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卸载货车厢侧板结构,属于车辆侧板结构技术领域,包括U形侧边板,所述侧边板由铝合金第一、二、三型材板连接组成,两个第二型材板对称设于第一型材板上端左、右两侧,两个第三型材板位于两个第二型材板上端,第一、二、三型材板上、下端分别设有公和/或母插件,相邻第一、二、三型材板之间通过公、母插件及铝合金插芯连接,母插件外侧面设有横截面为圆弧形开口槽,开口槽壁上设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第一凹槽,公插件由垂直于型材板的第一凸棱和第一凸棱外侧面的第二凸棱构成,第一凸棱与开口槽壁贴合,第二凸棱插置于第一凹槽内,第一凸棱与开口槽之间插置插芯。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轻便、使车厢的使用寿命延长,加工安装方便,产品结构不易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侧板结构
,尤指一种自卸载货车厢侧板结构。技术背景现有的自卸载货车厢的侧板结构包括由钢材骨架和骨架外表面的焊接的钢板组成的U形侧边板,侧边板上端设有矩形开口槽,开口槽内安装钢板侧门,钢板侧门的上端通过铰链连接于顶板的端部,侧门下部安装有把手。打开侧门时,抓住把手,将门以铰链连接点为旋转轴将门由下向上翻转上去即可,而通过设置于侧板与顶板之间的支撑杆结构,可以使门保持打开状态。由于钢材质量大笨重,这样增加了厢体的重量,使车厢整体消耗大, 而将侧门打开也需要耗费一定的体力;另外采用焊接工艺加工安装复杂且产品结构容易变形,不容易校正;将门打开并保持侧门开启状态时,左右两侧门之间的距离已大大超出了车厢整体的宽度,因此很容易碰触到过往的行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卸载货车厢侧板结构,其结构轻便、使车厢的使用寿命长,加工安装方便,产品结构不易变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自卸载货车厢侧板结构,包括 U形侧边板和安装于侧边板上的侧门,其中所述侧边板由铝合金第一型材板、两个铝合金第二型材板以及两个铝合金第三型材板连接组成,两个所述第二型材板对称设置于第一型材板上端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第三型材板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型材板的上端,所述第一、二、 三型材板的上、下端分别设有公插件和/或母插件,相邻所述第一、二、三型材板之间通过公、母插件及铝合金插芯固定连接,所述母插件的外侧面设有横截面为圆弧形的开口槽,所述开口槽的壁上设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第一凹槽,所述公插件由垂直于第一、二、三型材板的第一凸棱和位于第一凸棱外侧面且与第一凸棱垂直的第二凸棱构成,所述第一凸棱与所述开口槽的壁贴合,所述第二凸棱插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凸棱与开口槽之间形成一通孔,所述通孔内插置插芯。本专利技术自卸载货车厢侧板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型材板的内表面设有横截面为C型的第三凸棱,所述第三凸棱的开口端与第一型材板的内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型材板上设有与第三凸棱的内腔相通的第二开口槽,所述第二开口槽的两端分别插接有横截面为C型的滑道盖板,所述滑道盖板的开口端抵在第三凸棱的内腔表面。本专利技术自卸载货车厢侧板结构,其中所述侧门为与第二、三型材板的外表面及第一型材板的外表面上部贴合的铝合金型材,所述侧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两个所述第二型材板及两个第三型材板之间的距离,所述侧门的内表面上部同一水平方向上安装有两个第一滚轮,所述侧门的内表面下部同一水平方向上安装有两个第二滚轮,两个所述第一滚轮设置于车厢顶棚凹槽内,两个所述第二滚轮设臂于第一型材板的第三凸棱内腔中。本专利技术自卸载货车厢侧板结构,其中各所述第一、二、三型材板的内侧面分别设有若干个横截面为C型且开口朝外的铆钉座。