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79027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31 0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加固结构,所述砖混结构建筑物包括钢筋砼板墙,所述板墙的至少一侧设有竖向钢筋网和沟槽,所述竖向钢筋网的下方通过角钢与板墙固定连接,所述竖向钢筋网和沟槽内均填充有混凝土;所述沟槽的外侧自地面结构标高依次设有水平钢筋网和道渣层,所述水平钢筋网内填充有混凝土;所述板墙与预制楼板的衔接处设有复数个角形支撑架,每一所述角形支撑架的两翼缘分别与所述板墙和预制楼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加固板墙时,采用角钢复合基础施工,不需要进行井点降水和基坑围护施工,处理难度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且施工周期短、可以节约井点降水和基坑围护所需的大量费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物的抗震加固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从2009年开始,国家决定用三年的时间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其他地区,按抗震加固、综合防灾的要求,集中重建整体出现险情的D级危房、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C级校舍,消除安全隐患。中小学校舍的安全工程为重大的民生、民心工程,校舍的加固、重建以及避险迁移工作不容懈怠。目前,上述地区的中小学校舍多为砖混结构,须预防的灾害主要有墙体倒塌、预制楼板掉落、楼梯间拔出、窗间墙不足、构造柱缺失、非结构构件的连接等。为避免上述灾害的发生,现今一般采用的办法是在现有校舍的板墙侧方新增向下延伸至原基础顶面的加固板墙。由于大部分砖混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埋深较深(可达3 4m),地下水位较高,如果新增加固板墙要施工到原基础顶面,必须进行井点降水和基坑围护,而许多校安工程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复杂,不具备井点降水条件和基坑围护空间,安全隐患非常大;且进行井点降水和基坑围护的费用较高、工期较长,不利于校安工程抗震加固计划的实施。为解决上述技术、成本及时间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设计一种施工安全、成本低、 施工工期短的抗震加固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加固结构,通过本结构的使用,施工安全、成本低、施工工期短,且抗震效果好。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加固结构,所述砖混结构建筑物包括钢筋砼板墙,所述板墙的至少一侧的墙根处设有沿所述板墙宽度方向的沟槽,所述沟槽的底部低于地面结构标高800 IlOOmm ;所述板墙的侧方还设有复数个角钢和下端伸入所述沟槽内的竖向钢筋网,所述角钢的竖向翼缘压紧且固定于所述板墙墙面上,所述角钢的水平翼缘距所述沟槽底部的距离为80 100mm,所述竖向钢筋网的竖向钢筋的下端与所述角钢的竖向翼缘固定连接;所述竖向钢筋网和所述沟槽内均填充有混凝土 ;所述沟槽顶部的与所述板墙相对的一侧设有水平钢筋网,所述水平钢筋网低于地面结构标高50 150mm,所述水平钢筋网内填充有混凝土 ;所述水平钢筋网的下方、所述沟槽的与所述板墙相对的一侧设有道渣层。上文中,所述水平钢筋网的远离所述板墙的一端距板墙的距离不小于3000mm ;所述道渣层的厚度为300mm,所述竖向钢筋网与填充于其内的混凝土构成竖向钢筋砼层,所述竖向钢筋砼层的厚度为60 IOOmm ;所述道渣层的上表面距地面的距离为50 150mm。本技术中,所述板墙的两侧均设有上述各结构,且对应地设于所述板墙两侧的两角钢通过一贯穿所述板墙的螺栓构成固定连接,板墙上开设的供螺栓穿过的螺栓孔内填充乳胶水泥。优选的,所述沟槽底部宽度为200mm。设于室内的所述沟槽的底部距室内地面结构标高的距离为1100mm,设于室外的所述沟槽的底部距室外地面结构标高的距离为800mm。 所述竖向钢筋网和水平钢筋网为Φ80200双向钢筋网。为实现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抗震效果,还可以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加固结构,所述砖混结构建筑物包括钢筋砼板墙和预制楼板,所述板墙与预制楼板的衔接处设有复数个角形支撑架,每一所述角形支撑架的两翼缘分别与所述板墙和预制楼板固定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角形支撑架为角钢,所述角形支撑架设于两相邻预制楼板的接缝处;所述角形支撑架的竖向翼缘与所述板墙之间设有乳胶水泥;所述角形支撑架的水平翼缘与所述预制楼板之间设有乳胶水泥。优选的,所述角形支撑架为角钢。根据板墙在建筑物中的位置,板墙与预制楼板之间具有不同的相对位置,则抗震加固结构具有如下几种情况(1)所述钢筋砼板墙为外墙,所述板墙与预制楼板构成卜型结构,所述预制楼板的上、下两侧与所述板墙内墙面的衔接处均设有与所述预制楼板等量的角钢,所述板墙的外侧设有与所述预制楼板等量的钢板,所述钢板的上端通过贯穿所述板墙的螺栓与位于所述预制楼板上侧的角钢的竖向翼缘构成固定连接;所述钢板的下端通过贯穿所述板墙的螺栓与位于所述预制楼板下侧的角钢的竖向翼缘构成固定连接;所述钢板与所述板墙之间设有乳胶水泥。