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的送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400117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2 1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插秧机的送秧装置,涉及一种农业机械设备,其包括载秧台及安装在载秧台上的双排滚轮送秧结构,双排滚轮送秧结构包括两根送秧轮轴、两个单向轴承、连接板、支架Ⅰ、支架Ⅱ及多个滚轮,每一滚轮包括带有突齿的圆筒形主体部及设置在主体部圆周上的至少两道齿形突起,同一滚轮上的同一道齿形突起的相邻三齿的齿顶圆弧长度与配套秧盘横向相邻两穴钵体的间距相等,主动送秧轮轴通过支架Ⅰ定位在载秧台上,主动送秧轮轴一端穿过一个单向轴承后装有一排滚轮,从动送秧轮轴设置在主动送秧轮轴的下侧并通过连接板与主动送秧轮轴连接,从动送秧轮轴通过支架Ⅱ定位在载秧台上,从动送秧轮轴一端穿过另一个单向轴承后装有一排滚轮。(*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秧机的送秧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农业机械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插秧机的送秧装置。技术背景现有水稻机械化移载所用插秧机的送秧装置,大部分采用链条连接的棘轮,如中国2007年3月14日公开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71543. 8的专利申请所述步行水田作业机中的棘轮,但是这种送秧机构通常用于传送平毯状秧苗,由于使用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育秧具有更多优点,因此采用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育秧被快速推广应用,在采用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育秧后插秧机原有的送秧机构不能满足钵形毯状秧苗的精确输送的要求,送秧效果不好,不能及时、准确的送秧,漏秧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保证送秧及时精确的要求、送秧质量稳定、并能提高送秧可靠性的插秧机的送秧装置。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技术方案是一种插秧机的送秧装置,该插秧机的送秧装置包括载秧台及安装在载秧台上的双排滚轮送秧结构,双排滚轮送秧结构包括主动送秧轮轴、从动送秧轮轴、单向轴承I、单向轴承II、连接板、多个支架I、多个支架II及多个滚轮,每一滚轮包括带有突齿的圆筒形主体部及设置在主体部圆周上的至少两道齿形突起,同一滚轮上的同一道齿形突起的相邻三齿的齿顶圆弧长度与对应秧盘横向相邻两穴钵体的间距相等,每一道齿形突起对应秧盘上纵向一列钵体;主动送秧轮轴通过多个支架 I支撑定位在载秧台上,主动送秧轮轴一端穿过单向轴承I后装有一排滚轮,从动送秧轮轴设置在主动送秧轮轴的下侧并通过连接板与主动送秧轮轴连接,从动送秧轮轴通过多个支架II支撑定位在载秧台上,从动送秧轮轴一端穿过单向轴承II后装有一排滚轮。其中所述每一滚轮带有突齿的圆筒形主体部上设置有五道均勻排布的齿形突起均勻排布的齿形突起。同一滚轮上相邻两道齿形突起之间的距离与对应秧盘纵向相邻两穴钵体的间距相等。其中所述主动送秧轮轴和从动送秧轮轴分别为多边形轴杆,圆筒形主体部中部设有可与主动送秧轮轴或从动送秧轮轴配合的多边形安装孔。其中所述主动送秧轮轴和从动送秧轮轴分别为六边形轴杆,圆筒形主体部中部设有可与主动送秧轮轴或从动送秧轮轴配合的六边形安装孔。其中在主动送秧轮轴一侧还设置有可带动主动送秧轮轴一起转动的回转手柄及分别连接在单向轴承I、单向轴承II上的回位弹簧。本技术插秧机的送秧装置由于主动送秧轮轴和从动送秧轮轴上分别装有一排滚轮,滚轮设有至少两道与秧盘的钵体对应的齿形突起,同一滚轮上的同一道齿形突起的相邻三齿的齿顶圆弧长度与对应秧盘横向相邻两穴钵体的间距相等,能保证送秧及时、 准确要求、送秧质量稳定、并能提高滚轮送秧可靠性,另外本技术插秧机的送秧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安装的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插秧机的送秧装置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插秧机的送秧装置的结构视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视图;图3是图1的右视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视图;图5是本技术插秧机的送秧装置中滚轮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主视图;图7是图5的右视图;图8是与本技术插秧机的送秧装置配套使用的秧盘的局部视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1-滚轮,2-回位弹簧,3-单向轴承I,4-主动送秧轮轴,5-支架I,6-回转手柄,7-连接板,8-从动送秧轮轴,9-单向轴承II,10-支架II, 11-载秧台,12-主体部,13-齿形突起,14-六边形安装孔,15-钵体。