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绕线装置以及线圈绕线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588497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0 2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线圈绕线装置以及线圈绕线方法,能够容易地改变调整由内侧连接线连结的第一及第二线圈的圈数,并防止形成线圈时被导出的线材的张力发生变动。线圈绕线装置具备:以恒定的张力导出线材(11)的线材导出器(50);卷绕从线材导出器导出的线材的蓄线线轴(70);对从线材导出器导出的线材或从蓄线线轴松开而导出的线材进行旋转卷绕的缠绕夹具(21);在缠绕夹具卷绕从线材导出器(50)导出的线材时,将蓄线线轴(70)固定于缠绕夹具(21)并使蓄线线轴与缠绕夹具一起旋转的连结机构(71);使蓄线线轴相对于缠绕夹具移动,由此对从蓄线线轴(70)导出的线材赋予恒定的张力的张力赋予装置(91)。优选利用流体压缸(92)使蓄线线轴(70)向离开缠绕夹具(21)的方向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卷绕始端和卷绕终端能够在同一绕线层配线的。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应对电机的小型化的线圈,多采用由所谓的α卷(或者称作“外外卷”) 构成的线圈,该α卷形成为紧密地卷绕线材而不会在绕线层之间形成无用的间隙,并且将线材的卷绕始端和卷绕终端在同一绕线层配线。作为该α卷的线圈,公知有双列螺旋式线圈,该双列螺旋式线圈具有将线材卷绕成螺旋状的第一、第二线圈、和将该第一、第二线圈的内周端部彼此连结的内侧连接线。而且作为这样的双列螺旋式线圈的制造装置,提出了以下装置,该装置具备第一及第二绕线轮,该第一及第二绕线轮间隔两根线材量的间隙而对置,并在卷芯的周围向互相相反的方向旋转;绕线供给部,其向第一绕线轮的引导槽或孔导出线材;蓄线部,其以卷绕状态蓄积线材并向第二绕线轮的引导槽或孔导出该线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该制造装置中,相对于卷芯的外周以线材的任意位置为线头,使第一及第二绕线轮向互相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将从上述线头的位置向两侧延伸的线材同时向互相相反的方向卷绕于卷芯,从而在该卷芯的外周形成沿该卷芯的轴向成为两层的绕线部。而且通过从各绕线部的外周导出线材,能够比较容易地制造出将线材的卷绕始端和卷绕终端从最外周的同一绕线层弓I出的双列螺旋式线圈。并且,在上述线圈的制造装置中,作为向第二绕线轮的引导槽或孔导出线材的蓄线部,公开了具有蓄线用卷筒、和使相对于该蓄线用卷筒的反转具有规定的转矩的反张力器的结构。利用带将该蓄线用卷筒与反张力器连结以使它们互相连动,在使蓄线用卷筒反转来导出通过蓄线用卷筒的正转而以卷绕状态被蓄积的线材时,利用反张力器对该蓄线用卷筒赋予规定的转矩,由此对从该卷筒导出的线材赋予恒定的张力。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10-154626号公报(段号“0010”、“0011”以及“0019”)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的线圈的制造装置中,由于使第一及第二绕线轮独立于卷芯而向互相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虽然适于制造第一及第二线圈双方的圈数相同的双列螺旋式线圈,但是难以制造第一线圈的圈数与第二线圈的圈数不同的线圈。即,例如存在以下缺陷使第一线圈在卷芯的轴向上为多层而大幅度地增加其圈数,但另一方面无法使第二线圈成为单层的螺旋线圈,因此能够制造的线圈局限于由相同圈数构成的第一及第二线圈通过内侧连接线连结而成的双列螺旋式线圈。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I的线圈的制造装置中,虽然形成为使蓄线用卷筒反转来导出线材时利用反张力器赋予恒定的张力,但是当将蓄积于蓄线用卷筒的线材从该蓄线用卷筒松开而导出时,由卷绕的线材构成的外径逐渐减小。虽然反张力器是对蓄线用卷筒赋予恒定转矩的部件,但是在该蓄线用卷筒的转矩恒定的情况下,若线材被导出而使得由卷绕的线材构成的外径减小时,则存在对从其外周导出的线材所赋予的张力逐渐增加而使该张力发生变动的缺陷。