采用上述方案后,本专利技术自卸载货车厢侧板结构通过将侧边板采用铝合金第一、 二、三型材板,并且在这些型材板的相互连接端采用公、母插件插接后,再通过插芯固定在公、母插件之间,使相邻型材板之间的接缝处反向胀紧连成一体,避免了现有的侧边板的焊接工艺的复杂,避免了焊接接缝处容易变形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侧板结构连接方便、连接部位的强度大不易变形,且整体采用铝合金材料代替现有的钢材材料,其重量大大减轻,这样就减轻了车厢整体重量,延长了车厢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自卸载货车厢侧板结构示意图2是本专利技术自卸载货车厢侧板结构的侧边板结构示意图3是本专利技术自卸载货车厢侧板结构的侧边板的左视放大图4是本专利技术自卸载货车厢侧板结构的侧门后视放大图。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自卸载货车厢侧板结构,包括U形侧边板1和安装于侧边板1 上的侧门2。结合图2和图3所示,侧边板1由铝合金第一型材板3、两个铝合金第二型材板4 以及两个铝合金第三型材板5连接组成。两个第二型材板4对称设置于第一型材板3上端的左、右两侧,两个第三型材板5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型材板4的上端。结合图3所示,第一型材板3的下端挤压成型有母插件7,上端挤压成型有公插件 6,在第一型材板3的左侧面挤压成型有两个横截面为C型且开口朝外的铆钉座18。第一型材板3的左侧面挤压成型有横截面为C型的第三凸棱13,第三凸棱13的开口端与第一型材板3的左侧面连接。第一型材板3上挤压成型有第二开口槽14,第二开口槽14的两端分别插接有横截面为C型的滑道盖板15,滑道盖板15的开口端抵在第三凸棱13的内腔表面。设置滑道盖板15是用于堵住第三凸棱13的内腔两端,保证侧门2不脱离出侧边板1。两个第二型材板4的上、下端分别挤压成型公插件6和母插件7,第二型材板4通过其下端的母插件7与第一型材板3上端的公插件6插接在一起。母插件7的外侧面挤压成型有横截面为圆弧形的开口槽9。开口槽9的壁上向上挤压成型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第一凹槽10。公插件6由垂直于第一型材板3的第一凸棱11和位于第一凸棱11上面且与第一凸棱11垂直的第二凸棱12构成。第一凸棱11与开口槽9的壁贴合在一起,第二凸棱12 插置于第一凹槽10内,第一凸棱11与开口槽9之间形成一通孔,通孔内插置铝合金插芯8。 第二型材板4的左侧面挤压成型有三个横截面为C型且开口朝外的铆钉座18。两个第三型材板5的上部均呈圆弧状。两个第三型材板5的上、下端均挤压成型有母插件7,第三型材板5通过其下端的母插件7与第二型材板4上端的公插件6插接在一起,并通过铝合金插芯8插接于公插件6和母插件7之间,将第二型材板4和第三型材板5 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三型材板5的左侧面挤压成型有四个横截面为C型且开口朝外的铆钉座18。侧门2为由上向下分别与第三型材板5的外表面、第二型材板4的外表面及第一型材板3的外表面上部贴合的铝合金型材板。侧门2的宽度大于或等于两个第二型材板4 之间的距离,及大于或等于两个第三型材板5之间的距离,此处设计为等于。结合图4所示, 侧门2的后表面上部在同一水平方向上安装有两个第一滚轮16,侧门2的内表面下部在同一水平方向上安装有两个第二滚轮17,两个第一滚轮16安装于车厢顶棚凹槽内(图中未示出),两个第二滚轮17安装于第一型材板3的第三凸棱13的内腔中。这样设计保证侧门2 沿侧边板1的外表面左右滑动,实现侧门的开启和关闭。本专利技术自卸载货车厢侧板结构通过将侧边板1采用铝合金第一型材板3、两个铝合金第二型材板4及两个铝合金第三型材板5制成,且相互之间通过公插件6和母插件7 插接后,再将铝合金插芯8固定在公插件6和母插件7之间,使相邻型材板之间的接缝处反向胀紧连成一体,避免了现有的侧边板的焊接工艺的复杂,避免了焊接接缝处容易变形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侧板结构连接方便、连接部位的强度大不易变形;同时采用铝合金侧门2通过安装于车厢顶棚的第一滚轮16与安装于第一型材板3上的第二滚轮17,使侧门2采用推拉式开启和闭合,节省体积,不会影响到过往行人;本专利技术整体均采用铝合金材料代替现有的钢材,其重量大大减轻,减轻车厢整体重量,延长车厢的使用寿命;第一型材板3、两个第二型材板4及两个第三型材板5上均设有铆钉座18,均是用于与车厢前、后门铆钉连接,这样保证整体的连接结构不易变形。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设计精神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培良,郑瑞,苏振佳,祝伟忠,薛振东,马广开,田羽恩,尚厚延,王晓坡,
申请(专利权)人:丛林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林特装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