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药领域,公开了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3区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在制备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3区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在动物体内具有显著地抑制周期性血流减少(CFRs)作用,不但抑制血浆VWF与胶原的结合,也抑制瑞斯脱霉素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此外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3区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与VWF有很高的亲和力,在猕猴体内抗血栓药效作用保持较宽的时间窗,而且对猕猴体内血小板数、出血时间不延长以及凝血功能不影响,作为抗血栓药物没有出血副作用。其中,所述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3区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为保藏编号为CGMCC?NO.2501的杂交瘤细胞株SZ-125分泌的单克隆抗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3区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在制备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血栓(thrombi),是指在人体血管内形成的血块,血栓形成(thrombosis)是指血管内形成血凝块的过程,血栓形成是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避免个体在遭遇创伤时过量的血液溢出。人体同时存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因素,防止血栓无限制扩大和异常的血栓形成,即抗凝系统。当血栓完成了止血后,体内还存在清除血栓的纤溶机制,纤溶激活物/纤溶抑制物调解体内的纤溶活性。这样,止血与抗凝,纤溶与抗纤溶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平衡,保证了人体内的血液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能够在血管内正常流动,既不形成血栓,也不出血,在创伤时形成血栓止血,止血后血栓又能够被清除。但如果上述机制失衡,血栓形成过多堵塞官腔则成为血栓性疾病,血管内所形成的血栓随着血液流动的方向飘落,当遇到直径小于血栓的血管时引起血管堵塞即栓塞(embolism)。由于这两个过程是相互关联的,故临床上将其一并称作血栓栓塞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及人口的老龄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1500万人死于血栓栓塞性疾病,我国每年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人数近1000万,其中病死人数高达100万,致残率也很高。此外,血栓栓塞性疾病容易引发心肌梗死、卒中、外周动脉疾病、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深入研究血栓形成机制以及开发抗血栓新靶点的创新药物是目前医药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对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分子机制研究促进了分子靶向药物的发展,其中以针对血小板糖蛋白(GP) Ilb/IIIa的单克隆抗体阿昔单抗(abciximab, Reopro)为代表,临床应用已取得了良好的抗血栓治疗效果。然而,由于阿昔单抗也存在引起严重出血的潜在危险,特别是在亚洲人群中出血副作用更严重,还未在亚洲推广应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为了克服抗血栓药物的缺陷,近来抗血小板粘附作为新的抗血栓治疗手段正在兴起,人们试图通过抑制胶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GPIb轴来阻断血小板与胶原的起始粘附,即在血栓形成早期阶段阻止血小板的黏附和活化,以达到既能对抗血栓形成,又能减少出血的危险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3区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的新应用,即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3区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SZ-125在制备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血栓形成是由血小板在血管受损部位的粘附开始的。血小板粘附是血小板表面膜受体与暴露的血管内皮下细胞外基质蛋白,如VWF,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玻璃连接蛋白和层连接蛋白等结合完成的。血小板粘附后形成单层血小板,随后,血小板被激动剂如肾上腺素,ADP,胶原蛋白或凝血酶等激活。激活的血小板在膜表面暴露出GPIIb a /IIIa受体,纤维蛋白原与之结合后介导血小板聚集。GPIIb a/IIIa与其他黏附蛋白如VWF等结合后也可引起血小板交叉结合和聚集。由此可见,VWF分子与胶原的结合所引起的血小板粘附是血栓形成的初始途径。因此VWF成了治疗性药物受人瞩目的祀点。 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制备了针对胶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GPIb轴新靶点的双功能单克隆抗体SZ-123和SZ-125,已在申请号为CN200910027568. I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体外试验研究表明,双功能单克隆抗体SZ-123和SZ-125不仅抑制胶原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相互作用,也抑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与血小板GPIb的相互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高剪切状态下,SZ-123和SZ-125在体外抑制血小板在胶原表面上的粘附作用,体外试验显示了巨大抗血小板粘附的潜力。然而体外实验只是基础实验,影响因素简单,实验结果只能作为初期筛查,无法推用到复杂的动物及人类。为了进一步研究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3区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SZ-123和SZ-125在体内的抗血栓作用药用价值,本专利技术采用我们选取更接近人类的动物-猕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动脉血栓Folts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不同剂量的单克隆抗体SZ-125,将单克隆抗体SZ-125静脉给药,然后观察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抗血栓的效果,用超声血流仪监测动物血管损伤部位给药前后周期性血流减少CFR值,统计给药前后各I小时内CFRs次数的改变,其中,所述单克隆抗体SZ-125为保藏编号为CGMCC NO. 2501的杂交瘤细胞株SZ-125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结果显示猕猴每公斤体重分别静脉注射给药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3区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SZ-1250. lmg、0. 3mg和0. 6mg后,与阴性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Omg/Kg)比较,给药后三组试验动物均能显著抑制周期性血流减少(CFR)值(P<0.01)。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3区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SZ-125在猕猴体内分别给药0. lmg、0. 3mg和0. 6mg/Kg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具有显著地抑制CFRs作用(P < 0. 01),并且单克隆抗体SZ-125对猕猴的CFRs抑制作用在猕猴体内是剂量依赖性地,而且当给药剂量达到0. 6mg/Kg时几乎能完全抑制CFRs值。采用相同方法,将单克隆抗体SZ-123静脉给药,观察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抗血栓的效果,结果与静脉给药单克隆抗体SZ-125结果相似。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3区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在制备周期性血流减少抑制剂中的应用。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观察了单克隆抗体SZ-125对猕猴体内血浆VWF与胶原的结合的影响,结果显示在0. lmg/Kg剂量组中,在给药15分钟到I小时内,SZ-125抑制其血浆VWF与胶原结合分到达50%。在0. 3mg/Kg和0. 6mg/Kg剂量组,给药5分钟其抑制率就接近100% (到达最高值是85%和94% ),在2小时以内其抑制率分别保持在80%和92%以上。而在0. 6mg/Kg剂量组中,给药24小时还有44%抑制率。结果表明本专利技术所述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3区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SZ-125在动物体内具有明显的抑制血浆VffF与胶原的结合的作用。采用相同方法,观察单克隆抗体SZ-123对猕猴体内血浆VWF与胶原的结合的影响,结果与静单克隆抗体SZ-125结果相似。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3区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在制备周期性血流减少抑制剂中的应用。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通过观察单克隆抗体SZ-125对猕猴体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检测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3区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对瑞斯脱霉素(Ristoceti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在给药单克隆抗体SZ-1250. Img/Kg、0. 3mg/Kg和0. 6mg/Kg的不同剂量后,与给药前比较,给药15分钟和30分钟就到达血小板聚集最大抑制率,给药I小时后,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开始下降,在2小时以内其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分别降至20%以下。表明本专利技术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3区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SZ-125在动物体内具有抑制瑞斯脱霉素(Ristocetin)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采用相同方法,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益明,阮长耿,季顺东,江淼,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