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补水强夯处理地基的冲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吊绳连接于随车吊吊臂的冲击锤、竖直固定在地面上的支架及与支架连为一体导向管.支架中心对准强夯中心点,导向管中穿有冲孔传力杆,冲孔传力杆的下端连接有冲孔锥头对准强夯中心点,冲孔传力杆上端下部设有2-3个加力孔,通过加力杆连接有吊索。(*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在强夯处理地基时所用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强夯处理地基前预先竖向补水调节地层含水量的冲孔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在中西部展开,大量的路基需要处理,由于中西部地区降雨量小、气候干旱,土质遇水软化概率远远小于南方多雨地区,一般对地基进行必要的挤密处理即可达到控制工后沉降的目的。强夯是中西部地区处理地基的传统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利用夯锤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动能转化为对地面冲击力形成的击实功将地层土体挤密,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土质地基处理方法。广泛应用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土质地基的加固处理。根据土工击实原理,土壤含水量、最大干密度、击实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当土壤在最佳含水量条件下,将其击实到最大干密度所消耗的击实功最小。但往往由于土壤天然含水量偏低,要达到最大干密度的击实效果,需要耗费更多的击实功;当天然含水量过低时,即便耗费再多的击实功,也无法达到最大干密度要求,所以,只能采取根据需要人为调整含水量,再进行击实的方法。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广阔,气候较干旱,地层中天然含水量普遍偏低,在进行强夯作业前,应根据地层的天然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之差,进行人工补水后展开强夯作业。目前,兰州至乌鲁木齐高速铁路,大部分地基土层中的天然含水量远远小于最佳含水量,需向地层中补水后方可地基强夯处理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工程地处西部极度干旱地区,施工用水非常困难,需要用火车将施工用水从新疆哈密远运至工地,成本在35 元/m3以上,同时采用地面蓄水坑补水方式,即用设备提前砸出蓄水坑,将水灌在蓄水坑中下渗,由于水分在地层中分布极不均勻,加之等待水分下渗过程中蓄水坑蒸发损失过大,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此外补水还需利用强夯机械提前砸出蓄水坑,由于反复移动设备,施工成本居高不下。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土层天然含水量竖向变化规律,根据实际检测数据可知,强夯影响深度范围内(0 8m),天然含水量逐渐减少,深度在5m以下含水量基本为一个稳定值。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蓄水坑补水方式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冲孔装置,可以有计划地通过成孔直接向地层中补水,以缩短水分渗透时间、减少水分蒸发浪费、提高补水均勻性、降低强夯处理地基的工程成本。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用于补水强夯处理地基的冲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吊绳连接于随车吊吊臂的冲击锤、竖直固定在地面上的支架及与支架连为一体导向管.支架中心对准强夯中心点,导向管中穿有冲孔传力杆,冲孔传力杆的下端连接有冲孔锥头对准强夯中心点,冲孔传力杆上端下部设有2-3个加力孔,通过加力杆连接有吊索。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冲孔锥头包括与前端锥头过渡的中部粗圆柱及后端细圆柱, 其中,后端细圆柱尺寸相同,并设有螺纹,中部粗圆柱有多种不同直径以供选择。所述冲孔传力杆下端设置有螺旋接头与冲孔锥头连接。所述冲孔锥头中部粗圆柱与后端细圆柱连接部设计有弧形肩。与现有蓄水坑补水方式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1、通过冲孔补水,简化蓄水坑工作量,降低施工成本。2、利用连接不同直径的冲孔锥头可根据需要改变冲孔内的贮水量,一次完成补水,简化补水计量工作。