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脱卸吊装环及带有该脱卸吊装环的组合式装卸架,自动自动脱卸吊装环包括一本体,本体上端铰接设置有一连接索链和连接环,本体下端铰接设置有一卡环;本体中设置有二级阶梯式的安装孔,安装孔中设置一弹性伸缩装置;弹性伸缩装置包括弹簧和拉杆;拉杆上端部穿过弹簧并从安装孔上端伸出本体,拉杆上端部伸出本体部位设置着螺母吊环。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设计,使得集装包与起吊装置只在起吊端采用人力操作,在卸货端则自动进行卸货,无需人工操作,相比现有方式,大大提升了转运效率,节省了一半人力,同时也避免卸货端工作环境恶劣对工人身心带来的影响,此外组合式装卸架结构也解决了因大货轮甲板宽存在死角而无法一次实现装船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卸工具,特别是一种自动脱卸吊装环及带有该脱卸吊装环的组合式装卸架。
技术介绍
从古至今,粉状、粒状货物采用小袋包装是惯用方式,它从麻袋、布袋到现在最普遍的编织袋包装,它的运转一般采用原始的肩挑、背扛搬运装卸方式,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才开始普遍在港口码头配备吊机,把袋装物资进行集装起吊过驳,散包转运。当今社会,袋装货物日益增多,就目前而言,大量的袋装货物依旧采用常规的散包转运方式,这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袋装货物散包转运的每一个转运环节都要重新集装起吊,这种操作模式耗费劳力多,劳动强度强,环境污染大,作业场所条件恶劣, 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此外,因劳动者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等因素,造成大多数袋装货物转运码头、中转站等袋包货物转运服务行业不同程度的招工困难,工人逐步减少,导致装卸中转速度大幅度降低,尤其是船运袋装货物的起货,存在问题特别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货物流量的增加使得运输工具也随之迅速增大,但依目前常规袋装货物装卸模式,使袋装物资采用大型运输工具失去了意义,因现状的袋包装卸方式是必须通过人工搬运的,装卸速度的快慢是完全取决于人力,因此船只的增大不仅无法提高装卸货速度,而且严重地制约了运率的提高,运价也会相应的提高。另外,发货方的工人紧缺也会大大降低了装船的质量,所装的货物普遍都是乱包倒入船舱,还有许多靠近航道的袋包物质生产厂家为了节省人工,直接采用输送带装船,这种装船方式对厂家来讲是提高了现代化程度,但是所装的袋包混乱,质量更糟,袋包破损大幅度上升,这也给需货方的转运环节又增加了起货的难度,还造成需货方物资的损失和费用的增加。针对上述问题,申请人曾申请了一种小袋物资转运集装包的技术专利,其专利申请号为200920306861. 7,该集装包可实现额定数量的小袋物资集中打包,并配合专用吊环和起吊机等机械进行作业,在运输的各个环节当中无需拆开集装包,对降低物资损耗、 提高物资装卸效率、减轻工作强度,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和经济效益。但在以上的小袋物资集装包的转运当中,集装包在和起吊装置的起吊和卸货当中都还需要人工进行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卸速度,特别是在装船过程当中,因船舱中的扬尘比较多,空气不流畅,严重威胁着卸货工人的呼吸道系统,特别是在高温期间,还很容易造成中暑和皮肤过敏等现象。