位移的阀座,阀座内设有以顶持簧顶持挡片的单向阀,另于阀座上方设有通道,通道周缘并设有数个贯穿的径向阀孔,阀座顶端并设有推杆以顶持于上方的钢珠,其特点在于阀座的通道向下一体延伸一朝下开口的容阀室,容阀室的内径较大,其内部由上而下依次套设有单向阀及弹簧,单向阀上方周缘向外凸设一水平凸缘,水平凸缘外再套设一防漏套环,而弹簧是顶持于单向阀的水平凸缘暨防漏套环下方及腔室间,另于阀室中段套设一套环,套环的顶端卡制于抵环的底缘,而底端则卡制于阀室内壁,并与阀座的下轴孔周壁保持一适当距离,且套环内径小于下方的下轴孔周壁外径,另于套环周壁设一与阀室的通道对合的径向通孔。本技术具有下列诸项优点1.组装容易由于本技术仅于阀座下方套设一单向阀、弹簧,及于阀室内套设一套环即可,且其组装方式由上而下,极易控制,其零件较现有结构为少,诸如现有结构中具挡部的梭体、阀座、阀板、弹簧等本申请皆未设置,本申请显然已减至最少程度,且现有诸多构件必须自壳体下方装设,颇为不便,相较之下,本技术由上而下的组装方式更为方便。2.不良率低由于本技术的单向阀无需经过加工、组装,可购回后直接配用,故可降低制造时因人员疏忽或机械设备所导致的不良率。3.零件易于更换,可提高经济效益由于本技术所使用的单向阀,与喷雾机其他阀口的单向阀相同,故当单向阀损坏时,即可先拆换其他单向阀使用,不致造成因等待阀座而延误工作,故可提高经济效益。4.零件价格低廉由于本技术所使用的单向阀为市售的标准品,其价格当较习用的特殊阀座便宜,不致造成消费者的负担。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外观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平面组合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外观部份剖面图。图4为现有喷雾机的外观组合示意图。图5为现有喷雾机的平面组合剖面图。图6为另一种现有喷雾机的平面组合剖面图。请同时参阅图1、2及3,本技术在喷雾机的上座10一侧设一开口朝上的阀室101,阀室101上方被一具有泄水口111的上壳体11封闭,而上壳体11顶端再接设一调整座12,调整座12内设一调整弹簧121,以压制设于上壳体11内的抵压杆13。抵压杆13下方压制一钢珠阀14,而该钢珠阀14下方卡制于一抵环15通道151上,该抵环15是设于阀室101上方,本技术的创作特点在于阀室101上方一侧设有一径向通道102,以与上座10内的进水室103相通。另于阀室101下方设一内径较小的腔室104,该腔室104与上座10的出水口105相通。另于阀室101的通道102及下方腔室104间设一可升降位移的阀座20,阶梯状的阀座20内设有相通的通道21及容阀室22。并于通道21周缘设数个贯穿的径向阀孔23。阀座20顶端并设有推杆24以推顶上方的钢珠14。而朝下开口的容阀室22内径较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的喷雾机装置,主要于喷雾机的上座设一开口朝上的阀室,阀室上方被一具有泄水口的上壳体封闭,而上壳体顶端再接设一调整座,调整座内设一调整弹簧,以压制一钢珠阀,而该钢珠阀下方卡制于一设于阀室上方的抵环的通道,另于阀室上方一侧设有一与上座进水室相通的通道,阀室底端则设一与出水口相通的腔室,且于阀室内设有一可升降位移的阀座,阀座内设有以顶持簧顶持挡片的单向阀,另于阀座上方设有通道,通道周缘并设有数个贯穿的径向阀孔,阀座顶端并设有推杆以顶持于上方的钢珠,其特征在于:阀座的通道 向下一体延伸一朝下开口的容阀室,容阀室的内径较大,其内部由上而下依次套设有单向阀及弹簧,单向阀上方周缘向外凸设一水平凸缘,水平凸缘外再套设一防漏套环,而弹簧是顶持于单向阀的水平凸缘暨防漏套环下方及腔室间,另于阀室中段套设一套环,套环的顶 端卡制于抵环的底缘,而底端则卡制于阀室内壁,并与阀座的下轴孔周壁保持一适当距离,且套环内径小于下方的下轴孔周壁外径,另于套环周壁设一与阀室的通道对合的径向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溪铭
申请(专利权)人:张溪铭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