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霞专利>正文

耐高温阻燃树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85785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09 17: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高温阻燃树脂,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含量分别是:不饱和聚酯树脂45-60%、玻璃棉10-20%、环烷酸铜5-8%、异辛酸钴2-5%、碳酸钙20-30%、滑石粉1-5%、二氧化硅8-12%。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耐高温阻燃树脂由于粘度小、侵润性好,因此对各种纤维制品具有良好的侵透性,而且粘度可调节,可使用周期长,可广泛用于机械缠绕、浇铸、手糊、模压等工艺,具有广泛的市场价值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分子材料
,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耐高温阻燃树脂
技术介绍
随着腐蚀与防护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使用工况,介质越来越复杂,使用温度也越来越高,市场对其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内外领域采用高性能树脂复合材料材质比较单一,主要以不饱和聚酯、乙烯基酯树脂、韧性环氧树脂材料为主,但这些材料均不同程度存在不足之处。如不饱和聚酯,脆性大,使用温度低,粘接强度低;乙烯基酯树脂虽然具有韧性好、粘接强度好,固化后毒性小等优点,但存在使用温度低等缺点;环氧树脂,虽然具有韧性好、粘接强度高等优点, 但存在耐候性差,易粉化,粘度大,侵润性差,在较高温度下,承受较强腐蚀介质如较强酸、 碱和溶剂等的能力较差,固化体系毒性大,固化周期长,后加工费用高等缺点。因此,传统的复合材料已远不能满足市场对其性能越来越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高温阻燃、耐腐蚀、 高强度、工艺加工性能好、可常温固化,固化无毒性,粘接强度高的耐高温阻燃树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耐高温阻燃树脂,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含量分别是不饱和聚酯树脂45-60%、玻璃棉10-20%、环烷酸铜5-8%、异辛酸钴 2-5%、碳酸钙20-30%、滑石粉1-5%、二氧化硅8-1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耐高温阻燃树脂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耐高温阻燃、耐腐蚀、高强度、工艺加工性能好、可常温固化,固化无毒性,粘接强度高等特点,不仅工艺流程简单、生产周期短,而且在树脂合成过程中,充分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节能能源且无三废产生。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耐高温阻燃树脂由于粘度小、侵润性好,因此对各种纤维制品具有良好的侵透性,而且粘度可调节,可使用周期长,可广泛用于机械缠绕、浇铸、手糊、模压等工艺, 具有广泛的市场价值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 本专利技术一种耐高温阻燃树脂,按下述重量配比称取各原料组分不饱和聚酯树脂50%、玻璃棉10%、环烷酸铜5%、异辛酸钴2%、碳酸钙20%、滑石粉5%、二氧化硅8%。该耐高温阻燃树脂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1、取50%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加入桶中,再分别加入10%玻璃棉、5%环烷酸铜、洲异辛酸钴、20%的碳酸钙、5%的滑石粉和8%的二氧化硅;2、用搅拌机对上述原料进行搅拌30分钟至原料完全均勻;耐高温阻燃树脂即可制成。实施例2 本专利技术一种耐高温阻燃树脂,按下述重量配比称取各原料组分不饱和聚酯树脂45%、玻璃棉11%、环烷酸铜7%、异辛酸钴4%、碳酸钙22%、滑石粉2%、二氧化硅9%。按照上述的制备方法即可得到耐高温阻燃树脂。如上述实施例的配方,采用与该实施例相同或相似配方所获得的其他耐高温阻燃树脂,均在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 一种耐高温阻燃树脂,其特征在于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含量分别是不饱和聚酯树脂45-60%、玻璃棉10-20%、环烷酸铜5-8%、异辛酸钴2_5%、碳酸钙20_30%、滑石粉 1-5%、二氧化硅 8-12%。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高温阻燃树脂,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含量分别是不饱和聚酯树脂45-60%、玻璃棉10-20%、环烷酸铜5-8%、异辛酸钴2-5%、碳酸钙20-30%、滑石粉1-5%、二氧化硅8-12%。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耐高温阻燃树脂由于粘度小、侵润性好,因此对各种纤维制品具有良好的侵透性,而且粘度可调节,可使用周期长,可广泛用于机械缠绕、浇铸、手糊、模压等工艺,具有广泛的市场价值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文档编号C08K13/04GK102532838SQ20101060487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5日专利技术者李霞 申请人:李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霞
申请(专利权)人:李霞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