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针对大尺寸工件,可同时完成鼓胀成型以及超高压力的模压成型作业的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上模、下模、机座、活塞杆、油缸、油泵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管路和动力电缆、控制线路等组成,在压力工作区的两侧分别等间隔布置主油缸,且各主油缸固定于上模上,主油缸的活塞杆与上模间滑动配合,除起到施加压力作用外还起到导向杆的作用,主油缸的活塞杆的下端固定于下模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力成型设备,特别是针对大尺寸工件,可同时完成鼓胀成型以及超高压力的模压成型作业的设备。本专利技术包括上模、下模、机座、活塞杆、油缸、油泵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管路和动力电缆、控制线路等组成。
技术介绍
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常常需要使用压力成型设备来加工零部件。诸如板式蒸发器换热板片的加工,需要压力成型机提供一定的压力,用安装在上下模具上的触头紧紧压住换热板片两侧板料,在触头接触部位约束局部变形,其余地方则需要空出一定的空间,向换热板片内送入高压力水后两侧板料被屈服变形,形成流线型空腔;其他零部件如汽车引擎盖、车门等则需要压力设备提供一定的压力,利用专用模具将板料拉延、压槽,形成特定的形状以满足不同需要。因此可以说,压力成型设备的应用十分广泛。压力成型设备最为常见的有油压机、水压机和鼓胀成型机等,其用途也多种多样。 一般来讲,对于板式蒸发器换热板片加工所需的鼓胀成型设备,只要求设备提供较高的压力,而对于上下模具之间的运动精度要求则不高,因此这类压力机无需设置导向机构,其用途也较为单一,即只能用于板料的鼓胀成型。如用这类鼓胀成型设备作为模压设备使用时则会在作业运动中因上下模运动精度不一致产生侧向移动,直接造成被加工板料撕裂破损。另一类的油压机和水压机,由于利用多套导杆、导柱等导向机构,其上下模具之间的运动精度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是由于导向机构的存在,限制了其使用空间,而且这类设备无法作为鼓胀成型机使用,同时在加工较大尺寸和外形的板式蒸发器换热板片等零件,为满足其使用要求,使这类设备的外形庞大、占地面积广,而且设备价格高昂,尤其是水压机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普及性并不太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集水压鼓胀成型和模压成型为一体,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即可保证上下模间的运动精度,又不需要单独设置导杆、导柱之类的导向装置,并具有占地面积小、设备体积相对较小等特点。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万吨级压力机,包括上模、下模、机座、活塞杆、油缸、油泵,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管路和动力电缆、控制线路,以及附属装置,设备的压力工作区的两侧分别等间隔布置主油缸,且各主油缸固定于上模上,主油缸的活塞杆与上模间滑动配合,除起到施加压力作用外还起到导向杆的作用,主油缸的活塞杆的下端固定于下模上。当油缸带动上模向下移动进行压力成型工作时,油缸所提供的压力促使活塞杆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当油缸带动上模向上移动进行回退工作时,油缸所提供的压力又促使活塞杆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这样在工作过程中将造成活塞杆频繁产生间歇性的上下移动,最终导致运动精度和设备刚性不足。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万吨级压力机,在活塞杆下端设置有一个轴肩,在这一轴肩上静配合有固定于下模上的活塞杆缸套,所述活塞轴肩位于下模下面的位置开有一个环形凹槽,在这一凹槽内安装有楔形环垫和位于楔形环垫下的卡环。 当拧紧卡环上的连接螺钉时将利用楔形结构将活塞杆紧紧、稳定、可靠地和下模装配在一起,避免和克服了活塞杆与下模之间有可能产生的间隙及运动。采用这一结构即可保证活塞与下模间的稳定可靠联结,增强设备的刚度与强度,同时还可简化设备加工的难度,并保证上下模间的运动精度。在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万吨级压力机中,每个工作油缸由主油缸和增压缸构成。