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底炉的烟气余热回收锅炉,包括余热锅炉本体,余热锅炉本体采用横向冲刷水平通道卧式结构,且余热锅炉本体按照烟气的流向依次分体设置成前置蒸发区、过热区、后置蒸发区以及后部低温受热面,同时后部低温受热面分区设置成两并行的软水加热区,烟气从后置蒸发区输出后择一地输入两软水加热区;前置蒸发区、过热区、后置蒸发区以及两软水加热区的烟气流道内分别对应地安装前置蒸发器、过热器、后置蒸发器以及软水加热器;所述前置蒸发器、过热器、后置蒸发器以及软水加热器均为小直径厚壁蛇形管热交换器。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合理的系统布置及结构设计解决锅炉因积灰传热效果低,锅炉运行易积灰以及锅炉运行不稳定等问题。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合理的系统布置及结构设计解决锅炉因积灰传热效果低,锅炉运行易积灰以及锅炉运行不稳定等问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余热回收锅炉,其用于转底炉的烟气余热回收。
技术介绍
钢厂内含有大量的含铁粉尘,这些粉尘一般作为其他衍生物的原料使用,如作水泥的原料;随着科技发展以及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发展深入,这些粉尘则作为炼铁的原料使用,转底炉直接还原铁系统也成为钢厂ー种必需的エ艺装备。转底炉在运行过程中释放出大量高温烟气,烟温在1200°C左右,这种烟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烟气余热发电的首选。由于转底炉入炉的原料成分不同,转底炉排出的烟气含尘成分和量也不同,一般烟气灰尘含量在20-30g/Nm3左右,针对国内运行转底炉的实际情況,主要表现在1、锅炉受热面积灰严重,而且随着温度的变化,尘中各种成分也不同。2、积在受热面上的灰坚硬, 难以处理,影响传热效果。3、在低温段特别温度小于350°C灰尘更难处理,经常将烟气通道堵塞,导致系统停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转底炉的烟气余热回收锅炉,其以合理的系统布置及结构设计解决锅炉因积灰传热效果低,锅炉运行易积灰以及锅炉运行不稳定等问题。为实现以上的技术目的,本技术将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种转底炉的烟气余热回收锅炉,包括余热锅炉本体,所述余热锅炉本体采用横向冲刷水平通道卧式结构,且余热锅炉本体按照烟气的流向依次分体设置成前置蒸发区、 过热区、后置蒸发区以及后部低温受热面,同时后部低温受热面分区设置成两并行的软水加热区,烟气从后置蒸发区输出后择一地输入两软水加热区;前置蒸发区、过热区、后置蒸发区以及两软水加热区的烟气流道内分别对应地安装前置蒸发器、过热器、后置蒸发器以及软水加热器;所述前置蒸发器、过热器、后置蒸发器以及软水加热器均为小直径厚壁蛇形管热交換器,且各热交換器的小直径厚壁蛇形管垂直地悬吊于余热锅炉本体的烟气流道内,同时各热交換器的小直径厚壁蛇形管的下部设置用于清除烟尘的机械振打装置。所述后置蒸发器包括两组以上的蒸发器,各组蒸发器的进ロ均通过相应的进ロ集箱与強制循环泵的出口连接,且各组蒸发器所对应的进ロ集箱通过强制循环管沿着烟气的流向顺序串联,而各组蒸发器的出口均通过对应的出口集箱经汽水引出管与汽包相连,所述汽包的蒸汽输出管与过热器的进ロ相连,而汽包的除氧冷凝水出口通过软水加热器的冷源通道后与余热锅炉汽包连接。所述机械振打装置包括振打器以及振打杆,所述振打杆的一端与振打器的输出端连接,而振打杆的另一端则与热交換器的小直径厚壁蛇形管固定,且振打器安装在余热锅炉本体的炉墙外,同时振打器配置有定时器。根据以上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的有益效果I、本技术将余热锅炉进行模块化生产,则安装时只需进行现场吊装和相关管路及辅机连接,安装工作量小,安装质量得到了保证;2、本技术采用小直径厚壁蛇形管热交換器进行转底炉的烟气余热回收,一方面可以获得最佳的传热效果和最低的烟气阻力,使得锅炉结构变得非常紧凑,体积小,重量轻,节省锅炉初投资;另外,锅炉管子垂直布置,烟尘不易积在管子上;蛇形管垂直布置,上部悬吊,下部自由膨胀,完全解决受热面受热膨胀的问题的同时有利于机械振打清灰装置的安装和运行;3、本技术所述后部低温受热面分区设置成两并行的软水加热区,因此,本专利技术为双通道设计,同吋,烟气从后置蒸发区输出后择一地输入两软水加热区,则本专利技术可以在其中一个软水加热区进行烟气换热处理,而对余下的另ー个软水加热区进行修整。