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改善淡水环境下虾类养殖水质的虾蚌混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466454 阅读:3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29 03:17
一种可改善淡水环境下虾类养殖水质的虾蚌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操作如下:(1)在虾类养殖池塘中;(2)选择体格较好、规格较小的不适宜插片的滤食性贝类,吊养于水体中,吊养的总密度应根据虾池的营养程度控制在8.0-20.0g/m3;(3)初期保证吊养的滤食性贝类的成活率,若吊养的滤食性贝类发生非捕食性大量死亡,则立即补充相同规格及数量的、体格较好的滤食性贝类,从而提高初期吊养效率和效果,所述吊养的滤食性贝类的最终成活率不低于25%;(4)后期应视虾类对滤食性贝类的捕食情况来适当减少或调节人工虾饲料的投放次数和投放量,使虾类能够尽量多的捕食滤食性贝类,并有效控制水体外源污染物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适宜于在虾类养殖池塘中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改善淡水环境下虾类养殖水质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改善淡水环境下虾类养殖水质的虾蛘混养方法。
技术介绍
虾类是一类重要的经济甲壳动物,它们不仅味美和富有营养,而且养殖周期短、产值高,倍受养殖者和消费者的欢迎。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虾大国,虾类养殖业为我国带来了高利润和高外汇创收率。但是,随着高密度人工养殖的快速发展和养殖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 使得虾类养殖水体的污染程度远远超过水体本身的净化能力,从而导致水体的氮、磷和有机质等污染物含量的升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破坏了水体正常的微环境或生态体系, 最终导致到虾产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我国目前的集约化养虾系统就存在着许多缺点 (1)有机物残饵和虾类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容易导致水质和底质的恶化,造成流行性虾病的屡屡暴发;(2)大量有机物输入水体后,容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不利于虾类生长;(3) 这些养殖水体的排放又会造成对周边环境的再次污染。由于虾类疾病的发生同水体环境密切相关,如不改善水质,虾类健康就得不到保证,导致病害频繁发生,此时为了减少病害或因病害所带来的损失,养殖户常不得不借助各种药物来防治虾病,从而又严重影响到养殖虾类的存活率和品质,最终影响到虾类的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同时,人类的健康也会因此而受到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改善淡水环境下虾类养殖水质的虾蛘混养方法,它不但能有利于虾类的良好生长,增加养虾产量,而且,还在降低养殖成本的同时达到控制外源污染的效果,控制虾池内有机物的积累过程和富营养化,同时无二次污染,也不影响周边环境。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改善淡水环境下虾类养殖水质的虾蛘混养方法操作如下(1)在虾类养殖池塘中;(2)选择体格较好、规格较小的不适宜插片的滤食性贝类,吊养于水体中,吊养的总密度应根据虾池的营养程度控制在8. 0-20. Og/m3 ;(3)初期保证吊养的滤食性贝类的成活率,若吊养的滤食性贝类发生非捕食性大量死亡,则立即补充相同规格及数量的、体格较好的滤食性贝类,从而提高初期吊养效率和效果,所述吊养的滤食性贝类的最终成活率不低于25% ;(4)后期应视虾类对滤食性贝类的捕食情况来适当减少或调节人工虾饲料的投放次数和投放量,使虾类能够尽量多的捕食滤食性贝类,使蛘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达到控制水体外源污染物的目的。所述的滤食性贝类为三角帆蛘、褶纹冠蛘或无齿蛘。本专利技术的原理三角帆蛘(Hyriopsis cumingii)、褶缝冠蛘和无齿蛘等蛘类属滤食性双壳贝类,通过滤水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等食物,可使水质得到相应改善。所以,初期通过蛘对饲料、残饵和虾代谢产物及水体中藻类的滤食,达到控制内源污染物的效果;后期则通过虾类对蛘肉的捕食,减少了人工饲料的投喂量,既节约了养殖成本, 也减少了因人工饲料而产生的污染的双重效果,从而通过混养于虾池中的蛘的双重作用达到既改善淡水环境下虾类养殖池水质的目的,又改善虾类营养提高其生长速度的目标,因此,虾池混养蛘类能改善其质量,提高虾类养殖产量。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中优化了目前集约化虾类养殖模式,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改善养殖水质,同时能极大地提高虾类养殖产量,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2)本专利技术中只需部分廉价的网箱、绳子、木桩等特定装置,且可循环使用,使得改善水质的成本或投入较低。