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棱镜片及采用其的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棱镜片包括基底及位于所述基底上紧密排列的多个呈条形的集光结构,其中,每个集光结构包括:位于基底上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二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两个凹向于所述集光结构内部的弧形表面。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棱镜片的背光模组可以大大提高其视角范围。(*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棱镜片及采用该棱镜片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迅速发展,液晶显示装置因其具有轻、薄、小等特点,而且具有功耗低、无辐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因此在目前的平板显示领域占主导地位,其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信息、通讯及消费性产品中。由于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具有发光特性,因而,为调整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需要给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显示面板提供一面光源装置,如背光模组,用于向液晶显示面板提供亮度充分且分布均勻的光束。图1所示是一种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该背光模组包括光源10、 位于光源10 —侧并部分包围光源10的反射罩11、反射片20、导光板30、下扩散片40、下棱镜片50、上棱镜片60、上扩散片70。光源10可以是冷阴极荧光灯管,也可以是LED。反射片20位于导光板的下方,用于反射自导光板30底面泄出的光线。导光板30将光源10发出的光线反射后大致沿导光板的出光面发出。下扩散片40和上扩散片70使光线透过其自身的扩散图层产生漫射,提高光线分布的均勻度。下棱镜片50和上棱镜片60用于修正透过下扩散片40的光线扩散的角度,上棱镜片6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上棱镜片60 包括基底61和位于基底上的多个紧密排列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条形的集光结构62,集光结构62靠近上扩散片70的一侧,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多个集光结构 62具有聚光作用,其可以利用对光线的折射和反射来达到会聚光线的作用,从而使背光模组发出方向指向性强的光线。下棱镜片50和上棱镜片60的结构相同,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中将下棱镜片50和上棱镜片60的条形的集光结构垂直设置,从而实现背光模组发出的上下左右方向的光线均具有一定方向的约束,使不满足一定出射方向的光线经过集光结构反射回反射片20,经反射片20反射后再次利用,提高背光的利用率。图4所示为采用一张现有的棱镜片时的背光模组的辐射强度随视角的变化曲线图,采用一张棱镜片时的背光模组,当辐射强度在0.0001附近,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视角主要集中在-60度到60度之间。图5所示为采用两张现有的棱镜片时的背光模组的辐射强度随视角的变化曲线图,其中两张棱镜片垂直设置,由图5可见,采用两张棱镜片时的背光模组,当辐射强度同样在0. 0001附近,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视角均较窄,主要集中在-40度到40度之间。由此可见,采用现有棱镜片时的背光模组的视角范围均较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棱镜片及包括该棱镜片的背光模组,采用本技术棱镜片的背光模组可以大大提高其视角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棱镜片,包括基底及位于所述基底上紧密排列的多个呈条形的集光结构,其中,每个集光结构包括位于基底上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二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两个凹向于所述集光结构内部的弧形表面。优选地,所述两个凹向于所述集光结构内部的弧形表面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两个凹向于所述集光结构内部的弧形表面的横截面均为圆弧。优选地,所述圆弧对应的圆心角均为90度。优选地,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介于0-0. 025mm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 018mm。优选地,所述第二表面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宽度且所述第二表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中部。优选地,所述相邻的两个集光结构中心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宽度。优选地,所述第一表面的宽度为0. 05mm,所述第二表面的宽度为0. 014mm。另外,提供一种包括以上所述棱镜片的背光模组。采用本技术的棱镜片的背光模组可以大大提高其视角范围,同时便于制作, 不增加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棱镜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采用一张现有的棱镜片时的背光模组的辐射强度随视角的变化曲线图;图5是采用两张现有的棱镜片时的背光模组的辐射强度随视角的变化曲线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棱镜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沿图6中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采用一张本技术的棱镜片时的背光模组的辐射强度随视角的变化曲线图;以及图9是采用两张本技术的棱镜片时的背光模组的辐射强度随视角的变化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使本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技术的主旨。下面结合图6至图7对本技术的棱镜片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棱镜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沿图6中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棱镜片包括基底100及位于基底100上紧密排列的多个呈条形的集光结构200,其中,每个集光结构200包括位于基底100上的第一表面201 ;与第一表面201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二表面202,以及位于第一表面201和第二表面202之间的两个凹向于集光结构200内部的弧形表面203和204。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两个凹向于集光结构200内部的弧形表面203和204对称设置,从而可以使得从基底100 —侧入射的背光通过集光结构200后的出射光线仍然对称均勻。并且两个凹向于集光结构200内部的弧形表面203和204的横截面均为圆弧,当其对应的圆心角均为90度时,背光通过集光结构200之后沿弧形表面203和204出射,满足一定角度范围的光线可以出射,而不满足该角度范围的光线则会被重新进入背光模组中经多次折射和反射直至满足该角度范围后出射,经模拟测试,当两个凹向于集光结构200内部的弧形表面203和204的横截面均为圆心角为90度的圆弧时其效果最好,具有较高辐射强度的同时还具有较宽的视角。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201与第二表面202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即集光结构200的高度)h介于0-0. 025mm之间,本实施例中,仅当h取值为0. 018mm为例进行举例并进行模拟测试。本实施例中,第二表面202的宽度小于第一表面201的宽度且第二表面202的投影位于第一表面201的中部位置,每个集光结构的横截面呈左右对称的近似 “几”字型,并且多个集光结构200依次紧密排列,相邻的两个集光结构200中心的距离P等于第一表面201的宽度b,从而保证多个集光结构200的紧密排列,使得背光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得出射的光线的出射角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本实施例中,当集光结构200的第一表面201与第二表面202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即集光结构200的高度)h取值为0. 018mm时,相应地,取第一表面201的宽度b为0. 05mm、 第二表面202的宽度a为0. 014mm时,对其进行辐射强度随视角变化的模拟测试,图8是采用一张本技术的棱镜片时的背光模组的辐射强度随视角的变化曲线图,图9是采用两张本技术的棱镜片时的背光模组的辐射强度随视角的变化曲线图,由图8和图9可以看出,采用本技术的棱镜片的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锋,朱莹,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