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光反应区装置,所述光反应器包括光反应器主体,可转动的机械轴和支撑底座,其中所述光反应区位于光反应器的主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反应区具有并行设置的长隔板和短隔板结构;所述长隔板结构的一端与光反应器主体的顶部边框的内表面间隔一定距离D1;所述短隔板与所述顶部边框的内表面间隔一定距离D2,其中D2>D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反应区装置具有光反应比表面积大、通气性好以及反应物混合均匀、循环性好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带有光反应区装置的光反应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能生物培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光反应区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光能生物培养领域,通常采用的培养装置是光反应器,光反应器通常应用于藻类、光合细菌、藓类或其他植物细胞培养的工业化生产,这些微生物可以利用光能将 CO2和水转化为各种有机物,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繁殖快、生长周期短、不占用耕地、可大规模化、自动化控制培养(生产)等特点。现有的光反应器通常采用的是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这种光反应器具有光照比表面积大、光照利用率高、混合均勻,氧解析快、放大相对容易等优点,因此以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作为基础结构具有一定的优势,较其他类型封闭式光反应器更有发展前景、更易实现工业规模的应用。而在现有的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中,通常采用的反应器的反应区内的隔板结构都是交错设置的等长度隔板,这种设置使得料液和气体之间的反应不够充分,同时,对废弃料液的处理不够便利,而且装置不易清洗的缺点,同时,气体的流量和料液的流通由于处理的不便利也可能造成装置的堵塞等不可预知的情形,因此,亟待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现有制作技术和工艺中存在的各种缺陷的光反应器的光反应区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的上述现有制作技术和工艺中存在的各种缺陷,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光反应区装置。其中,所述的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光反应区装置中,所述光反应区装置位于光反应器内,所述光反应器包括光反应器主体,可转动的机械轴和支撑底座,所述光反应器主体是具有受光面的立方体封闭式结构,并通过所述可转动的机械轴与所述支撑底座连接;其中所述光反应区装置位于光反应器的主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反应区具有并行设置的长隔板和短隔板结构;所述光反应器主体由两个受光面、顶部边框和底部边框,以及左侧边框和右侧边框组成;所述长隔板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光反应器主体的底部边框的内表面密封连接,侧面与光反应器主体的内面密封连接,另一端与光反应器主体的顶部边框的内表面间隔一定距离Dl ;所述短隔板结构与所述长隔板结构并行设置,所述短隔板的侧面与反应器主体的内面密封连接,所述短隔板与所述底部边框的内表面间隔一定距离d,而与所述顶部边框的内表面间隔一定距离D2,其中D2 > D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的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光反应区装置中所述的长隔板为一条,而短隔板为多条。根据本技术的再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的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光反应区装置中所述的长隔板位于所述光反应器主体内部的一端,而多条短隔板与所述长隔板并行设置,且位于光反应器主体内部的另一端。根据本技术的另外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的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光反应区装置中所述的长隔板为两条,而短隔板为多条。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的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光反应区装置中所述的长隔板位于所述光反应器主体内部的两端,而多条短隔板与所述长隔板并行设置,且均勻分布于所述的两条长隔板之间。根据本技术的再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的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反应区结构反应区配置中所述的长隔板和短隔板为多条,且平均分布于光反应器内。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的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光反应区装置中所述的长隔板和短隔板相对于反应区的中线对称分布。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的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光反应区装置中所述的长隔板和短隔板上具有气孔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再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的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光反应区装置中相对于反应区的中线,最外侧的长隔板上无气孔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包含上述光反应区装置的光反应器, 其中所述光反应器包括光反应器主体,可转动的机械轴和支撑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反应器主体是扁平状立方体封闭式结构,并通过气体进出口和物料进出口与外部系统连接,所述光反应器主体由两个受光面面板、顶部边框和底部边框,以及左侧边框和右侧边框组成,所述顶部边框、底部边框,左侧边框和右侧边框用于固定两个受光面面板;所述光反应器主体的底部边框通过所述可转动的机械轴与所述支撑底座连接;如上述的光反应区装置,所述光反应区被长隔板左右分割为液体上升区域和液体下降区域;所述光反应器主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位于所述光反应器液体上升区域一侧的边框上,出气口位于光反应器主体的顶部边框上;所述光反应器主体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口与进气口同侧设置,出料口位于液体下降区域一侧的边框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的光反应器中所述的在所述液体上升区域的底部设置有气体分布器,所述气体分布器通过进气口与外部进气管路连接。本技术公开的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光反应器和光反应区装置可以实现在光能生物培养过程中,在所述反应区内的反应物的反应比表面积大、通气性好以及反应物混合均勻、循环性好的优点。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光能生物培养系统中包含光反应区装置的光反应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光反应区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光能生物培养系统的光反应区装置的俯视图。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本技术,下面将参照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光能生物培养系统中包含光反应区装置的光反应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光反应器包括光反应器主体100,机械轴结构102和支撑底座200。所述光反应器主体100通过机械轴结构102与支撑底座200 连接。所述光反应器主体100是扁平状立方体封闭式结构,通过气体进出口 107、108和物料进出口 109、110与外部系统连接。所述光反应器主体由两个受光面面板101、顶部边框 1101和底部边框1102,以及左侧边框1103和右侧边框1104组成。所述顶部边框1101、底部边框1102,左侧边框1103和右侧边框1104用于固定两个受光面面板101。所述支撑底座200是立方体中空结构。所述光反应区1056位于光反应器的主体100内,用于培养光合微生物和收集光合微生物的产物。光反应区1056中具有并行设置的长隔板结构103和短隔板结构104,所述光反应区1056位于光反应器的主体100内,所述光反应区1056由液体上升区域105和液体下降区域106构成。所述长隔板结构103的一端与所述光反应器主体100的底部边框1102的内表面密封连接,侧面与光反应器主体100的内面密封连接,另一端与光反应器主体100的顶部边框1101的内表面间隔一定距离D1。所述短隔板结构104与所述长隔板结构103并行设置,所述短隔板104的侧面与反应器主体110的内面密封连接,所述短隔板104与所述底部边框1102的内表面间隔一定距离d,而与所述顶部边框1101的内表面间隔一定距离 D2,其中D2 > D1。具体距离间隔大小可参见图2所示。制作长隔板103和短隔板104的材料通常采用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铝等,也可以采用防腐蚀性较好的化学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文俊,徐志农,郑晓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齐成碳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