管理和操作简单易行,容易推广。3)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蛘类的滤食作用减少虾池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从而使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虾类的生长,和减少病害的发生,减少了用药成本和有利于提高虾类品质。4)本专利技术中混养的滤食性贝类还可成为虾类的食物,从而可降低人工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次数,降低了养殖成本,混养的淡水蛘作为生物饵料,可有效补充人工饲料营养上的不足,使养殖虾类生长和品质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可以大幅度提高虾的产量和质量。总而言之,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改善淡水环境下虾类养殖水质的虾蛘混养方法设施简单、成本低,容易推广,作用持久,且经济回报较高,不存在二次污染。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改善淡水环境下虾类养殖水质的虾蛘混养方法可适宜于在虾类养殖池塘中普及推广应用。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改善淡水环境下虾类养殖水质的虾蛘混养方法由以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改善淡水环境下虾类养殖水质的虾蛘混养方法的具体操作如下(1)在虾类养殖池塘中;(2)选择1龄不适宜插片的三角帆蛘,三角帆蛘总密度控制在8.0-20. Og/m3 ;(3)初期保证吊养的三角帆蛘的成活率,吊养的三角帆蛘的最终成活率不低于25%,若吊养的三角帆蛘发生非捕食性大量死亡,则立即补充相同规格及数量的、体格较好的三角帆蛘,从而提高初期吊养效率和效果;(4)后期应视虾对三角帆蛘的捕食情况来适当减少饲料的投放次数和投放量,使虾尽量多的捕食三角帆蛘,从而达到控制水体外源污染物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改善淡水环境下虾类养殖水质的虾蛘混养方法于2011年6月22 日至10月1日进行了实验在浙江省海盐市百步镇逍恬村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的六个池塘进行实验,其中三个池塘单养南美白对虾,另三个池塘既养南美白对虾又吊养三角帆蛘,使虾蛘混养,且三角帆蛘总密度控制在8. 0-20. Og/m3,在对比实验中,六个池塘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密度相同,初期投喂的虾人工饲料量相同,后期因为三个进行混养实验池塘中的南美白对虾对三角帆蛘的捕食,有机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次数开始减少。实验结束通过7次监测数据表明,三个进行混养实验的池塘的总氮含量平均由3.674(mg/L)下降到2. 446 (mg/L);氨氮含量平均由 2. 039 (mg/L)下降到1. 430 (mg/L)。而单养南美白对虾的三个池塘;总氮平均由2. 659 (mg/ L)上升到3. 198 (mg/L);氨氮含量平均由1. 380 (mg/L)上升到1. 476 (mg/L)。三个进行混养实验的池塘中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分别比相对应的三个单养池塘高出450公斤、200公斤和730公斤。 这是一个利用虾蛘混养改善水质和提高南美白对虾产量的典型案例。权利要求1.一种可改善淡水环境下虾类养殖水质的虾蛘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操作如下(1)在虾类养殖池塘中;(2)选择体格较好、规格较小的不适宜插片的滤食性贝类,吊养于水体中,吊养的总密度应根据虾池的营养程度控制在8. 0-20. Og/m3 ;(3)初期保证吊养的滤食性贝类的成活率,若吊养的滤食性贝类发生非捕食性大量死亡,则立即补充相同规格及数量的、体格较好的滤食性贝类,从而提高初期吊养效率和效果,所述吊养的滤食性贝类的最终成活率不低于25% ;(4)后期应视虾类对滤食性贝类的捕食情况来适当减少或调节人工虾饲料的投放次数和投放量,使虾类能够尽量多的捕食滤食性贝类,使蛘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达到控制水体外源污染物的目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改善淡水环境下虾类养殖水质的虾蛘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食性贝类为三角帆蛘、褶纹冠蛘或无齿蛘。全文摘要,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操作如下(1)在虾类养殖池塘中;(2)选择体格较好、规格较小的不适宜插片的滤食性贝类,吊养于水体中,吊养的总密度应根据虾池的营养程度控制在8.0-20.0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其根武震胡梦红周小玉李培培贾佩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