这一结构在工作时,通过控制柜上的操作按钮切换液压集成块中的电磁换向阀实现设备的运动,通过主油缸进油汇集管和进程液压油连接软管向主油缸供油工作,提供所需动力源,增压缸供油及动作停止。在进行模压成型作业,当工件尺寸较大、形状复杂、需要设备提供超高压力时,首先应通过正常供油方式向主油缸供油,使上模移动与压制工件快速接触,以提高劳动效率,再通过控制柜上的操作按钮切换相关的电磁换向阀,停止向主油缸进油汇集管中供油,而是向增压缸总进油管中供油,并通过增压缸进油软管进入到增压缸内,此时, 主油缸的供油方式则完全由增压缸通过增压缸出油管来供油。由于增压缸内活塞面积不同,进油侧面积较小而出油侧面积较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两侧面积比为4倍,也就是说,通过增压缸后向主油缸的供油压力同时增大了 4倍,形成超高压力,设备所能提供的总体压力也增大了 4倍,即可达到5万吨级以上,构成超高压压力机。压力设备在工作时,液压油在管路内流动时由于受到管壁阻尼和间断性供油方式的影响,将不可避免地形成管道压力下降,这就造成连接于主油缸进油汇集管首尾两端的各个主油缸内工作压力各不相同,导致主油缸受力不均和上模运行精度难以保证;为解决管道压力不均,本专利技术中设置主油缸进油汇集管压力平衡管路,即纵向压力平衡管和横向压力平衡管,使任一侧主油缸进油汇集管首段与另一侧主油缸进油汇集管末端相连,使两列主油缸之间主油缸进油汇集管管路首尾压力平衡,形成一个环状压力平衡系统,以此保证进入各主油缸前的压力相同。在工作过程当中,由于各零件的加工精度和系统误差仍然会造成各主油缸内工作压力不均,进而影响运行精度,当液压油经过进程液压油连接软管时由于软管的膨胀作用, 尽管主管道中压力能保持一致,但也可能造成各主油缸内工作压力的不均。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万吨级压力机,其纵向各主油缸每两个主油缸的进程工作腔间采用主油缸纵向压力平衡管相互连接;每两个横向相邻的主油缸的进程工作腔间采用横向压力平衡管相互连通。通过这些平衡管,将各个主油缸的工作压力腔互相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连通器结构,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了各主油缸的工作压力完全一致。本专利技术的这一结构可以确保作业时的上下模运动精度,而彻底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无导向装置的压力机因上下模间运动精度不足而导致被加工板料撕裂破损的现象。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万吨级压力机中,在各主油缸的进程液压油连接软管和主油缸之间设置了液控单向阀,主油缸回程工作腔与液控单向阀间设置有背向压力油管。设置背向压力油管后在其背向压力高于主油缸上部压力时,也就是回程工作状态时,在回程腔体与液控单向阀间形成一个连通管路,当采用增压供油方式时液控单向阀可以防止高压油回流到主油缸进油汇集管中;在完成一个压制工序,上模需要向上运动时,由于主油缸下部(即回程工作腔内)压力高于上部压力,此时从主油缸内通过单向阀背向压力油管向液控单向阀输送一个背向压力,可迫使单向阀打开,使上模得以向上运动。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万吨级压力成型机中还设置有鼓胀成型水压系统。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万吨级压力机当作为鼓胀成型机使用时,先将需要压紧成型板料的触头按需要的间距安装在两块钢板上,再将安装有触头的两块钢板分别装配于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万吨级压力机上下模上。先将两张相同尺寸规格的薄板材料四周缝焊,形成一个四边焊合而中空的元件,再焊接一个进水管,装入到指定位置后启动压力机,用安装在上下模具上的触头紧紧压住换热板片两侧板料,并通过单独设置的水压系统向换热板片内注水, 不断升高供水压力,换热板片两板料在触头接触部位被多功能万吨级压力机上下模紧紧压死而约束局部变形,其余地方因为空出了一定的空间,两侧板料被屈服变形最终隆起,形成一个个鼓包和流线型的空腔。此时水压、油压共同作用,形成水压力的工作状态。由前述内容可知,本专利技术有如下优点1)可以完全鼓胀作业和模压成型作业;2)由于整个装置中用活塞杆及与其配合的上模结构,使本专利技术中无现有技术中所设置的附加导向机构,因此机构相对简单,整个装置占地面积较少;3)由于无现有技术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培洲,邵珲,盖美萍,
申请(专利权)人:张培洲,兰州节能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九江九洲节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