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及其工作方法,所述设备包括左支撑板、右支撑板、左驱动杆、右驱动杆、动力机构、左调节杆、右调节杆和外壳;其中,左、右支撑板分别经左、右驱动杆与用于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配合连接,左调节杆的一端与外壳的左侧内壁配合连接,另一端与左驱动杆配合连接,以支撑所述左驱动杆,右调节杆的一端与外壳的右侧内壁配合连接,另一端与右驱动杆配合连接以支撑右驱动杆。所述设备具有内支撑工装,可以使纵向焊缝焊接引起的凹凸变形小于2mm;所述设备内支撑距离可调,针对不同型号的大臂筒体纵向焊缝的焊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所述设备使用方法简单,操作简便,可以人工或自主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撑工装设备,尤其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目前起重机大臂筒体一般采用上下U型槽板焊接而成,焊缝形式为对接焊缝,采用手工焊打底,MAG焊焊接剩余的焊缝。由于焊接热输入大,大臂筒体薄,容易产生焊接变形。具体地,现有大臂筒体纵向焊缝焊接工装存在以下问题 采用两端支撑工装,筒体中央位置没有内支撑,导致中央位置焊接凹凸变形,筒体焊缝侧直线度大于4mm。采用两端支撑和外部支撑工装的复合支撑,由于纵向焊缝引起收缩变形,中央位置容易产生焊接变形,筒体焊缝侧直线度大于4_。采用外部支撑工装的复合支撑,由于纵向焊缝引起收缩变形,中央位置容易产生焊接变形,筒体焊缝侧直线度大于4_。上述(1),(2),(3)情况下,采用手工焊,或MAG焊,或手工焊打底加MAG焊工艺,纵向焊缝焊接后沿焊缝容易产生凹凸变形,筒体焊缝侧直线度大于4_。大臂筒体内部局部采用贴板加强,贴板与筒体间采用断续焊,焊接方法为手工焊或MAG焊,单位长度热输入大,容易导致焊接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起重机大臂筒体焊缝侧焊接变形超差问题的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为实现上述目的,所述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其特点是包括左支撑板、右支撑板、左驱动杆、右驱动杆、动力机构、左调节杆、右调节杆和外壳;其中,左、右支撑板分别经左、右驱动杆与用于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配合连接,左调节杆的一端与外壳的左侧内壁配合连接,另一端与左驱动杆配合连接,以支撑所述左驱动杆,右调节杆的一端与外壳的右侧内壁配合连接,另一端与右驱动杆配合连接以支撑所述右驱动杆进一步的,所述内支撑工装设备还包括控制按钮,以控制所述动力机构。进一步的,所述左、右支撑板纵向长度为300mnT600mm。进一步的,所述内支撑工装设备还包括固连在所述外壳底部的移动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的工作方法,所述工作方法为,将所述内支撑工装设备置于起重机大臂筒体内部;根据大臂筒体的装配尺寸调整左、右调节杆;启动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为左、右驱动杆提供动力,使分别与左、右驱动杆配合连接的左、右支撑板与大臂筒体内壁的左右焊缝紧密配合,所述左、右驱动杆采用连杆机构锁紧;将多个所述内支撑工装设备等间距地设置于所述起重机大臂筒体的内部;焊接大臂筒体内壁的左右焊缝;在焊接完成后,关闭动力机构,处于锁紧状态的左、右驱动杆自动释放,左、右调节杆与大臂筒体内壁分离;将所述内支撑工装设备从大臂筒体内部移除。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机构为气动机构、液压驱动机构或电机驱动机构。进一步的,焊接过程中采用的焊接方法为在水平位置进行左、右纵向焊缝分段交替焊接、或在横焊位置进行左、右纵向焊缝同步焊接。进一步的,在焊接完成后,通过固连在所述外壳底部的移动轮移除所述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增加了 筒体中央内支撑工装,可以显著降低纵向焊缝焊接引起的凹凸变形,使凹凸变形小于2mm;所述内支撑工装设备内支撑距离可调,对不同型号起重机大臂筒体,特别是第四级或第五级大臂筒体纵向焊缝的焊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所述内支撑工装设备使用方法简单,操作简便,同时可以人工移动或自主移动。