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所述转底炉的烟气余热回收锅炉结构示意图(其中,不包括软水加热区);图2是图I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转底炉的烟气余热回收锅炉的软水加热区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左视图;图5是图3的俯视图;图I至图5中余热锅炉本体I ;前置蒸发器2 ;过热器3 ;第一后置蒸发器41 ;第二后置蒸发器42 ;第三后置蒸发器43 ;第四后置蒸发器44 ;机械振打装置5 ;第一省煤器61 ; 第二省煤器62 ;第三省煤器63 ;第四省煤器64 ;汽包7。具体实施方式附图非限制性地公开了本技术所涉及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I至5所示,本技术所述转底炉的烟气余热回收锅炉,包括余热锅炉本体,所述余热锅炉本体采用横向冲刷水平通道卧式结构,且余热锅炉本体按照烟气的流向依次分体设置成前置蒸发区、过热区、后置蒸发区以及软水加热区,且前置蒸发区、过热区、 后置蒸发区以及软水加热区的烟气流道内分别对应地安装前置蒸发器、过热器、后置蒸发器以及软水加热器;所述前置蒸发器、过热器、后置蒸发器以及软水加热器均为小直径厚壁蛇形管热交換器,本技术中,所采用的热交換器蛇形管的管径不大于38_,管壁厚不小于4mm,软水加热器选用省煤器,且本技术采用了三组省煤器;且各热交換器的小直径厚壁蛇形管垂直地悬吊于余热锅炉本体的烟气流道内,同时各热交換器的小直径厚壁蛇形管的下部设置用于清除烟尘的机械振打装置。所述后置蒸发器包括两组以上的蒸发器,附图中采用四组蒸发器,即第一后置蒸发器41、第二后置蒸发器42、第三后置蒸发器43、第四后置蒸发器44,各组蒸发器的进ロ均通过相应的进ロ集箱与強制循环泵的出口连接,且各组蒸发器所对应的进ロ集箱通过强制循环管沿着烟气的流向顺序串联,而各组蒸发器的出 ロ均通过对应的出口集箱经汽水引出管与汽包相连,所述汽包的蒸汽输出管与过热器的进ロ相连,而汽包的除氧冷凝水出口通过软水加热器的冷源通道后与余热锅炉汽包连接。各组蒸发器的进ロ处皆安装节流孔板。所述余热锅炉本体的烟气流道内的烟气流速不超过 7. Om/s。所述机械振打装置包括振打器以及振打杆,所述振打杆的一端与振打器的输出端连接,而振打杆的另一端则与热交換器的小直径厚壁蛇形管固定,且振打器安装在余热锅炉本体的炉墙外,同时振打器配置有定时器,所述振打器市售即可。综上所述,可知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I、余热锅炉采用横向冲刷水平通道卧式结构布置,烟气从锅炉前部进入依次通过前置蒸发区、过热器、蒸发区、省煤器(软水加热器)后从后部排出;这样方便于烟气在流动过程中排灰。2、锅炉水循环方式为强制循环。强制循环系统具有可靠性强,稳定性好,操作维护方便等优点;采用强制水循环整个锅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采用强制水循环方便于机械振打装置的安装。3、锅炉蒸发区由多组蒸发器组成,蒸发器垂直放置在烟道内;蒸发器由进出口集箱及多组顺列蛇行管组成;在每根蛇形管的进ロ处装设节流孔板。蒸发区进ロ集箱与強制循环泵的出口相连接,多组蒸发器的进ロ集箱通过强制循环管沿着烟气方向从前到后串联在一起;蒸发器的出口集箱通过汽水引出管与汽包相连,形成简单可靠的强制循环管路。4、锅炉整体采用积木式结构,锅炉的过热器、蒸发区、省煤器以及锅炉外壳全部在制造厂内组成模块,安装时只需进行现场吊装和相关管路及辅机连接,安装工作量小,安装质量得到了保证。5、锅炉外壳采用钢板和型钢焊接,密封性能好,可将锅炉漏风降至最低,減少锅炉漏风热损失,提高锅炉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引风机的电耗。6、受热面采用小直径厚壁管错列布置来获得最佳的传热效果和最低的烟气阻力, 使得锅炉结构变得非常紧凑,体积小,重量轻,节省锅炉初投资;7、锅炉管子垂直布置,烟尘不易积在管子上;蛇形管垂直布置,上部悬吊,下部自由膨胀,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祥斌,陈长景,张兰芳,许荣政,曹华,杨成,张杰,许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市锅炉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