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限位式弹性胶泥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72355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7 2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限位式弹性胶泥减震器,包括:上缸体、中缸体和下缸体;上缸体包括第一圆筒和第二圆筒;活塞杆同轴穿过第二圆筒和中缸体并插入下缸体内;活塞杆端位于第一圆筒内并与活塞杆的上端连接;上限位板位于第二圆筒内并与活塞杆径向连接;第一弹簧设置在上限位板与第二圆筒的底部之间,初始为自由状态;活塞位于中缸体内并套接在活塞杆上;密封圈设置在中缸体与活塞杆的连接处以在中缸体内形成密封腔;弹性胶泥注入在密封腔中除活塞杆和所述活塞之外的空间;下限位板位于下缸体内并与活塞杆的下端连接;第二弹簧设置在下缸体的顶部与下限位板之间,初始为受压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构造简单、成本低廉,变形后易复位等优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力设施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双向限位式弹性胶泥减震O
技术介绍
地震多发地区的电力设施不仅需要良好的工艺布置,而且需要具有良好的抗震/ 减震性能。在电力设施的一些部位设置减震器,可有效提高电力设施的抗震/减震性能。减震器的性能是电力设施的抗震/减震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的减震器利用形状记忆合金在不同温度环境下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制作耗能部件,虽然可提高减震器耗能部件的耗能能力,但存在材料成本高、构造复杂、变形后不易复位等缺点。为了便于推广应用减震器,在减震器满足基本耗能能力的条件下,既需要减震器本身造价成本相对低廉、构造连接相对简单,还需要满足减震耗能能力强、变形后易复位功能要求。为此,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减震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强减震耗能能力且变形后易复位的双向限位式弹性胶泥减震器。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向限位式弹性胶泥减震器,包括外套,包括同轴依次串接的上缸体、中缸体和下缸体;所述上缸体包括同轴串接的第一圆筒和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圆筒的第二圆筒;活塞杆,同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圆筒和所述中缸体并插入所述下缸体内;活塞杆端,位于所述第一圆筒内并与所述活塞杆的上端连接;上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二圆筒内并与所述活塞杆径向连接;所述上限位板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圆筒的内径;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上限位板与所述第二圆筒的底部之间;所述第一弹簧的初始状态为自由状态;活塞,位于所述中缸体内并套接在所述活塞杆上;密封圈,设置在所述中缸体与所述活塞杆的连接处以在所述中缸体内形成密封腔;弹性胶泥,注入在所述密封腔中除所述活塞杆和所述活塞之外的空间;下限位板,位于所述下缸体内并与所述活塞杆的下端连接;所述下限位板的外径大于所述中缸体的内径;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下缸体的顶部与所述下限位板之间;所述第二弹簧的初始状态为受压状态。可选的,为便于与外部电气设备螺栓式连接,所述活塞杆端带有内螺纹孔。可选的,为保持上缸体整体性能的一致性,所述第一圆筒和所述第二圆筒的壁厚相同。可选的,所述中缸体包括筒体、与所述筒体顶部连接的第一封板以及与所述筒体底部连接的第二封板,所述第一封板和所述第二封板同轴开设有供所述活塞杆上下往复运动的通孔,所述通孔和所述活塞杆之间的缝隙通过所述密封圈密封。为提高所述密封圈的密封性能,所述密封圈具有环形结构,且所述密封圈的厚度和外径的比值为1/3-1/2。