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插秧机的送秧装置包括载秧台11及安装在载秧台 11上的双排滚轮送秧结构,双排滚轮送秧结构包括主动送秧轮轴4、从动送秧轮轴8、单向轴承I 3、单向轴承II 9、连接板7、多个支架I 5、多个支架II 10及多个滚轮1,每一滚轮1 包括带有突齿的圆筒形主体部12及设置在主体部12圆周上的至少两道齿形突起13,主动送秧轮轴4通过多个支架I 5支撑定位在载秧台11上,主动送秧轮轴4 一端穿过单向轴承 I 3后装有一排滚轮1,主动送秧轮轴4与横向传送杆(横向传送杆将动力传递给主动送秧轮轴,图中未示出横向传送杆)连接,单向轴承I 3可保证主动送秧轮轴4在一个方向转动而防止其反转。从动送秧轮轴8设置在主动送秧轮轴4的下侧并通过连接板7与主动送秧轮轴4连接,主动送秧轮轴4通过连接板7将动力传递给从动送秧轮轴8,通过连接板7连接能保证主动送秧轮轴4和从动送秧轮轴8运动同步,转速相同,从动送秧轮轴8通过多个支架II 10支撑定位在载秧台11上,从动送秧轮轴8—端穿过单向轴承II 9后装有一排滚轮1,单向轴承II 9可保证从动送秧轮轴8在一个方向转动而防止其反转。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滚轮1带有突齿的圆筒形主体部12上设置有五道均勻排布的齿形突起13,当然作为本技术的变换形式,齿形突起13的数量也不限于五道,也可根据秧盘钵体的间距适当调整,如齿形突起13可为两道、三道、四道或多于五道。同一滚轮1 上的同一道齿形突起13的相邻三齿的齿顶圆弧长度L1与对应秧盘横向相邻两穴钵体15的间距L2 (如图8所示)相等,同一滚轮1上相邻两道齿形突起13之间的距离D1与对应秧盘纵向相邻两穴钵体15的间距& (如图8所示)相等。这样可以保证在插秧机工作时滚轮1 转动,在横向齿形突起13每一个齿顶对应推动一穴钵体秧苗,在纵向每道齿形突起13对应一列钵体秧苗,能保证送秧及时、准确要求、送秧质量稳定。所述主动送秧轮轴4和从动送秧轮轴8分别为多边形轴杆,圆筒形主体部12中部设有可与主动送秧轮轴4或从动送秧轮轴8配合的多边形安装孔。在本实施例中主动送秧轮轴4和从动送秧轮轴8分别为六边形轴杆,带有突齿的圆筒形主体部12中部设有可与主动送秧轮轴4或从动送秧轮轴8配合的六边形安装孔14。当然作为本技术的变换形式,主动送秧轮轴4和从动送秧轮轴8也可为其它多边形轴杆,如四边形、五边形或其它多边形。在主动送秧轮轴4 一侧还设置有可带动主动送秧轮轴4 一起转动的回转手柄6及分别连接在单向轴承I 3、单向轴承II 9上的回位弹簧2,在刚添加秧苗,载秧台运动至极左或极右端时可以通过手动转动回转手柄6,将秧苗送到最下端后开机由双排滚轮送秧结构自动送秧,回位弹簧2可协助回转手柄6回位。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技术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列举的形式,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秧机的送秧装置,该插秧机的送秧装置包括载秧台(11)及安装在载秧台(11)上的双排滚轮送秧结构,其特征在于,双排滚轮送秧结构包括主动送秧轮轴(4)、从动送秧轮轴(8)、单向轴承I (3)、单向轴承II (9)、连接板(7)、多个支架I (5)、多个支架II (10)及多个滚轮(1),每一滚轮(1)包括带有突齿的圆筒形主体部(12)及设置在主体部(12)圆周上的至少两道齿形突起(13),同一滚轮(1)上的同一道齿形突起(13)的相邻三齿的齿顶圆弧长度(L1)与配套秧盘横向相邻两穴钵体(15)的间距(L2)相等,主动送秧轮轴 (4)通过多个支架I (5)支撑定位在载秧台(11)上,主动送秧轮轴(4) 一端穿过单向轴承 I (3)后装有一排滚轮(1),从动送秧轮轴(8)设置在主动送秧轮轴(4)的下侧并通过连接板(7)与主动送秧轮轴(4)连接,从动送秧轮轴(8)通过多个支架II (10)支撑定位在载秧台(11)上,从动送秧轮轴(8 ) —端穿过单向轴承II (9 )后装有一排滚轮(1)。2.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新周郑长鹏覃文龙詹微丽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