该张力的变动成为使所形成的线圈上的线材的贴紧程度产生差异从而使线材的占空系数降低的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分别对由内侧连接线连结的第一及第二线圈的圈数进行改变调整的。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形成线圈时所导出的线材的张力发生变动的。本专利技术的线圈绕线装置具备线材导出器,其以恒定的张力导出线材;蓄线线轴, 其卷绕从上述线材导出器导出的线材;缠绕夹具,其对从线材导出器导出的线材或从蓄线线轴松开而导出的线材进行旋转卷绕;连结机构,其在上述缠绕夹具卷绕从线材导出器导出的线材时,将蓄线线轴固定于缠绕夹具并且使蓄线线轴与缠绕夹具一起旋转;张力赋予装置,其在从蓄线线轴导出被卷绕的线材时使蓄线线轴相对于缠绕夹具移动,由此对从蓄线线轴导出的线材赋予恒定的张力。优选地,张力赋予装置具备使蓄线线轴向离开缠绕夹具的方向移动的流体压缸。 并且,张力赋予装置还优选具备构成为能够从蓄线线轴导出线材的驱动源、和控制该驱动源的控制装置。该情况下的控制装置以下述方式控制驱动源,即当蓄线线轴接近缠绕夹具时从蓄线线轴导出线材,当蓄线线轴离开缠绕夹具时禁止从蓄线线轴导出线材。而且更优选地,驱动源是伺服电机,蓄线线轴构成为自如地拆装于伺服电机的旋转轴。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为如下的线圈绕线方法将从线材导出器导出的线材卷绕于蓄线线轴,并对缠绕夹具与上述蓄线线轴一起进行旋转驱动,将从线材导出器导出的线材卷绕于缠绕夹具而形成第一线圈后,在从缠绕夹具上取下蓄线线轴的状态下,旋转驱动缠绕夹具并将从蓄线线轴松开而被导出的线材卷绕于缠绕夹具从而形成第二线圈。其特征点在于,在形成第一线圈的过程中,在线材导出器中对从线材导出器导出的线材赋予恒定的张力,在形成第二线圈的过程中,使从缠绕夹具取下的蓄线线轴移动而对从蓄线线轴导出的线材赋予恒定的张力。优选地,在该情况下,蓄线线轴的移动借助流体压缸来进行,该流体压缸对蓄线线轴向使其离开缠绕夹具的方向施力。在本专利技术的中,由于将从线材导出器导出的线材卷绕于蓄线线轴,并利用连结机构将蓄线线轴固定于缠绕夹具,且对缠绕夹具与该蓄线线轴一起进行旋转驱动,由此将从线材导出器导出的线材卷绕于缠绕夹具而形成第一线圈, 因此通过改变缠绕夹具的旋转数,从而能够自由地调整该第一线圈的圈数。并且,在形成了第一线圈后,在从缠绕夹具取下蓄线线轴后的状态下旋转驱动缠绕夹具,将从该蓄线线轴松开而被导出的线材卷绕于缠绕夹具而形成第二线圈,因此通过改变缠绕夹具的旋转数, 也能够自由地对该第二线圈的圈数进行调整。因此能够容易地分别对由内侧连接线连结的第一及第二线圈的圈数进行改变调整。并且,在本专利技术的中,由于在从蓄线线轴将卷绕的线材导出时使蓄线线轴相对于缠绕夹具移动,由此对从该蓄线线轴导出的线材赋予恒定的张力,因此即使将蓄积于该蓄线线轴的线材松开并导出从而减小了由卷绕的线材构成的外径,对线材所赋予的张力也不会发生变动。因此所形成的线圈中的线材的贴紧程度不会产生差异,能够提高形成线圈的线材的占空系数。而且只要利用流体压缸进行该蓄线线轴的移动,则通过调整该流体压力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调整赋予线材的张力。另一方面,当利用缠绕夹具来卷绕从蓄线线轴导出的线材时,则蓄线线轴自身不旋转,因此该蓄线线轴会接近缠绕夹具。但是,若形成为在蓄线线轴接近缠绕夹具时使蓄线线轴旋转而从该蓄线线轴导出线材,且在蓄线线轴离开缠绕夹具时禁止从蓄线线轴导出线材,则即使将较长的线材卷绕于蓄线线轴,也能够依次将该较长的线材导出。而且若驱动源为伺服电机,且蓄线线轴构成为自如地拆装于伺服电机的旋转轴,则作为使蓄线线轴旋转且对从线材导出器导出的线材进行卷绕的驱动源,也可以使用该伺服电机。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从蓄线线轴导出的线材被卷绕于缠绕夹具的状态的图。图3是表示该蓄线线轴移动而接近缠绕夹具后的状态的与图2对应的图。图4是从图I的A方向观察的张力赋予装置的放大图。图5是表示利用该张力赋予装置对线材赋予张力的状态的与图4对应的图。图6是从图I的B方向观察的线材导出器的放大图。图7是表示缠绕夹具的图I的C-C线剖视图。图8是表示使该缠绕夹具中的线材的卷绕宽度减小后的状态的与图7对应的图。图9是表示将该缠绕夹具中的芯材埋设入旋转体后的状态的与图7对应的图。图10是表示蓄线线轴和以能够使蓄线线轴脱离的方式将其固定的连结机构等的结构的局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藤宪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