可选的,为了减少所述活塞与所述中缸体内壁之间的摩擦并保证活塞在运动过程中有效切割弹性胶泥,所述活塞具有圆柱体结构,且所述活塞的外径与所述中缸体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大小为所述活塞外径的1/40-1/20。位于所述活塞上下两侧的弹性胶泥具有环形结构,且具有环形结构的所述弹性胶泥的厚度与所述活塞外径的比值为 1/4-1/2。可选的,所述下缸体包括带密闭底板的圆筒,所述圆筒的上部与所述中缸体的底部连接。可选的,为降低材质成本,所述活塞杆为合金钢活塞杆,所述活塞为合金钢活塞, 和/或,所述外套为铅合金外套或合金钢外套。可选的,为了提高安装的方便性,本技术提供的减震器还可包括旋转限位钮, 所述旋转限位钮设置在所述第一圆筒的顶部;所述第一圆筒和所述活塞杆端通过所述旋转限位钮连接。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本技术提供的双向限位式弹性胶泥减震器具有相抗于外界作用力的预紧力,因此具有较好的初始刚性;通过活塞切割弹性胶泥产生的粘滞阻尼可耗散外界作用力的大量能量;由于弹簧和弹性胶泥的自身特性,在减震器发生形变后易于复位;即便弹性胶泥失效,也可通过上限位板、活塞和下限位板对活塞杆进行有效限位,避免减震器的活塞杆运动处于失控状态,由此增加了抗震防线即提高了安全性。此外,本技术提供的减震器可选用合金钢等材料制成相应部件,降低了减震器成本,同时使得减震器便于与外部电气设备连接,也便于对减震器的进行维护或更换。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双向限位式弹性胶泥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图3是图1的B-B向剖视图;图4是图1的C-C向剖视图;图5是图1的D-D向剖视图;图6是图1的E-E向剖视图。附图标记1-活塞杆;2-弹性胶泥;3-活塞;4-上缸体; 5-中缸体;6-下缸体;7-第一弹簧;8-第二弹簧;9-密封圈;10-上限位板;11-下限位板;12-旋转限位钮13-活塞杆端。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双向限位式弹性胶泥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的减震器包括外套和芯体结构,芯体结构设置在外套内。外套包括同轴依次串连的上缸体4、中缸体5和下缸体6 ;其中,上缸体4包括同轴串接的第一圆筒和第二圆筒,第一圆筒的外径小于第二圆筒的外径。为了上缸体4整体性能的一致性,可将第一圆筒的厚度设计为等于第二圆筒的厚度。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图3是图1的B-B向剖视图,图4是图1的C-C向剖视图,图5是图1的D-D向剖视图,图6是图1的E-E向剖视图。如图1_6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减震器的芯体结构包括活塞杆1、弹性胶泥2、活塞3、初始状态为自由状态的第一弹簧7、初始状态为受压状态的第二弹簧8、上限位板10、下限位板11 以及活塞杆端13。活塞杆1同轴依次穿过上缸体4的第二圆筒和中缸体5并插入下缸体6内。活塞杆端13位于上缸体4的第一圆筒内并与活塞杆1的上端连接。为便于减震器与外部电气设备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活塞杆端13可设计为带内螺纹结构。上限位板10位于上缸体4的第二圆筒内并与活塞杆1径向连接;其中,上限位板 10的外径大于上缸体4的第一圆筒的内径,以此限制活塞杆1向上运动的最大行程。第一弹簧7设置在上限位板10与上缸体4的第二圆筒的底部之间;第一弹簧7的初始状态为自由状态。活塞3位于中缸体5内并套接在活塞杆1上。活塞3在活塞杆1的带动下可上下往复运动。密封圈9设置在中缸体5与活塞杆1的连接处,用以在中缸体5内形成密封腔。弹性胶泥2注入在中缸体5内形成的密封腔中除活塞杆1和活塞3之外的空间。下限位板11位于下缸体6内并与活塞杆1的下端连接;其中,下限位板11的外径大于所述中缸体5的内径,以此限制活塞杆1向下运动的最大行程。第二弹簧8设置在下缸体6的顶部与下限位板11之间;第二弹簧8的初始状态为受压状态,即在第二弹簧8在初始状态时施加有预紧力。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的,为减少活塞3与中缸体5内壁之间的摩擦,活塞3与中缸体5内壁之间可留有间隙。为了保证活塞3随活塞杆1上下往复运动时对弹性泥胶进行有效剪切,活塞3可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泽兵卢智成朱祝兵崔成臣吉晔张雪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