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可掀式连动机构,包含:第一板件、第二板件、摆动板、第一枢轴、第二枢轴、及第三枢轴;其中第一板件包含一上表面;第二板件包含朝向第一板件上表面的一下表面及一夹掣限位结构,夹掣限位结构设置于下表面,且具有相对的二夹掣面;第一枢轴枢接第二板件及第一板件;第二枢轴枢接摆动板及第一板件;第三枢轴设置于夹掣限位结构内以枢接摆动板及第二板件,其中,第三枢轴具有一端部,可滑动地夹掣于二夹掣面间。借此,当第二板件相对于第一板件掀起时,第二板件依据第一枢轴转动,摆动板依据第二枢轴转动,且第三枢轴的端部于夹掣限位结构内滑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ー种可掀式连动机构,特别是ー种具有夹掣限位结构的可掀式连动机构。
技术介绍
具有显示器的手持式装置(例如行动电话、笔记型电脑、携帯型游戏机等)常会将其显示器与本体借由ー枢纽结构(hinge structure)相连接,该枢纽结构借由弹簧与凸轮的组合,使得显示器可相对本体旋转。随着手持式装置薄型化的趋势,手持式装置中的电子元件及机械元件的体积都需大幅缩减,枢纽结构的体积势必也需缩减。然而,当枢纽结构的体积缩减时,枢纽结构中的凸轮在长时间使用下容易磨损,使得枢纽结构的可靠度降低。此外,凸轮的体积缩减将会使得凸轮制造不易,进而提高凸轮的制造成本。由上述可知,枢纽结构较不适合电子产品的薄型化。请參阅图11,除了上述缺失外,已知的枢纽结构20与手持式装置的电路板21结合时,枢纽结构20会占据电路板21大量的空间;被枢纽结构20占据的电路板21的空间将无法供其他电子元件设置,且有碍于电路板21体积的缩減。电路板21体积难以缩减时,手持装置也就难以薄型化。有鉴于此,提供一种适合手持式装置薄型化的显示器与本体的连动机构(linkagemechanism),乃为此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可掀式连动机构,其可连接两物体,以利于其中一物体可相对另一物体掀起及盖合。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可掀式连动机构,其体积易于缩减,因此较适合于手持式装置的薄型化。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可掀式连动机构,包含一第一板件、一第二板件、ー摆动板、一第一枢轴、一第二枢轴、及一第三枢轴;其中,第一板件包含一第一上表面及与第一上表面相对的ー第一下表面;第二板件包含一第二上表面、与第二上表面相对的ー第ニ下表面及一夹掣限位结构,第二下表面朝向第一板件的第一上表面,夹掣限位结构设置于第二下表面,且具有相対的ニ夹掣面;第一枢轴枢接第二板件及第一板件;第二枢轴枢接摆动板及第一板件;第三枢轴设置于夹掣限位结构内以枢接摆动板及第ニ板件,第三枢轴具有一端部,可滑动地被夹掣于ニ夹掣面间。借此,当第二板件相对于第一板件掀起吋,第二板件依据第一枢轴转动,摆动板依据第二枢轴转动,且第三枢轴的端部于夹掣限位结构内,自ー第一位置滑动至ー第二位置。为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以较佳的实施例配合所附图式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夹掣限位结构及第三枢轴的端部的放大详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盖合状态时的平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平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另一平面不意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于盖合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立体组合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于盖合状态时的立体组合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于盖合状态的俯视平面图;以及图11为已知的枢纽结构与电路板结合的俯视平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本专利技术』I、2可掀式连动机构11第一板件111第一上表面112第一下表面113 缺ロ12第二板件121第二上表面122第二下表面123夹掣限位结构1231、1232 夹掣面1233 悬臂板1234 凸块1235 定位槽124 导轨13摆动板131 缺ロ14第一枢轴141 第一轴线15第二枢轴151 第二轴线16第三枢轴161 端部162第三轴线17滑动板18电路板『已知』20枢纽结构21电路板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參阅图1及图2,其为本专利技术的可掀式连动机构(tiltable linkagemechanism)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立体组合图及立体分解图。该可掀式连动机构I包括一第一板件11、一第二板件12、一摆动板13、一第一枢轴14、一第二枢轴15、及一第三枢轴16 ;以下将依序说明可掀式装置I的各构件。第一板件11可用以连接可掀式连动机构内的其它元件,例如手持式装置的本体下半部,其通常会具有ー输入装置,例如实体的QWERTY键盘。第一板件11可为ー板状结构,其包含一第一上表面111、与第一上表面111相対的一第一下表面112及ー缺ロ 113。缺ロ113从第一上表面111延伸至第一下表面112,其用以容置摆动板13。第二板件12可用以连接可掀式机构内的其它元件,例如手持式装置的本体上半部,其通常会具有ー显示器,用以显示相关信息给使用者,并与使用者产生互动,例如具有触控输入功能。第二板件12也可为ー板状结构,其包含一第二上表面121、与第二上表面121相対的一第二下表面122及ニ対称的夹掣限位结构123。第二下表面122朝向第一板件11的第一上表面111。请參阅图3,ニ夹掣限位结构123则是固定地设置于第二下表面122上,且各包含相分隔及相对(face to face)的ニ夹掣面1231、1232,以定义出ー夹掣空间,于外观上形成一『倒U』字型。ニ夹挚面1231、1232的形成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是借由一悬臂板1233及ー凸块1234来形成的。详言之,夹挚限位结构123包括相分隔的悬臂板1233及凸块1234,悬臂板1233可从第二下表面122 —体地延伸出,而凸块1234固定在第二下表面122 ;悬臂板1233形成夹掣面1231,而凸块1234形成夹掣面1232。此外,两夹掣面1231、1232的其中ー个可形成多个定位槽1235,以供后述的第三枢轴16的端部161容置及限位。本实施例的定位槽1235形成于凸块1234的夹掣面1232上,且其数目为两个。而所述定位槽1235可提供使用者于操作上述可掀式连动机构吋,能感受到更清晰的段落感(click feeling)。请复參阅图I及图2。摆动板13也是ー板状结构,其形状可对应第一板件11的缺ロ 113的轮廓。另,摆动板13可具有ニ対称的缺ロ 131,分别凹设于摆动板13的左右两侧面上,并且延伸至摆动板13的前侧面。缺ロ 131可用以容置夹掣限位结构123。上述第一板件11、第二板件12及摆动板13之间的连接则是借由下述的第一枢轴14、第二枢轴15及第三枢轴16来达成。详言之,第一枢轴14可枢接第二板件12及第一板件11,使得第二板件12可依据第一枢轴14而相对第一板件11转动。第二枢轴15可枢接摆动板13及第一板件11,使得摆动板13可依据第二枢轴15而相对第一板件11转动。而第三枢轴16可设置于夹掣限位结构内123,以枢接摆动板13及第ニ板件12,使得摆动板13可依据第三枢轴16而相对第ニ板件12 (及夹掣限位结构123)转动。请复參阅图3,第三枢轴16具有一端部161,其直径大于ニ夹掣面1231、1232之间的间距,并且伸入于ニ夹掣面1231、1232所形成的夹掣空间,被ニ夹掣面1231、1232夹掣住。此外,随着摆动板13相对夹掣限位结构123转动,端部161可在ニ夹掣面1231、1232间滑动。換言之,第三枢轴16的端部161为可滑动地被夹掣于该ニ夹掣面12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哲宏,刘大维,
申请(专利权)人: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