附图说明图I示出了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图I示出了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内支撑工装设备包括左支撑板3、右支撑板4、左驱动杆5、右驱动杆6、动力机构2、左调节杆7、右调节杆8和外壳9 ;其中,左支撑板3、右支撑板4分别经左驱动杆5、右驱动杆6与用于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2配合连接,左调节杆7的一端与外壳9的左侧内壁配合连接,另一端与左驱动杆5配合连接,以支撑所述左驱动杆5,右调节杆8的一端与外壳9的右侧内壁配合连接,另一端与右驱动杆6配合连接以支撑所述右驱动杆6。进一步的,所述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还包括控制按钮1,以控制所述动力机构2。进一步的,所述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还包括固连在所述外壳9底部的移动轮13。进一步的,所述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的内支撑距离可调,所述左支撑板3、右支撑板4纵向长度为300mnT600mm。所述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的工作方法为,将所述内支撑工装设备置于起重机大臂筒体12内部;根据大臂筒体12的装配尺寸调整左调节杆7、右调节杆8 ;启动动力机构2,所述动力机构2为左驱动杆5、右驱动杆6提供动力,使分别与左驱动杆5、右驱动杆6配合连接的左支撑板3、右支撑板4与大臂筒体12内壁的左右焊缝紧密配合,所述左驱动杆5、右驱动杆6采用连杆机构锁紧;将多个所述内支撑工装设备等间距地设置于所述起重机大臂筒体12的内部;焊接大臂筒体12内壁的左侧焊缝10、右侧焊缝11 ;在焊接完成后,关闭动力机构2,处于锁紧状态的左驱动杆5、右驱动杆6自动释放,左调节杆7、右调节杆8与大臂筒体12内壁分离;将所述内支撑工装设备从大臂筒体12内部移除。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机构2为气动机构、液压驱动机构或电机驱动机构。进一步的,焊接过程中采用的焊接方法为在水平位置进行左、右纵向焊缝分段交替焊接、或在横焊位置进行左、右纵向焊缝同步焊接;所述焊接方式包括手工焊接、MAG焊接或手工和MAG混合焊接。进一步的,所述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可借助固连在所述外壳9底部的移动轮13移除。进一步的,所述内支撑工装设置可以实现大臂筒体12纵向焊缝引起的凹凸变形小于2mm 。权利要求1.一种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支撑板、右支撑板、左驱动杆、右驱动杆、动力机构、左调节杆、右调节杆和外壳;其中,左、右支撑板分别经左、右驱动杆与用于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配合连接,左调节杆的一端与外壳的左侧内壁配合连接,另一端与左驱动杆配合连接,以支撑所述左驱动杆,右调节杆的一端与外壳的右侧内壁配合连接,另一端与右驱动杆配合连接以支撑所述右驱动杆。2. 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支撑板的纵向长度为300mnT600mm。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连在所述外壳底部的移动轮。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内支撑工装设备置于起重机大臂筒体内部;根据大臂筒体的装配尺寸调整左、右调节杆;启动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为左、右驱动杆提供动力,使分别与左、右驱动杆配合连接的左、右支撑板与大臂筒体内壁的左右纵向焊缝紧密配合,所述左、右驱动杆采用连杆机构锁紧;将多个所述内支撑工装设备等间距地设置于所述起重机大臂筒体的内部;焊接大臂筒体内壁的左右焊缝;在焊接完成后,关闭动力机构,处于锁紧状态的左、右驱动杆自动释放,左、右调节杆与大臂筒体内壁分离;将所述内支撑工装设备从大臂筒体内部移除。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起重机大臂筒体移动式柔性内支撑工装设备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为气动机构、液压驱动机构或电机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皓,匡俊,杨晋慧,马玉顺,秦海瑞,张春晖,李勇志,李培麟,杜艳青,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狮百盛焊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东方海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