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减振装置及基础减振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482522 阅读:2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05 17: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础减振装置及基础减振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基础减振装置包括:弹簧减振组件(1)、电/磁流变阻尼器(2)、位于弹簧减振组件(1)和电/磁流变阻尼器(2)上方的支板(3)与位于弹簧减振组件(1)和电/磁流变阻尼器(2)下方的底板(4)。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基础减振装置和基础减振系统,能够实现基础减振装置和基础减振系统的阻尼比的大范围可控可调,从而保障工业设备尤其是具有高精度要求的设备运行时所需的平衡、精度与安全,同时也适用于隔离工业设备运行中对周围环境、设备及建筑物造成的振动公害及噪声污染。(*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结构工程减隔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础减振装置及基础减振系统
技术介绍
实用工业设备和建筑中的振动问题是普通存在的。振动不仅影响仪器测量和设备加工的精度,也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或生活。严重时,振动会导致结构中产生较大的动应力而影响结构安全,振动的传播对周围环境也会产生不良影响。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多种存在较大自激振动扰力及振动的重大技术装备,如大型通用设备鼓风机、空气压缩机、大型水泵、热交换机组、离心机、粉碎机和压力机等;对振动要求非常严格的精密仪器设备也越来越多,如大型精密机床、大型三坐标测量机。为了满足生产工艺的需要,仅依靠采取自身结构上的设计,有时难以满足振动控制的要求,即使能够满足,技术经济比较也是不合理的。在许多情况下,采取基础减隔振技术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减隔振对象如大型实验机基于实际的应用,可能发生重要部件的更换,或实际工装应用中附加质量的大幅增加使自身的质量或激振力参数发生较大的变化,为了保障弹簧基础隔振器的减隔振效率,在类似的情况下就要求弹簧隔振器刚度和阻尼做出相应的参数调整。另外,在设备或建筑的实际运行中,存在极端工况是比较常见的,如未知加速度或位移荷载的出现等等会对设备运行精度和结构本身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新型内容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控制工业设备运行时由于自激振动引起的结构振动和向环境传播的振动噪声的基础减振装置和基础减振系统。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础减振装置,包括弹簧减振组件、电/磁流变阻尼器、 位于所述弹簧减振组件和所述电/磁流变阻尼器上方的支板与位于所述弹簧减振组件和所述电/磁流变阻尼器下方的底板。优选地,所述电/磁流变阻尼器上下两端通过关节轴承分别与所述支板和所述底板相连。优选地,所述支板的底部具有第一附耳,所述底板的顶部具有第二附耳,所述电/ 磁流变阻尼器的上下两端各自与一个所述关节轴承连接,上端的所述关节轴承与所述第一附耳连接,下端的所述关节轴承与所述第二附耳连接。优选地,所述电/磁流变阻尼器的活塞杆端朝下并与所述底板相连,所述电/磁流变阻尼器的电信号控制接口从电/磁流变阻尼器的活塞杆端引出。优选地,所述弹簧减振组件包括上弹簧支座、弹簧和下弹簧支座,所述上弹簧支座与所述下弹簧支座在竖直方向相对地设置,所述弹簧位于所述上弹簧支座与所述下弹簧支座之间。优选地,所述上弹簧支座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支板的底部,所述下弹簧支座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板的顶部。 优选地,所述支板和所述底板上分别具有螺纹孔,所述上弹簧支座和所述下弹簧支座各自的一个端面分别具有与相应的所述螺纹孔配合连接的螺接部,各自的另一个端面分别具有凹形槽,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置于所述上弹簧支座和所述下弹簧支座的凹形槽中。优选地,所述弹簧减振组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电/磁流变阻尼器的数量为一个, 设置在所述多个弹簧减振组件中间。