同时因货轮的甲板宽,而集装包受限于本身体积,无法直接深入甲板下面,导致甲板下的船舱存在装货死角,使船舱的一部分边缘无法直接装货,需人工二次转手才能进行, 否则会造成船舱容积的减少,引起超高装货,对航行的平稳性带来很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自动脱卸吊装环及带有该脱卸吊装环的组合式装卸架,该结构设计,使得集装包与起吊装置只在起吊端采用人力操作,在卸货端则自动进行卸货,无需人工操作,相比现有操作方式,大大提升了转运效率,节省了一半人力,同时也避免因卸货端工作环境恶劣对工人身心带来的影响,此外组合式装卸架结构也解决了因大货轮甲板宽存在死角而无法一次实现装船的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脱卸吊装环,其特征在于整个脱卸吊装环包括一本体,本体上端铰接设置有一连接索链和连接环,本体下端铰接设置有一卡环;本体中设置有一上小下大的二级阶梯式的安装孔,安装孔中设置一弹性伸缩装置;所述弹性伸缩装置包括弹簧和拉杆,其中弹簧设置在安装孔的下级阶梯孔中;所述拉杆上设置有支撑弹簧的弹簧座,拉杆上端部穿过弹簧并从安装孔上端伸出本体,拉杆上端部伸出本体部位设置着用于定位拉杆并使弹簧装配后具有一定预压缩量的螺母吊环;所述拉杆下端部伸出本体紧靠所述卡环设置,拉杆下端部在初始状态下低于卡环内轮廓最低部,在拉杆上拉到极限位置时高于卡环内轮廓的最低部。一种带有所述脱卸吊装环的组合式装卸架,其特征在于整个装卸架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支架,相邻支架之间由连杆连接,支架下方周边设置多个所述自动脱卸吊装环,各个自动脱卸吊装环的螺母吊环通过一牵引传动机构与设置在支架中心的自动脱卸装置连接,各个脱卸吊装环的连接环则通过钢索直接连接设置在自动脱卸装置上部的起吊环。上述支架数目为偶数个,所述自动脱卸装置设置在位于装卸架中心的连杆的安装杆上;所述牵引传动机构包括牵引索、“L”型摇臂和设置在牵引索末端的复位弹簧;其中每个支架中心均设置一个“L”型摇臂,“L”型摇臂的中部铰接连接在支架上;“L”型摇臂的头部连接多个与支架下侧周边自动脱卸吊装环等数目的副吊索,每根副吊索通过滚轮副与所述脱卸吊装环的螺母吊环连接;“L”型摇臂的尾部连接在牵引索上;所述牵引索的头部与自动脱卸装置连接,牵引索的尾部通过复位弹簧连接在最外侧支架的外侧边上。上述支架数目为奇数个,所述自动脱卸装置直接设置在位于装卸架中心的中心支架上;所述牵引传动机构包括牵引索、“L”型摇臂和设置在牵引索末端的复位弹簧;其中装卸架中心的中心支架下的各个自动脱卸吊装环的螺母吊环通过副吊索和滚轮副直接连接牵引索,其他支架的中心则均设置一个“L”型摇臂,“L”型摇臂的中部铰接连接在支架上; “L”型摇臂的头部连接多个与支架下侧周边自动脱卸吊装环等数目的副吊索,每根副吊索通过滚轮副与所述脱卸吊装环的螺母吊环连接;“L”型摇臂的尾部连接在牵引索上;所述牵引索的头部与自动脱卸装置连接,牵引索的尾部通过复位弹簧连接在最外侧支架的外侧边上。上述牵引索上连接设置有张紧调节装置,该装置包括螺纹连接的螺纹杆和连接螺母组成。上述自动脱卸装置包括一底部固定设置的中心轴,中心轴上设置有上滑套和下滑套;所述上滑套顶部朝上通过若干根钢索与起吊环连接,上滑套顶部朝下通过连接柱和拉簧与中心轴的底部连接;所述上滑套底部外突形成一外卡合突起,外卡合突起的上侧面为一平面,下侧面为一从上到下朝内倾斜的斜面;所述上滑套外侧套连一脱卸块,脱卸块底部朝外设置有脱卸突起,脱卸突起的最大直径略大于所述外卡合突起的最大直径;所述脱卸块在上滑套上的位置通过一摇杆控制,摇杆的一端与上滑套顶部的连杆铰接,摇杆的中部与脱卸块固连,摇杆的另一端在靠近脱卸块处设置有复位拉簧与上滑套顶部连接;所述下滑套底部与所述牵引传动机构的牵引索连接,下滑套外侧中部铰接设置有若干个“V”形摇臂,所述“V”形摇臂上端内突形成一可与所述外卡合突起卡合的内卡合突起,内卡合突起的上侧面为一从上到下朝内倾斜的斜面,该斜面刚好与所述外可和突起的下侧面配合,内卡合突起的下侧面为一平面;所述“V”形摇臂的下端通过一复位装置与下滑套连接。上述“V”形摇臂内侧中部位置设置有防止摇臂过度转动的止位突起。上述每个支架下侧设置有横条支撑脚木。本专利技术的自动脱卸吊装环在使用时,首先拉动螺母吊环带动拉杆使弹簧进一步压缩而回缩,直到拉杆下端部的底部位置脱离卡环内轮廓的最低部,而后把集装包的困扎绳穿过卡环,之后放开螺母吊环,拉杆重新下探弹出穿过困扎绳后回到初始位置,因此时拉杆下端部的底部位置低于卡环内轮廓的最低部,困扎绳就会被拉杆卡住而无法拉出。而到转运到达所需位置后,只要上拉螺母吊环带动拉杆,一旦拉杆下端部的底部脱离卡环内轮廓的最低部时,困扎绳就会在货物自重的作用下滑出卡环,实现自动卸钩,整个卸货过程无需人工操作,相比现有的装卸方式,可节省一半的人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文理,
申请(专利权)人:盛文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