3、利用冲孔缩短水分渗透的距离,提高水分短时间内的均勻性,从而缩短补水所占用的时间,提高工效。4、利用长加力杆与加力孔配合,通过人工旋转可将冲孔锥头松动,便于取出,利用短加力杆与加力孔配合,便于吊索悬挂将冲孔锥头拔出。5、可将灌满水的成孔孔口覆盖,减小水分在大气中的暴露面积从而减少蒸发量。兰新高速铁路地处西部极度干旱的荒漠地区,在施工用水极度困难的条件下,采用本技术冲孔装置补水实施强夯处理地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技术也可在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地基处理工程中推广应用,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为土层天然含水量竖向变化规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冲孔装置的示意图。其中图加为冲孔状态图;图2b为准备提起冲孔传力杆的状态图。图3为图2中的支架及导向管结构图。图4为图2中的冲孔传力杆结构图。图5为图2中的加力杆结构图。图6为图2中的冲孔锥头结构图。图2-图6中1.支架;2.导向管;3.冲孔传力杆;4.冲孔锥头;4_1.冲孔锥头上部弧形;5.加力杆;5-1.加长加力杆;6.加力孔;7.螺旋接头;8.地锚;9.地面;10.冲击锤;11.吊索;12、成孔;13.强夯中心点;P.冲击力;P’ .提拔力。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图6所示,本技术冲孔装置包括由吊绳连接于随车吊吊臂的冲击锤 10、竖直固定在地面9上的支架1及与支架连为一体的导向管2.支架1中心对准强夯中心点13,导向管2中穿有冲孔传力杆3,冲孔传力杆3的下端连接有冲孔锥头6对准强夯中心点13,冲孔传力杆3上端下部设有2-3个加力孔6,通过加力杆5连接吊索11,冲孔时,冲击锤10对冲孔传力杆3上端实行多次冲击(施加冲击力P),至冲孔锥头6钻入地面9达到预定深度(图2a);提杆时,用加长加力杆5-1穿入加力孔6,原地旋转使冲孔锥头6松动(图 2b);利用随车吊吊臂对吊索11施加提拔力P’,将冲孔传力杆3及冲孔锥头6拔出地面,在强夯中心点13下方形成成孔12。冲孔锥头6包括与前端锥头过渡的中部粗圆柱及后端细圆柱,其中,后端细圆柱尺寸相同,并设有螺纹,中部粗圆柱有多种不同直径以供选择。冲孔锥头6中部粗圆柱与后端细圆柱连接部设计有弧形肩4-1 (图6),这样可减小上拔阻力,避免造成塌孔。冲孔传力杆3下端设置有螺旋接头7与冲孔锥头6后端细圆柱的螺纹连接(图4)。采用本实施例冲孔装置补水的强夯处理地基的工艺简述如下第一步,测量定位,标出强夯中心点13 ;第二步,利用临时穿入导向管2内的加长加力杆5-1辅助对位,将与导向管2连为一体的支架1(至少3个腿)的中心对准强夯中心点13,利用地锚8,将支架临时固定在地面9,防止在冲击锤作用下,支架移位或倾斜(图3);第三步,按照补水量所需的冲孔孔径,选择相应直径的冲孔锥头6安装在冲孔传力杆3下端(图4、6);第四步,将加力杆5(图幻穿入冲孔传力杆3上端下部的加力孔6内,将吊索11 悬挂在加力杆5两端,利用随车吊吊臂将冲孔传力杆3插入导向管内,使冲孔锥头6定位在强夯中心点13上;第五步,利用随车吊吊臂,将冲击锤10提起一定高度,放松吊绳对冲孔传力杆3上端实行多次冲击,直至冲孔锥头6钻入地面9达到预定深度(图2a);第六步,将加长加力杆5-1 (图幻穿入加力孔6,原地旋转促使冲孔锥头6松动; 利用随车吊吊臂,将冲孔传力杆3及冲孔锥头6拔出地面,在强夯中心点13下方形成成孔 12 (图 2b);第七步,拆除支架及导向管,移动至下一冲孔工点,在此过程中,可将支架导向管与传力杆上端吊索连接,直接用随车吊将整个冲孔装置一次性转移至下一个冲孔工位(工点位间距较近仅有2. 5m),可进一步提高工效;第八步,向成孔内灌水,直至将孔灌满,并将孔口覆盖,防止杂物掉入并减少水分蒸发损失,向孔内灌水时,最好加工制作合适的漏斗,避免造成浪费。第九步,待水渗透后,向孔内填土至地面,进行强夯作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补水强夯处理地基的冲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吊绳连接于随车吊吊臂的冲击锤、竖直固定在地面上的支架及与支架连为一体导向管.支架中心对准强夯中心点,导向管中穿有冲孔传力杆,冲孔传力杆的下端连接有冲孔锥头对准强夯中心点,冲孔传力杆上端下部设有2-3个加力孔,通过加力杆连接有吊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补水强夯处理地基的冲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孔传力杆下端设置有螺旋接头与冲孔锥头连接。3.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民,王郭波,张翠芹,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