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架组合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90134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0 0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线架组合构造,其包含:一第一线架,该第一线架包含有第一侧板、第一线架本体与第二侧板,该第一侧板的上表面延伸设有第一结合部,该第二侧板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结合部;一绝缘套,该绝缘套与该第一线架相套设;一第二线架,该第二线架套接叠设于该第一线架上方,该第二线架包含有第三侧板、第二线架本体与第四侧板,该第三侧板两侧设有第二被结合部,该第二线架其第二被结合部与该第一线架其第一结合部滑接套设;凭借该绝缘套与该第一线架相套设,而可增加该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两者之间的绝缘表面路径,也即可增加该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之间的沿面距离,进而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达到大幅提升沿面距离的功效,同时可兼具符合安全规定要求的目的。(*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线架组合构造,尤指一种可增加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之间的沿面距离,进而可达到大幅提升沿面距离,同时可兼具符合安全规定要求的线架组合构造。
技术介绍
一般的线架构造,请参阅图1所示,其由一线架本体1所构成,该线架本体1设有中空部11,该线架本体1设有绕线部12,该绕线部12可供线圈组13绕设,又凭借该线架本体1设有中空部11,而可供铁心2与该线架本体1其中空部11相套设,而可构成一完整的现有变压器结构;当该线架本体1与铁心2及线圈组13结合成一完整的变压器结构后,当施加一交流电流于该线圈组13的一次侧线圈时,该线圈组13的二次侧线圈即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而产生一感应电压与电流,而可达到变压器的功效,而使该线架本体1可达到作为变压器线架的目的。该线架本体1其虽可达到作为变压器线架的目的,但因其仅有单一的线架本体1, 因此该线圈组13的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都须共用此一线架本体1,而容易使该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两者之间无法保持足够的沿面距离(creepage distance),进而容易造成产品电气安全性的疑虑;此外,又因该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须依序绕设于该线架本体1上,而使绕线速度缓慢,进而导致该变压器组装速度缓慢与产能降低的缺失。因此,如何将上述等缺失加以摒除,即为本案技术设计人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的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的线架构造,因仅有单一的线架本体,而容易造成一二次侧线圈的沿面距离不足,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架组合构造,凭借该绝缘套与该第一线架相套设,而可增加该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两者之间的绝缘表面路径,也即可增加该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之间的沿面距离,进而使本技术可达到大幅提升沿面距离的功效,同时可兼具符合安全规定要求的目的。为达成以上的目的,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线架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其包含—第一线架,该第一线架包含有第一侧板、第一线架本体与第二侧板,其中该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分别固设于该第一线架本体的顶部与底部,该第一线架设有第一中空部, 该第一侧板的上表面延伸设有第一结合部,该第二侧板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结合部;一绝缘套,该绝缘套与该第一线架相套设;一第二线架,该第二线架套接叠设于该第一线架上方,该第二线架包含有第三侧板、第二线架本体与第四侧板,其中该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分别固设于该第二线架本体的底部与顶部,该第二线架设有第二中空部,该第三侧板两侧设有第二被结合部,该第二线架其第二被结合部与该第一线架其第一结合部滑接套设。绝缘套的形状为“门”字型。该第二结合部为凹沟。该第二被结合部为凹沟。该绝缘套尚包含有第一侧墙体、中间墙体与第二侧墙体,其中该第一侧墙体与第二侧墙体分别固设于该中间墙体两侧。该第一侧墙体与第二侧墙体分别设有两个第一被结合部,又该第一被结合部为凸轨。该第一结合部尚包含有两个结合件。该结合件为直线T型轨道。该第一线架设有至少一个隔板。该第二线架设有至少一个隔板。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在于凭借该绝缘套与该第一线架相套设,而可增加该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两者之间的绝缘表面路径,也即可增加该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之间的沿面距离,进而使本技术可达到大幅提升沿面距离的功效,同时可兼具符合安全规定要求的目的。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组合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组合侧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动作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线架本体;11_中空部;12_绕线部;13_线圈组;2-铁心;3-第一线架;31_第一侧板;311-第一结合部;312-结合件;32_第一线架本体;33_第二侧板;331-第二结合部;34_第一中空部;35_第一引线端子部;4_绝缘套;41_第一侧墙体; 42-中间墙体;43_第二侧墙体;44_第一被结合部;5_第二线架;51_第三侧板;511_第二被结合部;52_第二线架本体;53_第四侧板;54_第二中空部;55_第二引线端子部;56_隔板;61_—次侧线圈;62_ 二次侧线圈;63_路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贵审查员方便简捷了解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能够更为显现,兹将本技术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2、图3所示,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线架组合构造,其包含一第一线架3,该第一线架3包含有第一侧板31、第一线架本体32与第二侧板33, 其中该第一侧板31与第二侧板33分别固设于该第一线架本体32的顶部与底部,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侧板31、第一线架本体32与第二侧板33是一体成形,又该第一线架3设有第一中空部34,该第一中空部34与该第一侧板31、第一线架本体32及第二侧板32相贯通,该第一侧板31的上表面延伸设有第一结合部311,请配合参阅图4所示,该第一结合部311尚包含有两个结合件312,该结合件312分别设于该第一侧板31两侧,又该结合件312可为直线T型轨道,该第二侧板33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结合部331,该第二结合部331可为凹沟, 该第一线架3 —侧设有第一引线端子部35 ;一绝缘套4,该绝缘套4与该第一线架3相套设,该绝缘套4的形状可为π字型 (又称为“门”字型),该绝缘套4尚包含有第一侧墙体41、中间墙体42与第二侧墙体43, 其中该第一侧墙体41与第二侧墙体43分别固设于该中间墙体42两侧,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侧墙体41、中间墙体42与第二侧墙体43是一体成型,又该绝缘套4其第一侧墙体41与第二侧墙体43分别设有两个第一被结合部44,请再配合参阅图4所示,该绝缘套4其第一侧墙体41的第一被结合部44与该绝缘套4其第二侧墙体43的第一被结合部44分别与该第一线架3其第一结合部311及第二结合部331相滑接套设,又该第一被结合部44可为凸轨;一第二线架5,该第二线架5套接叠设于该第一线架3上方,该第二线架5包含有第三侧板51、第二线架本体52与第四侧板53,其中该第三侧板51与第四侧板53分别固设于该第二线架本体52的底部与顶部,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三侧板51、第二线架本体52与第四侧板53是一体成型,又该第二线架5设有第二中空部54,该第二中空部M与该第三侧板51、第二线架本体52及第四侧板53相贯通,且该第二线架5其第二中空部M的位置与该第一线架3其第一中空部34的位置相对应,该第三侧板51两侧设有第二被结合部511, 该第二被结合部511可为凹沟,请再配合参阅图4所示,该第二线架5其第二被结合部511 与该第一线架3其第一结合部311的结合件312相滑接套设,凭借该第二线架5其第二被结合部511与该第一线架3其第一结合部311的结合件312相滑接套设,可使该第二线架 5可套接叠设于该第一线架3上方,该第二线架5 —侧设有第二引线端子部55,又该第二线架5或该第一线架3尚可设有至少一个隔板56,请再配合参阅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隔板56设于该第二线架5其第三侧板51与第四侧板53之间,凭借该第二线架5或该第一线架3设有至少一个隔板56,而可分隔出不同的绕线槽,可供不同的线圈绕组绕设使用,进而可使本技术兼具增加绕线方式弹性的功效。请参阅图2、图5所示,凭借本技术具有第一线架3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君毅陈其铭
申请(专利权)人:耀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