板墙上开设的供螺栓穿过的螺栓孔内填充乳胶水泥。(2)所述钢筋砼板墙为楼道处侧墙,所述板墙的一侧设有预制楼板,其另一侧为现浇混凝土楼面,所述预制楼板下方、与所述板墙衔接处设有角钢,所述角钢的水平翼缘与所述预制楼板构成固定连接,所述角钢的竖向翼缘通过贯穿所述板墙的螺栓与所述板墙构成固定连接。板墙上开设的供螺栓穿过的螺栓孔内填充乳胶水泥。(3)所述钢筋砼板墙为相邻两房间的共用墙,且房间不是顶层房间,所述板墙与位于板墙两侧的预制楼板构成+型结构,所述板墙两侧的预制楼板的上、下两侧与所述板墙的衔接处均设有与所述预制楼板等量的角钢,对应地设于所述板墙两侧的角钢的竖向翼缘通过贯穿所述板墙的螺栓构成固定连接,对应地设于所述预制楼板上、下两侧的角钢的水平翼缘通过贯穿所述预制楼板的螺栓构成固定连接。板墙和预制楼板上开设的供螺栓穿过的螺栓孔内填充乳胶水泥(4)所述钢筋砼板墙为相邻两房间的共用墙,且房间为顶层房间(支撑梁与预制楼板衔接与之类似),所述板墙与位于板墙两侧的预制楼板构成Γ型结构,所述板墙两侧的预制楼板的下侧与所述板墙的衔接处均设有与所述预制楼板等量的角钢,对应地设于所述板墙两侧的角钢的竖向翼缘通过贯穿所述板墙的螺栓构成固定连接;板墙上开设的供螺栓4穿过的螺栓孔内填充乳胶水泥;所述预制楼板的上方设有钢板,所述钢板的数量为所述预制楼板数量的1/2,所述钢板的左端与对应地设于所述板墙左侧的角钢的水平翼缘通过贯穿位于所述板墙左侧的预制楼板的螺栓构成固定连接,所述钢板的右端与对应地设于所述板墙右侧的角钢的水平翼缘通过贯穿位于所述板墙右侧的预制楼板的螺栓构成固定连接。所述钢板与预制楼板顶面、板墙顶面之间均设有乳胶水泥。为实现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抗震效果,还可以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加固结构,所述砖混结构建筑物包括钢筋砼板墙,所述板墙的侧方固连有板墙钢筋网,所述板墙钢筋网内填充有混凝土。优选的,所述板墙钢筋网与填充于其内的混凝土构成的钢筋混凝土层的厚度为 60 70mmo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板墙上设有门洞,所述板墙上设有门洞,所述板墙的两侧墙面上各设有与所述门洞的3条边框平行的3根钢筋,任一所述钢筋在板墙墙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均有一段落入所述门洞在该平面上的投影内,对应地设于所述板墙两侧墙面同位置的两钢筋通过复数个第一 U形箍筋构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 U形箍筋的两侧边与对应的所述门洞的边框垂直,且所述第一 U形箍筋的两侧边分别位于所述板墙的两侧。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板墙上设有窗口,所述板墙的两侧墙面上各设有与所述窗口的4侧边框平行的4根钢筋,任一所述钢筋在板墙墙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均有一段落入所述窗口在该平面上的投影内,对应地设于所述板墙两侧墙面同位置的两钢筋通过复数个第二 U形箍筋构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二 U形箍筋的两侧边与对应的所述窗口的边框垂直,且所述第二 U形箍筋的两侧边分别位于所述板墙的两侧。为实现最优的抗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加固结构,所述砖混结构建筑物包括钢筋砼板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墙(1)的至少一侧的墙根处设有沿所述板墙(1)宽度方向的沟槽(2),所述沟槽(2)的底部低于地面结构标高800 IlOOmm ;所述板墙(1)的侧方还设有复数个角钢(3)和下端伸入所述沟槽(2)内的竖向钢筋网(4),所述角钢(3)的竖向翼缘压紧且固定于所述板墙墙面上,所述角钢(3)的水平翼缘距所述沟槽底部的距离为80 100mm,所述竖向钢筋网(4)的竖向钢筋的下端与所述角钢 (3)的竖向翼缘固定连接;所述竖向钢筋网(4)和所述沟槽(2)内均填充有混凝土 ;所述沟槽(2)的与所述板墙(1)相对的一侧设有水平钢筋网(5),所述水平钢筋网(5) 低于地面结构标高50 150mm,所述水平钢筋网(5)内填充有混凝土 ;所述水平钢筋网(5)的下方、所述沟槽(2)的与所述板墙相对的一侧设有道渣层(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钢筋网(5)的远离所述板墙的一端距板墙的距离不小于3000mm;所述道渣层(6)的厚度为 300mm,所述竖向钢筋网(4)与填充于其内的混凝土构成竖向钢筋砼层,所述竖向钢筋砼层的厚度为60 100mm。3.—种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加固结构,所述砖混结构建筑物包括钢筋砼板墙(7)和预制楼板(8),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墙(7)与预制楼板(8)的衔接处设有复数个角形支撑架(9),每一所述角形支撑架(9)的两翼缘分别与所述板墙(7)和预制楼板(8)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形支撑架(9)为角钢,所述角形支撑架(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赟王国佐钱云飞邱全洪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二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