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52979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22 18: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运送袋结构,包含:袋体,包含开口及容置空间;及通道管,位于开口而连通容置空间与外部空间,通道管包含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露出于袋体而位于外部空间,第二端位于容置空间内,于气体与流体经由通道管流入容置空间即袋体而形成气体层与流体层,通道管穿过气体层并使第二端没入流体层,由于各该层别有各该不同压力,使通道管分段受压而闭合,以使气体层的气体无法经由通道管逆流出容置空间,也使液体层的液体,因此重大无法反流通道管在气体层产生的压力闭合,故使液体、气体皆无法反流,形成运送中不流失空气及液体,达到确保运送安全简易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运送袋结构,特别是一种能运送活体的运送袋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可选择运送货品的器具众多,但在众多的器具中,并非全部皆可用于运送活体,举例而言,目前活鱼运送一般只能用硬塑料盘、水桶等容器来运输,然而在运输过程中,常因路途较为遥远,或是路况较为颠簸,因此装于硬塑料盘或水桶内的水非常容易受到颠簸路面的影响,造成剧烈晃动而溢出。再者,当运输的路途过于遥远时,特别是当行程在两三天以上,容器内的鱼通常会由于缺氧而死,因此,利用传统的硬塑料盘或是水桶等容置物来作为运送活鱼的容器,实则极易造成活鱼于运输过程中死亡,其影响不仅造成成本上的损失,而且当到达其运输目的地后,其所用来盛装活鱼及其水的硬塑料盘、水桶等容器不容易回收,需要占据大量的空间。因此,此种运输方式也不符合环保的概念。除上述方法外,也有运用水袋直接装填水于其中运送活鱼的,并在运用水袋开口处绑绳而防止水自开口处溢流,带活鱼运送至目的地之后,须解开绑绳方能至开口处取出所运送的活鱼,这种方式较为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一种即方便回收、又能降低活鱼死亡率的运送袋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运送袋结构,其包括一袋体,包含一开口及一容置空间;及一个通道管,位于该开口而连通该容置空间与一外部空间,该通道是由二片塑料组成包含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该第一端露出于该袋体而位于该外部空间,该第二端位于该容置空间内,于一气体与一流体经由该通道管流入该容置空间而形成一气体层与一流体层,该通道管穿过该气体层并使该第二端没入该流体层,以使该气体层之该气体无法经由该通道逆流出该容置空间, 同时该液体层之液体无法反流通过该气体层。优选的,所述袋体是经由热封最少一个塑料膜片接着形成各种袋型。优选的,所述信道与袋体热封接着处在通道的内膜处预先涂布一耐热封材料,热封时通道与袋体热封接着形成密闭,而通道管在该接着处内面有耐热材料故热封时不接着形成可进入该袋体的开口。优选的,所述信道管系由上、下二层塑料膜片组成。优选的,所述信道管是运用袋体内储存二种流体,各种流体密度比重不同,无法交流,所述通道管经过二种不同密度空间,各该空间产生不同内压,不同内压分别使该通道管二膜片相互紧贴而形成分段通道闭琐。优选的,所述信道管热封接着于所述开口,该通道管内面预先涂布一耐热材料,使热封时该开口与该通道管热封接着,该通道内面不接着而连通该容置空间与该外部空间。优选的,所述信道管的所述第二端更包含一重量组件,用以使该信道管的所述第二端没入该流体层。优选的,所述袋体还包含一出口部,用以排出该流体。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热封接着由第二膜片热封形成一通道管与袋体,经由通道管可从外部将流体与气体流入于袋体中,因此当该管没入袋内流体中时,气体密度轻会上升,形成气压空间,会使通道管上段受压迫而形成闭琐,又通道管下段,流体之压力将压迫第二膜片,使第二膜片相互紧贴而形成闭琐。因此袋内的气体无法经由沉在液体的通道口反流,又袋内的液体,虽接触到通道的出口,但因液体比重高无法打开上段气体压力产生的通道闭琐,故无法反流出又因运送中会晃动,产生水氧充换以保持液体中氧气,如此可以解决习知运送过程中缺氧或有水流失的问题。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 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运送袋结构的整体外观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袋体的外观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信道管的外观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袋体与通道管的结合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袋体装设气体与流体的使用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外观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运送袋结构的整体外观图,包含袋体10及通道管20。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袋体的外观结构图。袋体10较佳地可由第一膜片11所形成的密封袋体。其形成的方式为先折迭第一膜片11,使第一膜片11呈相互迭合的状态,再经由热封接着相互迭合的第一膜片11的侧边周缘而形成具有容置空间12的袋体10。基此, 可先于第一膜片11的侧边周缘热封接着处的一部份涂布耐热材料(图中未示),在热封时, 则第一膜片11的侧边周缘将受热封而呈密闭状态,于涂布耐热材料的部份在热封时则不会接着,因而于此处形成开口 13。惟前所述的袋体10形状较佳地为立方体。如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信道管的外观结构图。通道管20经由热封接着两层叠合的第二膜片21而形成。其较佳地经由热封接着第二膜片21相对应的两侧边21a,而其余的区域则不相互接着,因而形成一连通的气道。如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袋体与通道管的结合图。通道管20接着于开口 13(如第2 图所示),其中,较佳地接着方式可为热封接着,但本专利技术并非以此为限。基此,通道管20的内面可预先涂布耐热材料22,于热封接着袋体10与通道管20时,由于通道管20的内面涂布耐热材料22,因此于热封时通道管20内面不相互接着,因而仍然保持连通的状态。再者,通道管20更包含第一端23及第二端对。当通道管20热封接着于袋体10 时,第一端23露出于袋体10而位于外部空间中。第二端M则位于袋体10的容置空间12 内。通道管20的设置是为了连通容置空间12与外部空间。如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袋体装设气体与流体的使用图。使用者透过通道管20的连通,可将流体,比如水或其它液体,以及气体,比如氧气,由外部空间输入至容置空间12中, 因而形成气体层30与流体层40。基此,当流体装设于容置空间12,通道管20的第二端M 位于容置空间12中,并且穿过气体层30而没入流体层40。再者,袋体10更具有出口部14, 位于袋体10的一侧,用以排出容置空间12中的流体。出口部14较佳地可预先热熔第一膜片11,使其为概呈导管状的结构,再经由热封而密闭出口部14。再者,本专利技术的通道管20的第二端M更具有重量组件25,其较佳的设置位置为信道管20的第二端M的末端设有重量组件25,而使通道管20的第二端M更为容易没入于流体层40中。重量组件25较佳地可为复数多片体或其它金属片,但本专利技术并非以此为限。如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外观图。本专利技术的运送袋结构除如前所述可为立方体之结构外,更可为其它形状之结构。如图所示,连接通道管20的一边相对应的一边为密封之扁平状,其余两侧边则密封形成概呈椭圆的立体结构。惟袋体10的形状仅为举例,本专利技术并非以此为限。当使用者使用本专利技术的运送袋结构时,首先透过信道管20向袋体10注入水及所要运送的活体,例如鱼。注入于容置空间12中,当水位达到一定量时,亦即通道管20的第二端M的末端没入于流体层40中时,再将气体,例如氧气,经由通道管20向袋体10注入于容置空间12中。此时,通道管20的第二端M的末端受到流体层40的流体压力挤压,因此,二片第二膜片21将相互紧贴而形成闭气,使得流体层40的流体无法经由通道管20逆流出容置空间12。基此,气体也无法渗透过流体从通道管20逆流出容置空间12。当使用完毕,则可剪开出口部14,使流体经由出口部14流出。本专利技术通过热封接着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伯欣
申请(专利权)人:佳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