进一步地,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基础减振系统,一种基础减振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基础减振装置,所述基础减振装置为前述的基础减振装置。优选地,所述基础减振系统还包括测振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测振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磁流变阻尼器的电信号控制接口相连。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振传感器为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或加速度传感器。优选地,所述基础减振系统包括多个所述基础减振装置,多个所述基础减振装置竖直设置和/或水平设置。优选地,多个所述基础减振装置的电/磁流变阻尼器的所述电信号控制接口均连接到同一个所述控制器。根据本技术的基础减振装置和基础减振系统,其采用弹簧减振组件和电/磁流变阻尼器组合形成一种有效的减振隔振控制装置。其充分利用电/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力大范围精确可调和在线实时控制的特点,以及弹簧减振组件可以通过设计弹簧刚度调节整个减隔振体系固有频率的特点,实现了基础减振装置和基础减振系统的可控可调,从而保障工业设备尤其是具有高精度要求的设备运行时所需的平衡、精度与安全,也适用于隔离工业设备运行中对周围及建筑物造成的振动公害及噪声污染。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基础减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基础减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基础减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基础减振装置100,包括弹簧减振组件1、电/磁流变阻尼器2、位于弹簧减振组件1和电/磁流变阻尼器2上方的支板3与位于弹簧减振组件 1和电/磁流变阻尼器2下方的底板4,其中电/磁流变阻尼器2具有用于接收控制信号的电信号控制接口 21。其中,本技术的电/磁流变阻尼器2为电流变阻尼器或磁流变阻尼器。以上的基础减振装置100,通过设计弹簧的刚度可以调节由基础减振装置和减隔振对象构成的整个减隔振体系的固有频率。其性能特点是一、当作减隔振对象的工业设备受外界或自身工况引起的激振力时,远离激振力频率时不会引起系统的共振,从而不会发生振动荷载和设备振动幅值的放大;二、配置电/磁流变阻尼器2和弹簧减振组件1的基础减振装置100可以将二次振动的能量耗散,保护设备安全;三、基础减振装置100将工业设备与地基隔离,设备运行产生的的激振力传至环境的值会大幅减小,其载荷传递率可通过系统阻尼比和激振与系统自振频率的比来综合控制。其中的电/磁流变阻尼器2由新型智能材料电磁流变液制作而成,其体积小、功耗少,阻尼力大、动态调节范围广,特别是它能根据系统的振动特性产生最佳阻尼力。电/磁流变阻尼器2兼顾被动和主动控制的优点,即使失效,也可作为一种被动控制装置;其适用范围和控制效果相对于被动的粘滞阻尼器更能胜任环境和任务的复杂性;同时,在一定范围内还可以进行主动控制。其它方式的主动控制往往需要外部较大的能源(而这种能源供给在极端情况下难以保证),而电/磁流变阻尼器只需几伏到几十伏的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流变阻尼器2上下两端通过关节轴承5分别与所述支板 3和所述底板4相连。采用两端关节轴承5的安装方式使电/磁流变阻尼器2能保证具有充分的自由度,亦能使基础减振装置100在有一定侧向的摆动时允许一定的自由度和位移空间,与纵向中心轴线的夹角活动范围可达10°左右,该活动范围可由具体关节轴承的性能决定。以上结构和联接方式可以保护电/磁流变阻尼器2不承受剪力,避免结构破坏和损伤。优选地,在支板3底部设有第一附耳31,在底板4顶部设有第二附耳41,电/磁流变阻尼器2的上下两端各自与一个关节轴承5连接,上下两端的所述关节轴承5又分别与第一附耳31和第二附耳41连接。优选地,电/磁流变阻尼器2两端的端部均加工成外螺纹,与两个关节轴承5的连接头51的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紧固。优选地,电/磁流变阻尼器2的活塞杆端朝下与底板4相连,电信号控制接口 21 从电/磁流变阻尼器2的活塞杆端引出。电信号控制接口 21用来与作为控制器的集成控制单片机7相连,而集成控制单片机7能够通过安装于减隔振对象上的测振传感器6传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强陈彦北宁响亮唐璐杨全郝红肖孔令俊姜其斌郭红锋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